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令人震驚的日軍侵華戰場實錄,塵封瞭六十八年之後,首度披露在世人麵前。它的不尋常處,根 據文物收藏傢樊建川先生說,在中國文物市場上從未齣現過日軍「日記」類的東西,這本日記的齣現也就 特彆珍貴。
掃蕩、屠殺、慰安婦、化學戰、毒氣訓練----等等,戰爭的殘酷、無情與大量的死亡,過去被報導傳說的 ,在這本日記中被紀錄著,被証實著。例如1939年4月3日的日記寫著:「隊長帶領著我們,拿著刀把數名 俘虜兵作為試刀的對象,一個個殺掉。」
這是二戰時期,一個日本兵在中國大陸戰場的作戰日記,於1950年由一位中國學者王襄收藏,半個多世紀 來他的後代一直完好的保存著,2004年初夏,輾轉落到樊建川先生手裏,作為一位專業的收藏傢,樊建川 一眼即看齣這批東西是真品,而且韆金難求,曠世難逢。經過現代文物鑑定專傢,前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瀋慶林、副館長萬岡、前中國軍事博物館副館長阮傢新先生鑑定後,目前收藏在四川建川博物館,並於最 近將之公諸於世,大陸方麵由人民文學齣版社取得簡體字全球版權,颱灣由立緒文化公司取得繁體字全球 版權。
27歲的日本人荻島靜夫於1937年8月23日,應召入伍。他進入中國大陸的第一場戰役即是於當月13日開始 的淞滬會戰。由於上海是國際商業重地,中國部署重兵強力護衛,鏖戰三個月,雙方死傷慘重,震動國際 ,打破瞭日本三個月亡中國的神話。
荻島靜夫是在在1940年一月退伍迴到日本。在這近3年的中國戰場裏,先後參加瞭幾個重要的大戰役,其 中淞滬會戰、南昌會戰都麵對瞭華軍非常強硬的抵抗,他的日記屢屢齣現「支那軍拼死令人恐懼」的字眼 。根據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榮維木先生的資料,荻島所屬的部隊從入侵中國時的5000人變成瞭300人 ,在退伍迴國前,僅他本人就先後焚燒瞭1000多具日軍屍體。近3年戰場的經曆細節,殺戮、滅絕、屍體 、慰安婦、俘虜、廢墟,都被荻島靜夫記入七小本共約20萬字的日記以及他拍攝的208張照片中。這七本 日記,分成八個部份,他將第六與第八部份寫在一個本子上。而在這段戰爭期間荻島也曾經提供照片給日 本讀賣新聞刊登。
本書截取瞭約十三萬字,照片一百餘張,刪除的文字主要是一些重覆的內容,刪除的照片,則是一些已模 糊及重覆的部份。
閱讀年輕的荻島,初上戰場即麵對這場硬戰,每天看到身邊的人倒下,每天與死亡交會。作為一個華人, 若拋下敵我意識,也難免生齣同情之心,畢竟他也隻是一個戰場上的小兵,一個人子,一個有父母、親人 愛著的年輕生命。
今年正是二戰60週年,雖然當年煙硝已遠,但世局仍然動盪,世界某些地區仍然進行著小規模戰爭,颱海 兩岸也仍在不確定狀況,就某種意義而言二戰沒有結束,人類強淩弱的野蠻行徑仍在繼續。荻島靜夫的日 記猶如戰場啓示錄,提醒著我們,隻要要上瞭戰場,都不會有贏傢。
尋找荻島靜夫 / 樊建川(四川建川博物館負責人)
2004年初夏的一個傍晚,我像往常一樣處理完工作,正準備離開辦公室,一個電話打進來,號碼很熟悉— 對方是一位與我們建川博物館長期閤作的文物商人,這次傳來的資訊是:天津的一位王姓先生,藏有一套日軍的日記。
“一套是什麼意思?”我問他。
“有七八本吧!”對方說。
“會有這麼多?真是當年侵華日軍的日記嗎?”
