在孟买一栋三层楼的公寓里,打杂工毘湿奴躺在底层的楼梯间,即将死去。一楼比邻而居的阿沙尼太太跟帕塔克太太立刻展开争战,为了厨房用水、谁偷了谁的奶油、谁给毘湿奴吃馊饼、谁该付钱叫救护车…而争吵不休。
此时,阿沙尼太太的美丽女儿正与二楼回教家庭的独子计划私奔。二楼的加剌先生则瞒着太太秘密地进行一场宗教实验,以肉体苦修,半夜还熘下楼去睡在毘湿奴旁边,想了解死亡的奥祕。在睡梦中,加剌先生看到毘湿奴化为威勐的神像,光芒万丈,带来毁灭与重生的讯息。但邻居们都认为他疯了,引发一场混乱大战。
楼下吵得沸沸扬扬,顶楼的塔内加先生却只听见海风中的往事。自从爱妻死后,他试过投入工作和慈善事业、静坐冥想、参加道场聚会,最后退回自己世界里,以音乐和回忆度日。
毘湿奴的灵魂离开躯体,缓缓上升,这一天,这栋楼里发生的一切,都看在毘湿奴眼里;在逐渐展开的意识中,他自己的一生,也在灵魂拾级而上时,如影片般回溯播放……
在印度教信仰里,人们会不停转世,每一世的灵魂都向上提升一点点。在《毘湿奴之死》这本小说中,不同楼层象征了不同的灵魂层次,一楼的印度教家庭反映着最初的阶段,人们只关心世俗事物,财富地位及物质享乐;二楼的回教家庭代表自我反省和探索的阶段;顶楼的独居鳏夫则开始寻求灵性及利他工作。经过不断的轮回转世,正如毘湿奴的灵魂不断往上飘昇,最终境界是开悟,得到全然的自由。
作者苏瑞博士的父亲是电影配乐师,他从小看电影长大,非常幽默且善于说故事。身为数学教授,他对电影和写作却无法忘情,《毘湿奴之死》是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初试啼声即一鸣惊人,引起各方惊叹,佳评如涌,它融合了奇妙的现代家庭悲喜剧、印度传说与神话故事、宝莱坞的鲜丽色彩,剧情结构严谨而巧妙唿应,引人入胜且生气勃勃。故事最后,卑微人性与光明神性再度相会,死亡不是终点,下一场轮回的新生旅程,又将展开……
作者简介
曼尼尔.苏瑞(Manil Suri)
1959年七月生于孟买,1983年取得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数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巴的摩尔马里兰(University of Maryland)大学任教。苏瑞是个爱好文学的数学教授,1985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95年着手进行长篇小说《毘湿奴之死》,灵感来自他从小生长的那栋公寓,里面真的住了一位名叫毘湿奴的人,那人也死于公寓的楼梯间。苏瑞一开始只写了三章,麦可.康宁汉(Michael Cunningham)读了之后对他说:「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你都必须完成它。」于是,苏瑞便继续完成了这部集讥讽、慧黠且深具灵性启示的有趣故事。除了数学和写作,他也喜欢烹饪和绘画。
译者简介
陈念萱(Alice N. H. Chen)
旅行作家,影评人,曾旅行不丹、印度、尼泊尔多次。着有《不丹,深唿吸》、《寻找上师》、《更年期更美丽》、《不丹诗情》、《不丹的旅行者与魔术师》、《食色故事》、《流浪笔记》,翻译作品有《河经》。个人网站:www.alicerun.com。
死亡,竟是生命的礼赞! 陈念萱
「一点一滴,一世又一世,吉夫的灵魂充分享受了人世间的富裕,直到那时,才平息了他的饥渴;唯有如此,他的灵魂才允许他再度抬头往上看,去一个超越自我和慾望的地方,在那儿,他甘心为他人服务。」毘湿奴的母亲对他说着有关转世的故事。
有人说,濒临死亡之际,将神奇地连结上生死之间的祕密轨道,检视自己一生的纪录,甚至翻阅多生多世的纠葛──虽然目前的科技尚无法证实这人人想探索的答案。
《毘湿奴之死》这部小说恰好说明了其中弔诡之处。故事场景虽然是现代的孟买,却是以印度的古老文明为基础,从贩夫走卒、乡野村妇、知识份子到修道士对生命的认知与探究,揭露出人性愚痴的荒谬与寻求真理时的自欺狡辩。作者细密地检视了每一丝微妙的思虑,不饶过任何一个狡狯的逃亡、遮掩与藏匿,务必追讨出人性最真实的需索贪婪:我们对这人世的贪恋终究为何?
