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检讨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冲击。作者以前现代的治学精神,作后现代的事业:透过大量直接阅读后现代的名家,进而梳理出与史学的关联。本书兼顾华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必要时且切入当下中国史学的议题,达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长处。本书虽不免有个人的色彩,但尽量保持学术均衡的原则,避免党同伐异,失之偏颇。是故,本书首列主题,辅以学术源流,再举出代表性的人物,最后方予个人的品评;如是,期能掌握后现代史学来龙去脉,并明了其得失。本书希冀正面回应后现代的挑战,以对话方式,导正人云亦云、一知半解的敷衍,打造出较为深刻的作品。
作者简介
黄进兴,1950年生于台湾,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73)、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1975)、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1983)。现任中央研究院学术谘询总会执行秘书、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主要着作有《哈佛琐记》、《半世纪的奋斗》、《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edition, 2003.)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黑白灰的色调,搭配上那个有点像解构主义的字体,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平常虽然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很多史学研究的书总是让我觉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年代、事件和人物的堆砌,很难从中看到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书名《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光看名字就有点挑战性,我猜它应该会探讨一些颠覆传统史学观点的理论,比如对“历史真相”的质疑,或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去处理后现代主义那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能不能把它跟具体的史学实践结合起来,变成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毕竟,史学研究不应该只是埋在故纸堆里,它应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甚至预见未来,而我总觉得后现代主义那种强调多元视角、反思权力结构和意义生产的视角,也许能给史学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一直以来对历史的认知呢?会不会让我看到一些过去被忽略的角落?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历史的方式。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严谨的学术风格,但同时又带着一股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多时候是被主流话语所塑造的,那些被写进教科书的“事实”,往往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特定权力集团愿意让我们看到的版本。后现代主义不正是对这种单一、宏大叙事进行解构和批判的吗?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当我们将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引入史学研究时,会发生什么?例如,作者是否会讨论如何去解读那些“边缘”的历史叙事,那些来自被压迫者、被遗忘者的声音?会不会分析那些看似客观的历史记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我很期待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用后现代的解构方法去重新解读,揭示出不同人群的体验和意义是如何被建构、被抹去的。这会非常有意思,也可能触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但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挑战和反思,我们才能更接近真实,或者说,更接近“真实的多元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一种实验性和前卫感。我平常关注的一些历史学著作,往往风格比较保守,不太敢触碰前沿的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这个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敢于挑战传统的决心。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解构传统的史学观念。比如,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是不是意味着这本书会关注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小人物”、“边缘事件”?它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历史性”这个概念。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所有的认知和理解都带有历史性,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那么,当我们将这种观点应用到史学研究中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会不会让我们更加警惕那些看似“普适”的历史解释?我猜这本书会引发很多关于历史本质的讨论,甚至可能会颠覆我们一些根深蒂固的历史认知,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大胆的尝试。我平常阅读史学研究的文献,常常会遇到一些长篇大论、逻辑严谨但缺乏生命力的段落,读起来非常吃力。而《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这本书,我预感它在理论阐述上会更加灵活,可能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学术范式。我好奇作者是否会在书中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元素,比如文学批评、社会学、哲学等,来丰富史学研究的维度?毕竟,历史的发生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单纯的史料堆砌很难完全捕捉其精髓。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探讨“意义”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后现代主义强调意义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非常有启发。历史事件本身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以及后人对它的解读,却是千变万化的。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们去审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同一段历史的?这种对意义的探索,我觉得才是史学研究中最具魅力的地方。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史学研究,不应该只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种与当下对话的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的“碎片化”、“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恰恰能够很好地回应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宏大叙事也逐渐失效。在这种背景下,史学研究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后现代主义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理解。传统史学追求客观、唯一的真相,但后现代主义可能会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真相”本身就是一种建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进行史学研究?比如,如何去处理相互矛盾的史料,如何去识别和批判那些带有偏见的叙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批判性地阅读历史,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