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最美丽的高度,寻访圣境香格里拉
人人都在寻找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彷彿午夜梦回的悬念,在神话与现实的地平线上游盪。直到神话被印证,世人就在惊叹中成为无语的朝圣者陆续涌入。
作者以独特的理性眼光和感性视角,走进人们向往的天堂。那里没有尘俗的扰嚷,也不是完美的乌托邦,只有藏民投入饱满的生命力,展现对大自然的景仰,单纯而震撼。
这是一本美国女摄影师与香格里拉的心灵对话集,她用「心」走进香格里拉,并创造出一个全然不同的香格里拉。
作者的话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对香格里拉的批判太严厉了,毕竟改名为香格里拉的中甸,还是一个充满泥土芬芳和世俗风景的真实之地。其实我只是在比较真实与神话,而真实从来不会像梦想那样富吸引力。于是,我反问自己的心,并且记录追寻香格里拉的过程。
人人都在寻找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我的避难所
失落的梦中天堂
大学,另一个世界
北京,香格里拉饭店
印度,酒店什么也没有
巨变必将来到这个地方
这里有许多宁静而简朴的时光
目击香格里拉
名字,事物与意义
来了一队旅游者
他们必须生活在旅游者的梦想里
在聚会上
曾是天生的舞蹈家
人们为什么要来香格里拉
视觉上的有限尺度
土地上的卑微居民
在这条路上死亡是一种荣誉
信仰
差异
关系.旅游者
关系.摄影师
关系.朝圣者
冲击
金钱与幸福
最幸福的人
神话与真实
天堂的滋味
不一样的香格里拉
回溯
在哪儿人们可以找到完美
灵感与香格里拉
松赞林寺的下午
动感的香格里拉
与雪山对话
创造与香格里拉
心中的日月
幻境
香格里拉在西藏有另一个名字,香巴拉。由于多年生活在西藏的缘故,我个人更认同这个香巴拉。有一首旋律美极了的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香巴拉确乎是藏族心里的天堂。
罗塞贝莉10岁的时候,第一次从她爸爸那里知道了香格里拉,开始了她最初的关于这个奇幻之地的想像。18岁时的罗塞贝莉曾经有过一个她自己的香格里拉,是她家乡一处树林中属于她个人的秘地,那里藏着她的宁静与玄思,藏着一个少女的天堂之梦。她的香格里拉之旅是从家乡的树林中起航的。
第一个真切的香格里拉对年轻的罗塞贝莉来得太快太突然了。那是她第一次到北京,她住进了香格里拉酒店。对她而言,曾经激发出无限想像的东方名字具体为「富丽堂皇的大门,水晶般闪闪发光的枝形吊灯……覆盖着上好白色亚麻布的活动小桌送来了装在银器里的早餐」。而当时她只有19岁。是她的幸运还是她的悲哀呢?
2000年她22岁。她来到中国云南一个叫中甸的小城。给她的印象是大地的木材、石块、泥土搭建的房屋,她想像它们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想像它们最终回归大地。她还记住了不和谐的钢筋水泥建筑物和更不和谐的漫天飞舞的白色塑胶袋。中甸的记忆中最有价值的是几乎不流逝的时间和从容不迫的生活。
当时她没有想过(绝对想不到),这里在一年之后将更名为令她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
这里就是香格里拉。
这里就是香格里拉!
这里就是香格里拉?
中甸于是成了罗塞贝莉一来再来的地方。她当然喜欢这里;岂止是喜欢,说迷恋也不为过。但她的香格里拉梦已经开始透光,梦似乎不再是梦。一个具体的梦之地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虚无而美妙的梦想被具体被定格,就像为混沌开出七窍一样,想像突然走到了尽头。「神话消失了,按照自己的观念来定义香格里拉的那种自由永远消失了。」
中甸的再命名生出了令人目眩的光环,真如雨后霓虹一般绚丽,也如霓虹一般短命。今天的香格里拉与周庄、曲阜、亚龙湾一般无二,都只是中国旅游地图上的一处景点,如此而已。幻觉不再。但是罗塞贝莉还是爱上了美丽的云南,她把这里当做青春的驻脚地,她在这里住下来,往返于德钦、中甸、梅里雪山之间的壮观。她拍了很多照片,结识了更多的藏族朋友,她逐渐把自己融入到那片伟美的山川之中。
我没见过罗塞贝莉,我更愿意想像她是个美丽的女孩,因为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也因为她充满虔诚的香巴拉梦想。
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感觉沉浸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刚翻开书页,就被作者那种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中生动地展开,无论是巍峨的雪山,还是幽深的峡谷,抑或是古老村落里的炊烟袅袅,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身临其境。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那些生活在与世隔绝之地的人们,他们的淳朴、善良,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都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忧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暂时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这种感觉太美好了,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立刻打包行李,踏上这段寻访之旅。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书。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一般,涤荡着我尘世的烦恼。他对于人迹罕至之地的描绘,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仿佛一幅幅精致的水墨画,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远处飘来的经幡声,还是近处潺潺的溪流声,都被他捕捉得如此真切,仿佛我置身其中,亲身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祥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笔墨仅仅局限于壮丽的自然风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的描绘,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一种更加纯粹、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朝圣,让我暂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对生活多了一份新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力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领读者穿越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险峻地带。他对于地形地貌的描写,精准而生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脚下崎岖的石路,耳边呼啸的风声,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草木清香。但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股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挑战的勇气。他并非仅仅记录所见所闻,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考,以及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感悟,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关于信念的挣扎,关于坚持的意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连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远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去探索那隐藏在深邃山脉中的神秘。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那些关于失落文明和神秘传说的故事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古老的神秘感,他笔下的世界,仿佛还保留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古老韵律。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古老建筑、壁画和器物的描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试图解开一个谜团,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种失落的生活方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象着,在那个与世隔绝的角落,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究竟是虚构,还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悬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但同时,他又巧妙地保留了一份神秘,让想象的空间无限延伸。这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让我完全沉浸在了那个充满魅力的未知世界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在讲述他的人生感悟。作者的文字非常富有哲思,他并没有直白地灌输道理,而是通过对周遭环境的观察,对人文风俗的体悟,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他在书中对“慢生活”和“精神富足”的描绘,这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笔下的人物,虽然生活条件可能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从简单的生活中发现幸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它提醒我,真正的富足,或许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满足和宁静。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对生活也多了一份感恩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