“好像……應該是吧。”對方不太肯定。
簡單地問瞭一些情況,我即刻買瞭飛機票連夜飛往天津。
我從事抗日文物收藏已經二十餘年瞭。這些年在經商之餘,為收集抗日文物不僅跑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也 跑過十幾年國傢,特彆是當年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美、德、俄等國傢,我還數次在日本大規模地 購買過抗戰文物,也多次與日本文物商打交道,爭購抗戰文物,並且建立瞭一個人數眾多的文物收集網路 ,各種抗戰文物聽之見之得之的可謂多矣。
關於侵華戰爭,當時留傳下的照片資料在國內國外不少,盡管我們可以想象當年數百萬的侵華日軍中一定 有相當數量的人記日記,但是在此之前“日記”類的東西在中國文物市場上卻從未齣現過。
記日記是需要條件的,在那些個血與火的年代,一個軍人在戰場上能夠記日記,不要說對這種方式的持續 性有所疑慮,就僅僅是攜帶和保存這一點,就難以想象。作為一種脆弱的紙質品,在炮火連天、餐風露宿 、朝不保夕、轉戰東西,齣生入死的戰爭年代能夠存留,是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啊!
坐在飛機上,望著漆黑的夜空,我還在想:如果真是對方在電話中所說的那種情況,那麼我麵對的將是一 個十分重要且重大的事件。
第二天一早,我見到瞭這批東西。
我很難描述自己當初第一眼見到這些東西時的心情。多年的收藏經驗告訴我,這批東西是真品,而且韆金 難求,曠世難得。
日記一共有七本,附帶有一本影集,共八本。當初一定是為瞭戰爭時期便於攜帶,日記本隻有小孩子手掌 大小,正好可以放入口袋中。日記本不是國內印刷的,全是當年日本齣品,而且是戰爭時期專為前綫軍人 製作的。日記本的附頁上還有軍人守則、常用“支那”語對照、滿洲國的地圖,我國南方幾個省的地圖 等文字圖案。這些東西的收藏者,按照日記本上附條的記錄,是一位元叫做王襄的人,1950年收藏。
我當即掏錢買下瞭。
我之所以這麼做,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我不想讓這批最真實最直接地反映抗日戰爭的寶貴文物再東遊西 蕩,我不知道它會再到什麼地方去。
迴到成都,立刻找人做翻譯。當翻譯稿完成,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兩個小時後,我打電話給人 民文學齣版社編輯腳印,告訴她我的感受,她非常敏感這部書的重要.幾天後,人民文學齣版社決定齣版 這部日記及照片。
日記提供的東西,遠遠地大於我起初對它的想象:
日記的作者叫荻島靜夫,在每一本日記的扉頁上,他都有對自己職務和部彆的記錄,從中我們可以確認, 27歲的他1937年8月是上海派遣軍伊 東部隊 加納部隊 卯野部隊本部 步兵上等兵 (日記一號),到 瞭1940年3月,他已是中部支那派遣軍齋藤(彌)部隊下川部隊 赤羽部隊本部步兵 軍曹(日記七號)。 作者作為侵華日軍的身份是勿庸置疑瞭。
荻島靜夫踏入上海土地的這一天,正是鬆滬抗戰的第10日。關於淞滬抗戰,作者在日記中有大量細緻的描 述。
這是一次非常壯烈的戰鬥,是一部日本兵現場記錄的“戰爭風雲”,中國人民抗日的英勇,戰爭場麵的慘 烈,日軍在戰爭中的真實心理在日記中都有很切實的描述。六十八年後讀到用這樣的方式記錄的淞滬抗戰 ,震驚、憤慨、悲情各種混雜的情感充溢在胸中。
日記還記錄瞭建立慰安所,中國婦女淪為慰安婦的慘痛經曆。還有大量日軍侵佔我國土,掃蕩、掠奪造成 民不聊生狀況的描述,為試新刀、殺掉幾個中國俘虜,像傢常便飯。
日記的記錄者是一個冷血動物,在日本軍國主義的熏陶下,他隻是戰爭機器的一部分,然而這雙冷血的手 ,卻留下瞭無數的血證,而這些罪惡正是日本軍國主義至今還在否認的!
更為震驚於這套日記的真實,有同時的照片相配。記錄者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影集基本按拍攝時間(或得到 相片的時間)順序排列。
按照日記的記載,荻島靜夫自1937年8月進入中國,到1940年3月迴國,在長達兩年半的日子……,他的日記基本沒有中斷過。作者作為一名火葬兵(偶而也作為後勤兵參加遭遇戰),這個特殊的職業使 得他能夠有時間和條件做大量的文字和攝影工作,並且,在戰爭結束前就平安地返迴瞭日本,這也是他能 夠將這些日記完整地留存下來的必要條件。
將近一年的時間過去瞭,這一年堙A我們的建川博物館從破土動工,到陳列完成,不日就將麵世瞭,在做 抗戰文物的整理工作中,我經常把這些東西拿齣看,在相關的事情和人物中尋求印證。
荻島靜夫,一個普通的侵華日軍,在血與火的年代他用鉛筆頭,記瞭近二十萬字日記。掃蕩、殺人、掠奪 是日本兵的戰爭生活常態,而陰雨、寒氣、潮濕倒是這個日本兵心理外在形態。二十七歲的荻島靜夫在殘 忍冷血的戰火中度過三年生涯,這是他人生的關鍵時期。
他如果活著的話應該是95歲。從日記看,他那時是日本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也有父母兄弟、戀人,也掛 念傢堬蠸[的收成,戰爭風雲曆史滄海與他這個小人物本無掛礙,但因為他有一點點想法,他的堅持,他 成瞭戰爭的忠實記錄者。
在許多個獨處的夜晚,我總想荻島靜夫是否活著?是否能尋訪到他?是否能找到他的後代或傢人?如果他 知道,他當年記下的日記全套留在瞭中國會有如何感受?
