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日军侵华战场实录,尘封了六十八年之后,首度披露在世人面前。它的不寻常处,根 据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说,在中国文物市场上从未出现过日军「日记」类的东西,这本日记的出现也就 特别珍贵。
扫荡、屠杀、慰安妇、化学战、毒气训练----等等,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大量的死亡,过去被报导传说的 ,在这本日记中被纪录着,被証实着。例如1939年4月3日的日记写着:「队长带领着我们,拿着刀把数名 俘虏兵作为试刀的对象,一个个杀掉。」
这是二战时期,一个日本兵在中国大陆战场的作战日记,于1950年由一位中国学者王襄收藏,半个多世纪 来他的后代一直完好的保存着,2004年初夏,辗转落到樊建川先生手里,作为一位专业的收藏家,樊建川 一眼即看出这批东西是真品,而且千金难求,旷世难逢。经过现代文物鑑定专家,前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沈庆林、副馆长万冈、前中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阮家新先生鑑定后,目前收藏在四川建川博物馆,并于最 近将之公诸于世,大陆方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取得简体字全球版权,台湾由立绪文化公司取得繁体字全球 版权。
27岁的日本人荻岛静夫于1937年8月23日,应召入伍。他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场战役即是于当月13日开始 的淞沪会战。由于上海是国际商业重地,中国部署重兵强力护卫,鏖战三个月,双方死伤惨重,震动国际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亡中国的神话。
荻岛静夫是在在1940年一月退伍回到日本。在这近3年的中国战场里,先后参加了几个重要的大战役,其 中淞沪会战、南昌会战都面对了华军非常强硬的抵抗,他的日记屡屡出现「支那军拼死令人恐惧」的字眼 。根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荣维木先生的资料,荻岛所属的部队从入侵中国时的5000人变成了300人 ,在退伍回国前,仅他本人就先后焚烧了1000多具日军尸体。近3年战场的经历细节,杀戮、灭绝、尸体 、慰安妇、俘虏、废墟,都被荻岛静夫记入七小本共约20万字的日记以及他拍摄的208张照片中。这七本 日记,分成八个部份,他将第六与第八部份写在一个本子上。而在这段战争期间荻岛也曾经提供照片给日 本读卖新闻刊登。
本书截取了约十三万字,照片一百余张,删除的文字主要是一些重覆的内容,删除的照片,则是一些已模 煳及重覆的部份。
阅读年轻的荻岛,初上战场即面对这场硬战,每天看到身边的人倒下,每天与死亡交会。作为一个华人, 若抛下敌我意识,也难免生出同情之心,毕竟他也只是一个战场上的小兵,一个人子,一个有父母、亲人 爱着的年轻生命。
今年正是二战60週年,虽然当年烟硝已远,但世局仍然动盪,世界某些地区仍然进行着小规模战争,台海 两岸也仍在不确定状况,就某种意义而言二战没有结束,人类强凌弱的野蛮行径仍在继续。荻岛静夫的日 记犹如战场启示录,提醒着我们,只要要上了战场,都不会有赢家。
寻找荻岛静夫 / 樊建川(四川建川博物馆负责人)
200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我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工作,正准备离开办公室,一个电话打进来,号码很熟悉— 对方是一位与我们建川博物馆长期合作的文物商人,这次传来的资讯是:天津的一位王姓先生,藏有一套日军的日记。
“一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
“有七八本吧!”对方说。
“会有这么多?真是当年侵华日军的日记吗?”
“好像……应该是吧。”对方不太肯定。
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我即刻买了飞机票连夜飞往天津。
我从事抗日文物收藏已经二十余年了。这些年在经商之余,为收集抗日文物不仅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也 跑过十几年国家,特别是当年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美、德、俄等国家,我还数次在日本大规模地 购买过抗战文物,也多次与日本文物商打交道,争购抗战文物,并且建立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文物收集网路 ,各种抗战文物听之见之得之的可谓多矣。
关于侵华战争,当时留传下的照片资料在国内国外不少,尽管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数百万的侵华日军中一定 有相当数量的人记日记,但是在此之前“日记”类的东西在中国文物市场上却从未出现过。