本书作者曼尼尔.苏瑞,一九五九年七月生于孟买,他的父亲从事电影配乐的工作,苏瑞表示,他从小看电影长大,不讳言《毘湿奴之死》中融合了印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电影元素。而身为数学教授,他在写作《毘湿奴之死》时(此书是未来可能发展成印度教三大神祇三部曲的首部小说,另两部暂定为The Life of Shiva、The Birth of Brahma),故事角色的人物特质也很不浪漫地运用了数学逻辑的理性安置。
譬如,故事场景设定在一栋公寓,苏瑞谈到背后的深意:「每一层楼代表着一个不同的生命阶段。印度教里强调轮回转世的概念,人会多生多世地转世,而每一世都会提升那么一点儿。印度教里类似的观念还有,一个人会在一生或多生中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你很可能在最初的阶段积极地追求财富、肉体的舒适、名望地位或随便什么,而那是最低阶的需求;接着你会自我评估,前往另一个阶段,或许你会寻找灵性的事物,也或许你会从事服务他人的慈善工作等等;在这之后,又有更多的灵性需求,而最高层次的大奖就是开悟,人会因此摆脱所有的拘束。读者可以在书里发现,小说中的公寓里不同楼层住着不一样的人;帕塔克与阿沙尼两家人经常为基本生活的舒适而奋战;然后是加剌先生,刚登上寻找不同人生目标的旅程;接着是住在三楼的威诺德.塔内加,他是比较或者最进化的阶层。最后就是攀爬这每个阶段的毘湿奴了,他在楼梯间里也遇到各种的生命状态,更具体地呈现了印度的人生哲学。」
《毘湿奴之死》是苏瑞的第一本小说,细致地展现了他对人性的观察入微以及他对神性的丰富涵养。故事的铺陈,从捡拾生活中的小碎片开始,逐渐引出琐碎之中的光辉。苏瑞在小说的主人翁毘湿奴身上灌注了两种人格,一个是做为小人物服务牺牲的卑微,而其中心点,却是所向无敌的大地守护者:毘湿奴,印度的三大神明之一。作者逐步放大生活中最不堪入目的琐碎,乃至于神格化了生命里最卑微之处;对人性的细腻刻画,都转化为祥和的浪漫画面。当毘湿奴濒临死亡之时,逐渐地将不幸的人性与梦想中的神性融合在一起,留下自我灌顶的洗礼;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死亡的过程中。这些不可思议的步骤,在苏瑞手上是如此自然的流洩,不知觉中便完成一切,留给读者的只剩下:赞叹!穿越不同信仰的宏观,进入最寂静的自我觉察。
而作者的功力不仅于此,他还可以将整栋互不相干的人,侦探式地逐步交代完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贫贱富贵、贩夫走卒、知识份子乃至中产阶级的犬儒;腐朽的婚姻、万年发光的恩爱夫妻、可笑的儿女私情到慾望纠缠的情慾乃至人间至性,作者都能在微妙细节处把他们全部串连一起。而阅读作者笔下的每一吋真相时,我真想对他顶礼三拜:
「……他总认为这是人性的瑕疵,人类的堕落,才会渴求信仰某种超越的力量。宗教的存在是为了社会控制,为了监看那些无法自己思考的人们,创造一个光芒万丈的偶像和许诺,让大众的慾望冲动安静下来,以便于规范。」
「……药物,在究竟意义上,不也是信仰吗?相信医生的诊断知识,相信他们开的药能够让你痊癒,相信嘴里融化的药片能治疗你,而非杀了你。这整座医院不都是建立在信仰上吗?」
「……但是,他若未能在这阶段充分满足自己,将永远无法毕业,往下一个阶段前进。他必须先畅饮自我饱足的池水,直到确认自己永不再饥渴。在认知到身体及所有的慾望不过是幻境前,反射的影像绝不会比畅饮池水更真实。这要轮回好几世呢!但我见过只轮回一世就解脱的,或甚至只有半世。」
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诺布导演)推荐这本书给心灵工坊的总编辑王桂花时说:「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个天才,他把人性与神性融合在一起,借由一个以印度神祇为名的小人物,神奇地介绍了印度的信仰,同时展现了印度式无独有偶的人生幽默感。而所有的事情,就只发生在一个公寓里。我若能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将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翻译过程中,很幸运地遇到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好友Gyana Vajra Sakya Rinpoche访台,书中许多印度俚语就这么轻松地解决了,当然也要感谢Google的辅助,让我可以不必那么焦虑。挚友辜琮瑜的适时支援,亦是精神上的强心针。书里许多印度式的幽默让人好气又好笑,这只有印度人才看得懂的英文,好玩极了,因为那赋予了英文另一种活泼的生气,每个人物都生动地跃然纸上,看得人伏案狂笑,却又悠悠地百感交集……
《毘湿奴之死》刚开始让我大笑,然后让我痛哭,最后又让我狂笑不已。这只发生在一天之中的日常琐事,却涵盖了人生所能想像得到的一切,真是漫长的一日。
这本《毘湿奴之死》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与深刻哲学的大门。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角落里发现了它。它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封面的图案仿佛诉说着一段沉睡了千年的史诗。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故事中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庞大且富有想象力,那些关于神明、众生、宇宙法则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功力,即使是那些拥有神一般力量的存在,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他们的情感、欲望、甚至是他们的弱点,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这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感,也引发了我对自身存在和命运的深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一段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它不时让我联想到一些古老的哲学命题,关于生命、死亡、轮回、以及宇宙的终极意义。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以“死亡”为主题的书,竟然能带来如此多的关于“生命”的启示。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我们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疑问。