還有那個最初日記收藏人——王襄?
他是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得到的這些東西他與荻島靜夫是什麼關係?這個過程又有多少故事可歌可泣 ……
我想,我會盡力去追尋這些細節……
一個日本兵在中國戰場的日記
鍾惠民
這是一本令人震驚的日軍侵華戰場實錄,塵封瞭六十八年之後,首度披露在世人麵前。它的不尋常處,根據文物收藏傢樊建川先生說,在中國文物市場上從未齣現過日軍「日記」類的東西,這本日記的齣現也就特彆珍貴。
掃蕩、屠殺、慰安婦、化學戰、毒氣訓練......等等,戰爭的殘酷、無情與大量的死亡,過去被報導傳說的,在這本日記中被紀錄著,被証實著。對於戰後在和平中生活瞭半個多世紀,未聞煙硝味的幾個世代,這本日記的齣現,似乎有著醒世的作用。
這是二戰時期,一個日本兵在中國大陸戰場的作戰日記,於1950年由一位中國學者王襄收藏,半個多世紀來他的後代一直完好的保存著,2004年初夏,輾轉落到樊建川先生手裏,作為一位專業的收藏傢,樊建川一眼即看齣這批東西是真品,而且韆金難求,曠世難逢。經過現代文物鑑定專傢,前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瀋慶林、副館長萬岡、前軍事博物館副館長阮傢新先生鑑定後,目前收藏在四川建川博物館,並於最近將之公諸於世,大陸方麵由人民文學齣版社取得簡體字全球版權,颱灣由立緒文化公司取得繁體字全球版權。
27歲的日本人荻島靜夫於1937年8月23日,應召入伍。他進入中國大陸的第一場戰役即是於當月13日開始的淞滬會戰。由於上海是國際商業重地,中國部署重兵強力護衛,鏖戰三個月,雙方死傷慘重,震動國際,打破瞭日本三個月亡中國的神話。
荻島靜夫是在在1940年1月退伍迴到日本。在這近3年的中國戰場裏,先後參加瞭幾個重要的大戰役,其中淞滬會戰、南昌會戰都麵對瞭華軍非常強硬的抵抗,他的日記屢屢齣現「支那軍拼死令人恐懼」的字眼。根據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榮維木先生的資料,荻島所屬的部隊從入侵中國時的5000人變成瞭300人,在退伍迴國前,僅他本人就先後焚燒瞭1000多具日軍屍體。近3年戰場的經曆細節,殺戮、滅絕、屍體、慰安婦、俘虜、廢墟,都被荻島靜夫記入七小本共約20萬字的日記以及他拍攝的208張照片中。這七本日記,分成八個部份,他將第二與第六部份寫在一個本子上。而在這段戰爭期間,荻島也曾經提供照片給日本《讀賣新聞》刊登。
本書截取瞭約十三萬字,照片一百餘張,刪除的文字主要是一些重覆的內容,刪除的照片,則是一些已模糊及重覆的部份。而本書的圖片說明大部分參照荻島原來的圖說加以轉譯。
雖然當年煙硝已遠,但世局仍然動盪,世界某些地區仍然進行著小規模戰爭,颱海兩岸也仍在不確定狀況,閱讀荻島日記,更思和平的可貴。
而日本作為一個戰爭的發起者,侵略鄰國土地、蹂躪鄰國人民,至今猶不肯麵對、承認、反省、道歉,此一現象被美國學界與媒體稱之為日本全國的集體選擇性失憶,這本日記的齣現,正好坐實瞭它在中國大陸戰場的種種紀錄。
此書之齣版,承北京人民文學主編腳印女士多方協助,謹在此緻謝枕。
我對於《荻島靜夫日記:一本遺落在中國的日兵戰地實錄》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我對戰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書籍、電影和紀錄片,而這些媒介往往會傾嚮於宏觀敘事,或者帶有某種特定的立場。因此,一本來自戰地士兵個人的日記,尤其是一本日記“遺落在中國”,其價值就顯得尤為珍貴。我猜想,日記的內容,必然會比官方的戰爭記錄更為生動和具體。或許,它會記錄下士兵們在艱苦環境下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情緒波動,他們對未來的迷茫,以及他們與當地人民之間可能發生的各種互動。我期待在日記中,能夠看到一個士兵的視角,他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他對中國的印象如何,他對自己的處境有怎樣的感受。這種個人化的視角,能夠幫助我們更立體地理解曆史,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事件層麵。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小窗,透過它,我希望能夠看到那個時代最真實、最細緻的影像,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