记日记是需要条件的,在那些个血与火的年代,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能够记日记,不要说对这种方式的持续 性有所疑虑,就仅仅是携带和保存这一点,就难以想象。作为一种脆弱的纸质品,在炮火连天、餐风露宿 、朝不保夕、转战东西,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能够存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坐在飞机上,望着漆黑的夜空,我还在想:如果真是对方在电话中所说的那种情况,那么我面对的将是一 个十分重要且重大的事件。
第二天一早,我见到了这批东西。
我很难描述自己当初第一眼见到这些东西时的心情。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我,这批东西是真品,而且千金 难求,旷世难得。
日记一共有七本,附带有一本影集,共八本。当初一定是为了战争时期便于携带,日记本只有小孩子手掌 大小,正好可以放入口袋中。日记本不是国内印刷的,全是当年日本出品,而且是战争时期专为前线军人 制作的。日记本的附页上还有军人守则、常用“支那”语对照、满洲国的地图,我国南方几个省的地图 等文字图案。这些东西的收藏者,按照日记本上附条的记录,是一位元叫做王襄的人,1950年收藏。
我当即掏钱买下了。
我之所以这么做,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我不想让这批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抗日战争的宝贵文物再东游西 荡,我不知道它会再到什么地方去。
回到成都,立刻找人做翻译。当翻译稿完成,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两个小时后,我打电话给人 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脚印,告诉她我的感受,她非常敏感这部书的重要.几天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 这部日记及照片。
日记提供的东西,远远地大于我起初对它的想象:
日记的作者叫荻岛静夫,在每一本日记的扉页上,他都有对自己职务和部别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确认, 27岁的他1937年8月是上海派遣军伊 东部队 加纳部队 卯野部队本部 步兵上等兵 (日记一号),到 了1940年3月,他已是中部支那派遣军斋藤(弥)部队下川部队 赤羽部队本部步兵 军曹(日记七号)。 作者作为侵华日军的身份是勿庸置疑了。
荻岛静夫踏入上海土地的这一天,正是松沪抗战的第10日。关于淞沪抗战,作者在日记中有大量细致的描 述。
这是一次非常壮烈的战斗,是一部日本兵现场记录的“战争风云”,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战争场面的惨 烈,日军在战争中的真实心理在日记中都有很切实的描述。六十八年后读到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的淞沪抗战 ,震惊、愤慨、悲情各种混杂的情感充溢在胸中。
日记还记录了建立慰安所,中国妇女沦为慰安妇的惨痛经历。还有大量日军侵佔我国土,扫荡、掠夺造成 民不聊生状况的描述,为试新刀、杀掉几个中国俘虏,像家常便饭。
日记的记录者是一个冷血动物,在日本军国主义的熏陶下,他只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然而这双冷血的手 ,却留下了无数的血证,而这些罪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至今还在否认的!
更为震惊于这套日记的真实,有同时的照片相配。记录者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影集基本按拍摄时间(或得到 相片的时间)顺序排列。
按照日记的记载,荻岛静夫自1937年8月进入中国,到1940年3月回国,在长达两年半的日子……,他的日记基本没有中断过。作者作为一名火葬兵(偶而也作为后勤兵参加遭遇战),这个特殊的职业使 得他能够有时间和条件做大量的文字和摄影工作,并且,在战争结束前就平安地返回了日本,这也是他能 够将这些日记完整地留存下来的必要条件。
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年堙A我们的建川博物馆从破土动工,到陈列完成,不日就将面世了,在做 抗战文物的整理工作中,我经常把这些东西拿出看,在相关的事情和人物中寻求印证。
荻岛静夫,一个普通的侵华日军,在血与火的年代他用铅笔头,记了近二十万字日记。扫荡、杀人、掠夺 是日本兵的战争生活常态,而阴雨、寒气、潮湿倒是这个日本兵心理外在形态。二十七岁的荻岛静夫在残 忍冷血的战火中度过三年生涯,这是他人生的关键时期。
他如果活着的话应该是95岁。从日记看,他那时是日本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也有父母兄弟、恋人,也挂 念家堬蠸[的收成,战争风云历史沧海与他这个小人物本无挂碍,但因为他有一点点想法,他的坚持,他 成了战争的忠实记录者。
在许多个独处的夜晚,我总想荻岛静夫是否活着?是否能寻访到他?是否能找到他的后代或家人?如果他 知道,他当年记下的日记全套留在了中国会有如何感受?
还有那个最初日记收藏人——王襄?
