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對颱灣而言,這個日子有三個層次的意義:首先,是戰事結束和平來臨;其次,是日本殖民統治終結,民族得到解放;還有,便是復歸祖國,作為中國民族國傢的一省重新齣發。因為在同一時刻有這三層次的大變革,因此颱灣的八‧一五是復雜的,在世界殖民地史上也是罕見的。再加上五十多萬日人日軍的因素,使曆史又變得更復雜。因為復雜,所以很難用一個角度、一個觀點去理解;全麵掌握史料,全麵的、辨證的曆史觀照是很必要的。
本書所處理的,是一段颱灣史上一直處於空白的時期;它就是從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到翌(一九四六)年一月,一百多天的曆史。這段曆史是颱灣的戰前與戰後的交接時期,也是所謂颱灣戰後的起點。短短的一百多天,卻是最復雜、最激動,且充滿豐富內容、富有多元啓發性的一段時期。然而,除瞭十月廿五日的光復節之外(現在連光復節也被取消瞭),我們一無所知;不但一無所知,甚至還被扭麯瞭,因為八月十五日已被「終戰」所取代。
八‧一五後一百多天的曆史主調,就是颱灣民眾高昂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被日本殖民統治壓抑瞭五十年的民族情感,隨著日本投降而爆發齣來;在八‧一五後的數週,先是歡欣中有不安和謹慎(因日人、日警還在),進入瞭九月,隨著日本投降的局勢已明朗,不安消失瞭,光復意識完全顯露並漸高揚;到瞭十月,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舉行瞭慶祝颱灣光復大會,熱烈的民族情感達到瞭最高潮,是颱灣現代史上難再復現的一刻。之後,隨著公署在接管、接收工作中産生的問題,以及米價物價騰漲,和人事任用的問題、省籍摩擦問題浮現,批評和失望之情開始齣現。到瞭一九四六年一月,颱灣戰後初期的曆史主調開始轉到「民主」問題上去瞭,開始與大陸上海等地戰後的時代問題有相同的內容。
這期間,從政治、經濟到曆史、文化,全麵的進行瞭「去殖民化」和「祖國化」。這是八‧一五後一百多天曆史的重要內涵,也是其未完全達成的時代任務。當然,其原動力主要來自高昂的民族情感。
作者簡介
曾健民
高雄醫學院畢業,日本九州齒科大學研究,現為執業醫師。曾任颱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現任颱灣社會科學齣版社總編輯、颱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計劃研究員。專研颱灣近現代社會史,尤其著力於光復前後颱灣史,曾編著齣版《新二二八史像》、《文學二二八》等書,發錶許多評論文章及學術論文。
《破曉時刻的颱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聯想。八月十五日,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無比重要的日子,而緊隨其後的“激動的一百天”,則為颱灣這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濛上瞭一層充滿懸念的色彩。我立即開始想象,在那一百天裏,究竟發生瞭什麼,纔能被冠以“激動”二字?是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是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還是普通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百感交集?“破曉時刻”的意象,則讓我感受到一種新生的力量,一種從黑暗走嚮光明的必然,但我也深知,任何的“破曉”都可能伴隨著黎明前的黑暗,或者新生兒的啼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這段曆史的?是聚焦於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深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書中是否會呈現那個時期颱灣社會多元的麵貌,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與張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種對那個時代精神的捕捉,讓我能夠感受到那段歲月裏颱灣人民的呼吸與心跳,理解他們在那段特殊時期所做齣的選擇和承受的命運。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破曉時刻的颱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聽起來就有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個曆史的關鍵轉摺點。我一直對近代颱灣的曆史變遷頗感興趣,尤其是國共內戰尾聲那段時期,那段日子一定充滿瞭難以想象的動蕩與抉擇。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時間範圍,八月十五日之後,這暗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啓,而“激動的一百天”,則讓我對其中跌宕起伏的事件充滿瞭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短短的一百天裏,颱灣經曆瞭怎樣的風雲變幻?權力是如何交接的?社會是如何重塑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又受到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去展現曆史洪流中人物的掙紮與選擇?是會聚焦於宏大的政治決策,還是會從更微觀的視角,去捕捉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命運沉浮?我甚至在想,作者會如何描繪那個“破曉時刻”的到來,是伴隨著希望的曙光,還是夾雜著不安的陰影?單憑這個書名,就足以引發我對這段曆史的強烈求知欲,期待它能夠為我揭開那段迷霧重重卻又至關重要的曆史畫捲。
评分“破曉時刻的颱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畫麵感和戲劇張力。八月十五日,對於許多人來說,意味著抗日戰爭的結束,但對颱灣而言,緊隨其後的“激動的一百天”顯然承載著另一重更復雜的曆史意義。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許多可能的情境:軍隊的接收,新政府的建立,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與機遇。這本書的標題沒有直接點明具體事件,而是用“激動”二字概括,這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更傾嚮於展現那個時期人們的情緒波動、社會氛圍以及曆史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些“激動”的時刻?是充滿希望的民族復興,還是夾雜著不安與期待的復雜情緒?書中會不會涉及具體的曆史人物,他們的決策如何影響瞭颱灣的走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迴那個時代,去感受當時的氛圍,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和情感。它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次對那個特殊時期颱灣社會的一次深刻的社會心理描繪,讓我對這段即將到來的曆史充滿期待。
评分《破曉時刻的颱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集體記憶的喚醒,仿佛曆史的塵埃將被拂去,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淹沒的細節和情感將重新浮現。八月十五日,那是戰爭結束的標誌,但對於一個被殖民多年的土地來說,新的篇章也隨之開啓,而“激動”二字,則透露齣這段過渡時期絕非平靜,充滿瞭變革的張力與不確定性。我很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這“激動的一百天”?是聚焦於高層的政治博弈,還是深入到基層社會的變化?“破曉時刻”這個詞,又是否意味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啓,抑或是伴隨著某種新的挑戰和睏惑?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預感,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陳述,更可能是一次對那個時代颱灣人民心態的深刻洞察,去描繪他們在新舊交替之際的迷茫、希望、恐懼與憧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曆史視角,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颱灣在曆史關鍵節點上的身份認同與發展軌跡。
评分“破曉時刻的颱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單單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的曆史好奇心。八月十五日,對於整個中華民族而言,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但對颱灣而言,那之後的一百天,無疑是另一場重大變革的開端。標題中的“激動”二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時期颱灣社會可能經曆的各種劇烈變動:權力交接的復雜性、民眾情緒的起伏、社會秩序的重塑,甚至是經濟和文化的轉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現這段“激動”的時光的?是宏觀的政治敘事,還是微觀的人物故事?“破曉時刻”的意象,又暗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但新時代的到來往往伴隨著陣痛與挑戰。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當時颱灣社會內部的矛盾與分化?它會不會去追溯那些在曆史舞颱上默默無聞,但卻深受時代影響的普通人的命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一份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那個特殊時期颱灣社會肌理的深入剖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以及它對今日颱灣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