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自永乐三年的初次航海,到宣德八年的返回京城,其间28年,动用将士卒27000余人,多赍金帛,造大舶数十艘,先后七次奉使凡三十余国,擒捉判王三人,此即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 本书即系记录郑和通使西洋(印度洋)的经过,可说是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海上旅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馆特别再版溤承钧先生所译版本重新发行。
作者简介
伯希和 (Paul Pelliot,1878-1945) 法国人。
是一位二十世纪初的汉学大师,精通汉、满、蒙、藏等13种语文。
译者简介
冯承钧曾留学法国,一生译着颇丰,所译之《马可波罗行纪》堪称代表作。另译有《交广印度西道考》、《苏门答腊古国考》等书。
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冰冷的年代和数字。但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它其实有着相当强的可读性,甚至带有一些文学的色彩。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很强,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以及那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善于运用类比,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在描述当时的造船技术时,他会用现代的比喻来解释,这样我们就更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作者的文风偶尔还会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幽默感,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某些段落而会心一笑,或者因为对历史人物的某种描绘而产生共鸣。感觉像是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在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展现出了非常多元化的视角,这一点我非常赞赏。它不仅仅停留在“大国崛起”、“海上霸权”之类的宏大叙事,而是将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尝试从当时的国际关系、全球贸易格局,甚至是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解读这次远航。他会分析郑和舰队的每一次停靠,对当地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技术上传递的信息。这种“全球史”的视角,让我对“大航海时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在那个时代,中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如何被长期低估的。书中关于“朝贡体系”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并不是简单的“赏赐与臣服”,而是包含了更为复杂和精妙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考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厚重感,翻开扉页,印刷清晰,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之外,同样在乎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书名直指“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但从我阅读的篇幅来看,它并非仅仅是对一次航海的简单罗列。开篇引出的视角就相当有意思,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这次远航的动因、准备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作者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大明王朝的雄心壮志,去体会漕运、对外贸易、以及朝贡体系是如何共同促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每一处细节的考证都做得十分扎实,从船只的规模、航海的技术,到物资的筹备、船员的组成,都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解剖台,亲眼见证着这场远航是如何一点点被拆解、分析、并重新解读的。我对书中关于航海技术部分尤其感兴趣,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推断出当时船只的性能,以及导航的方法,这其中的智慧和艰辛,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能够挑战我过去对“郑和下西洋”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很多都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或者是比较简略的教材。但这本书,通过非常详尽的史料梳理和逻辑严密的分析,打破了我的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作者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就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是颠覆性的。他会在书中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反思,鼓励读者也一起思考。这种“探究式”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非常过瘾。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智力的冒险,都可能发现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早已尘埃落定的定论,而是充满着解读的空间和不断被重新审视的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之前的理解,然后被作者的论证所折服,或者产生新的疑问,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
评分读这本书,常常会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他的思考逻辑。很多时候,他会引用大量原始史料,包括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古籍,然后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和分析,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和误读。这种“以史料说话”的方式,既保证了论述的严谨性,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比如那些参与航海的士兵、工匠、翻译,他们的声音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往往被忽略。但在这本书里,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视角上的拓展,让郑和下西洋不再仅仅是皇帝的宏图伟略,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壮丽画卷。在阅读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在浩瀚史海中搜寻蛛丝马迹时的那份兴奋与投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