他是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得到的这些东西他与荻岛静夫是什么关系?这个过程又有多少故事可歌可泣 ……
我想,我会尽力去追寻这些细节……
一个日本兵在中国战场的日记
钟惠民
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日军侵华战场实录,尘封了六十八年之后,首度披露在世人面前。它的不寻常处,根据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说,在中国文物市场上从未出现过日军「日记」类的东西,这本日记的出现也就特别珍贵。
扫荡、屠杀、慰安妇、化学战、毒气训练......等等,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大量的死亡,过去被报导传说的,在这本日记中被纪录着,被証实着。对于战后在和平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未闻烟硝味的几个世代,这本日记的出现,似乎有着醒世的作用。
这是二战时期,一个日本兵在中国大陆战场的作战日记,于1950年由一位中国学者王襄收藏,半个多世纪来他的后代一直完好的保存着,2004年初夏,辗转落到樊建川先生手里,作为一位专业的收藏家,樊建川一眼即看出这批东西是真品,而且千金难求,旷世难逢。经过现代文物鑑定专家,前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沈庆林、副馆长万冈、前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阮家新先生鑑定后,目前收藏在四川建川博物馆,并于最近将之公诸于世,大陆方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取得简体字全球版权,台湾由立绪文化公司取得繁体字全球版权。
27岁的日本人荻岛静夫于1937年8月23日,应召入伍。他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场战役即是于当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由于上海是国际商业重地,中国部署重兵强力护卫,鏖战三个月,双方死伤惨重,震动国际,打破了日本三个月亡中国的神话。
荻岛静夫是在在1940年1月退伍回到日本。在这近3年的中国战场里,先后参加了几个重要的大战役,其中淞沪会战、南昌会战都面对了华军非常强硬的抵抗,他的日记屡屡出现「支那军拼死令人恐惧」的字眼。根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荣维木先生的资料,荻岛所属的部队从入侵中国时的5000人变成了300人,在退伍回国前,仅他本人就先后焚烧了1000多具日军尸体。近3年战场的经历细节,杀戮、灭绝、尸体、慰安妇、俘虏、废墟,都被荻岛静夫记入七小本共约20万字的日记以及他拍摄的208张照片中。这七本日记,分成八个部份,他将第二与第六部份写在一个本子上。而在这段战争期间,荻岛也曾经提供照片给日本《读卖新闻》刊登。
本书截取了约十三万字,照片一百余张,删除的文字主要是一些重覆的内容,删除的照片,则是一些已模煳及重覆的部份。而本书的图片说明大部分参照荻岛原来的图说加以转译。
虽然当年烟硝已远,但世局仍然动盪,世界某些地区仍然进行着小规模战争,台海两岸也仍在不确定状况,阅读荻岛日记,更思和平的可贵。
而日本作为一个战争的发起者,侵略邻国土地、蹂躏邻国人民,至今犹不肯面对、承认、反省、道歉,此一现象被美国学界与媒体称之为日本全国的集体选择性失忆,这本日记的出现,正好坐实了它在中国大陆战场的种种纪录。
此书之出版,承北京人民文学主编脚印女士多方协助,谨在此致谢枕。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视角下的战争记录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我在书店看到《荻岛静夫日记:一本遗落在中国的日兵战地实录》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一位身处异国战火中的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他的所见所闻,他的挣扎与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并非宏大叙事的战争片段,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我想象着荻岛静夫先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用他的笔触记录下点点滴滴的日常,或许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战争残酷的无声控诉,亦或是对人性的复杂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日本士兵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真实足迹。我深信,通过这样一份私人化的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切地理解战争对个体造成的创伤,以及历史是如何由无数个体的经历汇聚而成。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荻岛静夫先生的文字,踏上一段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阅读之旅。
评分我对于《荻岛静夫日记:一本遗落在中国的日兵战地实录》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对战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籍、电影和纪录片,而这些媒介往往会倾向于宏观叙事,或者带有某种特定的立场。因此,一本来自战地士兵个人的日记,尤其是一本日记“遗落在中国”,其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我猜想,日记的内容,必然会比官方的战争记录更为生动和具体。或许,它会记录下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情绪波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以及他们与当地人民之间可能发生的各种互动。我期待在日记中,能够看到一个士兵的视角,他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他对自己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这种个人化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历史,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事件层面。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透过它,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细致的影像,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荻岛静夫日记:一本遗落在中国的日兵战地实录”。“遗落”二字,仿佛为这本日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暗示了其发现的偶然性和珍贵性。我之所以对它如此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官方的战史记录固然重要,但一个普通士兵的亲笔日记,所能展现的,却是更加鲜活、更具温度的战争图景。我想象着荻岛静夫先生,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用他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可能没有被载入史册的细节:比如,他在寒冷的冬夜里,如何寻找取暖的木柴;比如,他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是否会望着远方,思念着家中的亲人;比如,他在与中国人民的接触中,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波澜。这些微小的瞬间,或许比任何宏大的战役描写,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战争是如何深刻地改变每一个个体的命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一个窗口,更是对那个时代普通人命运的一次深切的追问。
评分自从我得知《荻岛静夫日记:一本遗落在中国的日兵战地实录》这本书的存在,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渴望去阅读它。我一直坚信,历史的温度,往往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生命体验中。战争,这个宏大的名词背后,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我迫切地想通过荻岛静夫先生的日记,去触碰那段历史的肌理。我想知道,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之外,一个日本士兵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会有思念亲人的时刻吗?他对故土会有怎样的情感?他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有怎样的交集?“遗落在中国的日兵战地实录”这样的字眼,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段被时间尘封的往事,一个在异国他乡的灵魂,用文字留下的印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了解,更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一种审视,是对战争给个体生命带来的难以磨灭的痕迹的一种追溯。
评分《荻岛静夫日记:一本遗落在中国的日兵战地实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激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方式,就是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官方的史书往往是宏观的、事件性的,而个人日记则承载着当时当刻的情感、思考和细节,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呼吸。我特别好奇,荻岛静夫先生作为一个日本士兵,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战火岁月?他的笔下,会描绘出怎样的画面?是身处异乡的孤独,是对战争的迷茫,还是对人生的某种感悟?“遗落”二字,更是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珍贵感,仿佛这本日记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宝藏,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解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如何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书写自己的命运,也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战争、对人生、对人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