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旨在彰显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基本关怀,认为人在大地上种种人文创造活动,实源于心灵的主体能动性之力源,深植以历史的深度,而在大地上铸印了人之空间、人之环境生态,以及人之区域。
本书内容大体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诠释,一是依据人文主义地理学而诠释的经典文本中的空间和环境思想。
◇前者讨论了地理学的人文关怀,表彰地理学对于人与世界之深度关怀的精神,也阐明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主体存有性批判科学主义地理学,并诠释观念论地理学和存在现象学地理学的精义,也透过康德哲学与新康德哲学诠释传统区域论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后者依人文主义地理学,诠释了道家的空间和自然观,也诠释了儒家的空间思想和环境伦理,又诠释了阴阳五行思想的「中心-四方」之存在空间论,以及犹太-基督宗教的创世记之环境伦理。
作者简介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鹅湖月刊》编辑委员
国立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台湾儒学研究室计画研究人员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教授
国立台南师院乡土文化研究所(台湾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国立台北师院社教系兼任教授
专业
地理与环境思想、空间论、文化地理、台湾儒学
着作
《明清台湾儒学论》,台湾学生书局,2001
《出离与归返:净土空间论》,台湾师大地理系,2001
拿到这本书的名字,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这绝对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著作。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甚至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强烈共鸣的书。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空间”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我们情感、记忆、身份认同的载体。而“环境”呢?它不仅仅是山川湖海,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这本书的副标题“人文主义的地理思想”,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表明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带着对人的深刻关怀,去探讨我们如何看待和塑造我们的生存空间。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连接“心灵”与“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探讨那些无形的心理藩篱如何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还是研究那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如何塑造了特定的空间形态?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空间体验,比如老街的怀旧气息,或是现代都市的活力四射,这本书会不会有针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剖析?
评分我一向喜欢那些能够跳出学科壁垒,进行跨领域思考的书籍,《心灵.空间.环境-人文主义的地理思想》这个书名,就带有这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将“心灵”、“空间”、“环境”这几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赋予了“人文主义”的视角。我常常觉得,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灵”状态,而我们所处的“空间”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探究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我非常期待它能从人文主义的基点出发,去探讨一些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例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空间”的设计更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人文关怀应该如何体现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或者,它会如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空间”和“环境”所持有的人文价值有何差异?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上的启发,更能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在空间和环境中的角色,以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光是“心灵”、“空间”、“环境”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让人好奇。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周遭环境的感知,不单单是视觉或触觉上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情感的投射。就好像我们熟悉的巷弄,它不只是由砖瓦构成,更承载了童年的记忆、邻里的温情,甚至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本书似乎就能触及到这些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人文”层面,去探讨我们如何通过心灵去理解和塑造我们所处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期待它能解析一些看似平凡的空间,比如家、学校、公园,甚至只是一个转角,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变迁下,被赋予不同的人文意义。尤其是“人文主义的地理思想”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地理学著作,但又觉得它多了份对人的关怀和关注,而不是冷冰冰的测量和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发现其中的诗意和哲学。
评分在现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停下脚步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心灵.空间.环境-人文主义的地理思想》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对回归“人”本身,对理解我们与周遭世界关系的渴求。我一直认为,地理学不应该仅仅是地图和坐标,它更应该是一门关于“人”在空间中如何生活、如何感受、如何与环境互动的学问。特别是“人文主义”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关注个体价值、尊重多样性、追求公平与美好的哲学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当我们以人文主义的眼光审视空间和环境时,会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象?例如,它会如何分析城市规划中可能存在的社会不公?或者,它会如何论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具有人文价值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貌?我对那些能够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作品感到着迷,而《心灵.空间.环境-人文主义的地理思想》这本书的名字,就仿佛在承诺着这样一种体验。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穿越的城市街道,那些钢筋水泥的丛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看不见的故事?是居民的生活轨迹,是商业的脉动,还是历史的遗痕?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示这些隐藏在地理表象之下的人文肌理。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人文主义”的视角来解读空间?是强调个体经验的重要性,还是关注社会结构对空间的影响?亦或是探讨人类在改造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地方,我们对空间的感受和理解,肯定与西方世界有所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在地化的议题,比如我们如何看待都市更新对社区情感的影响,或者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台湾,人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建立更深层的情感连接。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