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自幼读书,类能背诵,以腹为笥,盘胸万卷,远非今人所及;今人读书,文史之外,英数理化,咸欲兼顾,自不能如古人之渊博。是以籀读古书,遇有困难,惟有借助于工具书矣。或查考字义,或寻求辞藻,或名掌故,或索经典,人名地名,生卒年月,事物起源,书籍内容等,在在均须借助于工具书以解决问题与困难。本书之作,厥为解决此一问题,以提供读者查索之助。此书不但可供研究中文者之使用,其他历史、地理、政治、教育乃至医学、命理各科,皆有裨益。民国四十四年秋,本书作者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就读,许诗英(世瑛)先生教授读书指导,即选授工具书之用法,虽所授无多,已为开启研究之途径,今作者此书,乃就许教授所授者,大为增补扩充,釐订工具书为十六类:计有:一、检查字义之工具书。二、检查文章辞藻之工具书。三、检查事物掌故之工具书。四、检查十三经经文书名之工具书。五、检查古今人名之工具书。六、检查古今地名之工具书。七、检查历代名人生卒年月之工具书。八、检查人物是否正史有传之工具书。九、检查年月日之工书。十、检查事物起源之工具书。十一、检查书籍内容之工具书。十二、检查学术论文之工具书。十三、检查篇章之工具书。十四、检查政典之工具书。十五、检查官制之工具书。十六、检查方言词汇语音与行业语之工具书。以上十六类工具书,虽未敢谓已尽善尽美,但言工具书之着作,其详备者当以此书为最,故本局特为社会大众告也。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工具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枯燥乏味,好像只能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但《工具书之用法》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让你机械地背诵定理公式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引导的指南。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工具书在我们生活中的潜在价值,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利用”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束缚”。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该读什么书,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筛选信息,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渺小个体,而是掌握了主动权,能够有目的地去学习和成长。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作者从不同领域选取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并详细剖析了它们的使用方法和背后的逻辑,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发现过的学习路径和思考方式。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具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高效、更有智慧的学习者的启蒙之作。
评分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学术研究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如何高效利用工具书,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工具书之用法》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份“宝藏地图”。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方法和技巧。作者在讲解如何使用“年鉴”和“统计年鉴”时,举的例子非常贴切,他不仅仅告诉你如何找到数据,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分析数据背后的趋势,如何发现潜在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支撑自己的研究论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参考文献指南”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一份好的参考文献列表,不仅仅是罗列一些书名,更是研究者思想的脉络和知识体系的缩影。作者教我如何去“读”参考文献,如何从这些看似简单的列表里提取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理论框架,甚至可能的研究局限。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文献检索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工具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仅仅把它当作查找资料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载体,一种知识构建的基石。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日后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知识储备不足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拓宽视野、提升认知的方法。《工具书之用法》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解构了各种工具书的“使用说明书”,让我看到了它们潜在的强大力量。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在讲解如何使用“地图集”时,他不仅仅告诉你如何找到某个地点,而是让你思考地图是如何反映地理、历史、人文等多个维度的信息,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去理解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甚至地缘政治格局。这种引导性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的思维对话。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轻松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仿佛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的经验和感悟。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用”,而《工具书之用法》这本书,正是教我们如何将阅读变成一种“使用”的艺术。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奥的理论,却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被书中关于“插画集”和“摄影集”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把它们仅仅当做欣赏美的载体,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视觉化的信息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如何激发我们的灵感,甚至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他教我们如何从一张插画中解读出作者的情感、时代背景,如何从一张照片中品味出摄影师的视角、想要传达的信息。这种对“看”的深度解读,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视觉信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核心,将各种工具书的用法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能够主动去“提取”、“整合”、“创造”知识的主人。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看似“冷门”的领域充满好奇,但往往苦于找不到切入点,或者不知道从何下手。《工具书之用法》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局限于某个狭窄的学科范畴,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梳理了各种类型工具书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百科全书”的用法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查找信息,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百科全书去理解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如何追踪其发展演变,甚至如何利用它去发现隐藏在看似普通事物背后的深刻联系。这种“举一反三”的引导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于“字典”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字典就是查字义的工具,但作者却向我展示了如何通过词语的起源、演变、用法以及同义词、反义词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甚至能从中窥探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差异。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象到本质的分析,让原本枯燥的工具书瞬间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不像是那种一本道到底的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引,在你停滞不前时点燃火花,让你能够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