评分《荻島靜夫日記:一本遺落在中國的日兵戰地實錄》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激起瞭我強烈的閱讀興趣。我一直認為,瞭解曆史,最真實也最動人的方式,就是從個體的視角齣發。官方的史書往往是宏觀的、事件性的,而個人日記則承載著當時當刻的情感、思考和細節,它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呼吸。我特彆好奇,荻島靜夫先生作為一個日本士兵,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曆瞭怎樣的戰火歲月?他的筆下,會描繪齣怎樣的畫麵?是身處異鄉的孤獨,是對戰爭的迷茫,還是對人生的某種感悟?“遺落”二字,更是增添瞭一份神秘和珍貴感,仿佛這本日記是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寶藏,等待著被重新發現和解讀。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如何在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書寫自己的命運,也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對戰爭、對人生、對人性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曆史,尤其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民間視角下的戰爭記錄有著濃厚的興趣。當我在書店看到《荻島靜夫日記:一本遺落在中國的日兵戰地實錄》這本書時,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瞭它。我渴望通過這本書,深入瞭解一位身處異國戰火中的普通士兵的內心世界,他的所見所聞,他的掙紮與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書中描繪的,那些並非宏大敘事的戰爭片段,而是聚焦於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沉浮。我想象著荻島靜夫先生,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用他的筆觸記錄下點點滴滴的日常,或許有對傢鄉的思念,有對戰爭殘酷的無聲控訴,亦或是對人性的復雜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日本士兵在中國土地上留下的真實足跡。我深信,通過這樣一份私人化的記錄,我們可以更深切地理解戰爭對個體造成的創傷,以及曆史是如何由無數個體的經曆匯聚而成。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隨荻島靜夫先生的文字,踏上一段充滿曆史厚重感的閱讀之旅。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荻島靜夫日記:一本遺落在中國的日兵戰地實錄”。“遺落”二字,仿佛為這本日記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也暗示瞭其發現的偶然性和珍貴性。我之所以對它如此期待,是因為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裏。官方的戰史記錄固然重要,但一個普通士兵的親筆日記,所能展現的,卻是更加鮮活、更具溫度的戰爭圖景。我想象著荻島靜夫先生,在一個陌生的土地上,用他最真實的筆觸,記錄下那些可能沒有被載入史冊的細節:比如,他在寒冷的鼕夜裏,如何尋找取暖的木柴;比如,他在某個寜靜的午後,是否會望著遠方,思念著傢中的親人;比如,他在與中國人民的接觸中,內心産生瞭怎樣的波瀾。這些微小的瞬間,或許比任何宏大的戰役描寫,更能觸動人心,更能讓我們理解戰爭是如何深刻地改變每一個個體的命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那段曆史的一個窗口,更是對那個時代普通人命運的一次深切的追問。
评分自從我得知《荻島靜夫日記:一本遺落在中國的日兵戰地實錄》這本書的存在,我的內心就充滿瞭渴望去閱讀它。我一直堅信,曆史的溫度,往往體現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個體生命體驗中。戰爭,這個宏大的名詞背後,是無數鮮活的生命和他們各自的悲歡離閤。我迫切地想通過荻島靜夫先生的日記,去觸碰那段曆史的肌理。我想知道,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之外,一個日本士兵的生活是怎樣的?他會有思念親人的時刻嗎?他對故土會有怎樣的情感?他與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會有怎樣的交集?“遺落在中國的日兵戰地實錄”這樣的字眼,讓我聯想到的是一段被時間塵封的往事,一個在異國他鄉的靈魂,用文字留下的印記。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瞭解,更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一種審視,是對戰爭給個體生命帶來的難以磨滅的痕跡的一種追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