评分读完《毘湿奴之死》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它以一种极其宏大且令人敬畏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存在。我一开始是被它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迷的,是书中那种近乎于神话史诗般的叙事风格。作者仿佛是一位古老的祭司,用低沉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创世、守护与毁灭的传说。书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它们相互呼应,构建出一个逻辑严密且充满神秘感的体系。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秩序”与“混沌”的探讨,这种辩证的哲学思想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思考,我们所理解的现实,是否只是表象,而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力量在运作。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那些超脱凡俗的神明们,他们的行为逻辑,他们的情感波动,都与我们凡人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投入,更加渴望去 decipher 那些隐藏的秘密。它教会我,许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更需要深入其内在的纹理,去感受那股涌动的生命力。
评分《毘湿奴之死》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思维的探险,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领域。我不是一个经常阅读这类题材的读者,但这本书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让我欲罢不能。作者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书中构建的那个世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令人惊叹的设定。我喜欢书中对于“时间”的理解,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维度和可能性。这种概念的引入,让我对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时间产生了怀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牺牲”和“救赎”的描写所打动,这些古老的主题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让我思考,真正的牺牲是什么,而救赎又从何而来。我发现,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神明的“死亡”,它更是在探讨生命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宏大的宇宙中扮演的角色。它让我有机会去跳出日常的樊笼,去仰望星空,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最永恒的问题。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感。
评分《毘湿奴之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偶然拿起这本书的。初读之下,就被书中那种宏大而深邃的氛围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仿佛具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我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古老神话和宇宙法则的世界。书中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们平常读到的故事那样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和隐喻。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仔细揣摩那些语句的含义,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轮回”和“业力”的描绘,这些概念在书中被具象化,变得如此生动且富有冲击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种子一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促使我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更加敬畏生命,也更加珍惜当下。
评分自从读完《毘湿奴之死》,我的睡眠质量仿佛都得到了改善,也许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不再纠结于琐碎的日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宇宙。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节奏却恰到好处,作者的笔触既有史诗般的磅礴,又不失细节的精巧。我喜欢书中那种对时间、空间以及存在本身的哲学式探讨,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在大学时读过的哲学书籍,但这本书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加故事化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呈现在我眼前。书中对于“神性”和“人性”的界限模糊化处理,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那些被视为神明的存在,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他们也会犯错,也会有烦恼,甚至也会经历“死亡”这样的终极挑战。这种设定反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对“神”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无常”的描绘,在书中,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永恒的神明,也无法逃脱命运的轨迹。这种对“无常”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生活中的起伏变化,也多了一份坦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