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对台湾而言,这个日子有三个层次的意义:首先,是战事结束和平来临;其次,是日本殖民统治终结,民族得到解放;还有,便是复归祖国,作为中国民族国家的一省重新出发。因为在同一时刻有这三层次的大变革,因此台湾的八‧一五是复杂的,在世界殖民地史上也是罕见的。再加上五十多万日人日军的因素,使历史又变得更复杂。因为复杂,所以很难用一个角度、一个观点去理解;全面掌握史料,全面的、辨证的历史观照是很必要的。
本书所处理的,是一段台湾史上一直处于空白的时期;它就是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到翌(一九四六)年一月,一百多天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台湾的战前与战后的交接时期,也是所谓台湾战后的起点。短短的一百多天,却是最复杂、最激动,且充满丰富内容、富有多元启发性的一段时期。然而,除了十月廿五日的光复节之外(现在连光复节也被取消了),我们一无所知;不但一无所知,甚至还被扭曲了,因为八月十五日已被「终战」所取代。
八‧一五后一百多天的历史主调,就是台湾民众高昂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被日本殖民统治压抑了五十年的民族情感,随着日本投降而爆发出来;在八‧一五后的数週,先是欢欣中有不安和谨慎(因日人、日警还在),进入了九月,随着日本投降的局势已明朗,不安消失了,光复意识完全显露并渐高扬;到了十月,行政长官公署成立,举行了庆祝台湾光复大会,热烈的民族情感达到了最高潮,是台湾现代史上难再复现的一刻。之后,随着公署在接管、接收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米价物价腾涨,和人事任用的问题、省籍摩擦问题浮现,批评和失望之情开始出现。到了一九四六年一月,台湾战后初期的历史主调开始转到「民主」问题上去了,开始与大陆上海等地战后的时代问题有相同的内容。
这期间,从政治、经济到历史、文化,全面的进行了「去殖民化」和「祖国化」。这是八‧一五后一百多天历史的重要内涵,也是其未完全达成的时代任务。当然,其原动力主要来自高昂的民族情感。
作者简介
曾健民
高雄医学院毕业,日本九州齿科大学研究,现为执业医师。曾任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会长。现任台湾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计划研究员。专研台湾近现代社会史,尤其着力于光复前后台湾史,曾编着出版《新二二八史像》、《文学二二八》等书,发表许多评论文章及学术论文。
《破晓时刻的台湾:八月十五日后激动的一百天》,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联想。八月十五日,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比重要的日子,而紧随其后的“激动的一百天”,则为台湾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蒙上了一层充满悬念的色彩。我立即开始想象,在那一百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能被冠以“激动”二字?是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是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还是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百感交集?“破晓时刻”的意象,则让我感受到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必然,但我也深知,任何的“破晓”都可能伴随着黎明前的黑暗,或者新生儿的啼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段历史的?是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书中是否会呈现那个时期台湾社会多元的面貌,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捕捉,让我能够感受到那段岁月里台湾人民的呼吸与心跳,理解他们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做出的选择和承受的命运。
评分《破晓时刻的台湾:八月十五日后激动的一百天》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集体记忆的唤醒,仿佛历史的尘埃将被拂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细节和情感将重新浮现。八月十五日,那是战争结束的标志,但对于一个被殖民多年的土地来说,新的篇章也随之开启,而“激动”二字,则透露出这段过渡时期绝非平静,充满了变革的张力与不确定性。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激动的一百天”?是聚焦于高层的政治博弈,还是深入到基层社会的变化?“破晓时刻”这个词,又是否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抑或是伴随着某种新的挑战和困惑?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陈述,更可能是一次对那个时代台湾人民心态的深刻洞察,去描绘他们在新旧交替之际的迷茫、希望、恐惧与憧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台湾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身份认同与发展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破晓时刻的台湾:八月十五日后激动的一百天》听起来就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我一直对近代台湾的历史变迁颇感兴趣,尤其是国共内战尾声那段时期,那段日子一定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动荡与抉择。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时间范围,八月十五日之后,这暗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而“激动的一百天”,则让我对其中跌宕起伏的事件充满了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短短的一百天里,台湾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权力是如何交接的?社会是如何重塑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展现历史洪流中人物的挣扎与选择?是会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决策,还是会从更微观的视角,去捕捉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沉浮?我甚至在想,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破晓时刻”的到来,是伴随着希望的曙光,还是夹杂着不安的阴影?单凭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对这段历史的强烈求知欲,期待它能够为我揭开那段迷雾重重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画卷。
评分“破晓时刻的台湾:八月十五日后激动的一百天”,单单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历史好奇心。八月十五日,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但对台湾而言,那之后的一百天,无疑是另一场重大变革的开端。标题中的“激动”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时期台湾社会可能经历的各种剧烈变动:权力交接的复杂性、民众情绪的起伏、社会秩序的重塑,甚至是经济和文化的转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现这段“激动”的时光的?是宏观的政治叙事,还是微观的人物故事?“破晓时刻”的意象,又暗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新时代的到来往往伴随着阵痛与挑战。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当时台湾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分化?它会不会去追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默默无闻,但却深受时代影响的普通人的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肌理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它对今日台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破晓时刻的台湾:八月十五日后激动的一百天”——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戏剧张力。八月十五日,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但对台湾而言,紧随其后的“激动的一百天”显然承载着另一重更复杂的历史意义。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可能的情境:军队的接收,新政府的建立,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的标题没有直接点明具体事件,而是用“激动”二字概括,这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更倾向于展现那个时期人们的情绪波动、社会氛围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些“激动”的时刻?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复兴,还是夹杂着不安与期待的复杂情绪?书中会不会涉及具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台湾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当时的氛围,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对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心理描绘,让我对这段即将到来的历史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