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国内精神科医师与社工师合作写就,从忧郁症之生理、心理、演化、文化观点,乃至治疗、药物需知、个案叙述,及可资运用之社会资源、家庭系统照顾及适应忧郁症的方法等全方位的角度,引领读者全面性地了解忧郁症,提供极丰富的资源与帮助,最能符合本地读者、患者与家属,及一般大众之需求。
作者简介
杨延光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Duke)精神科进修,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副教授暨主治医师。曾着《克服你的焦虑》、《杜鹃窝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顾手册》及《让会谈变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手册》三书及国内外相关医学论文数十篇。
郑淑惠
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社工组毕业,现任成大医院精神部资深社工师,台湾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台南癫痫之友协会理事。主要工作为协助精神疾患家庭对疾病适应及自杀者遗族相关的悲伤辅导工作。曾拍过纪录片,分别记录精神分裂症的家庭与躁郁症病友的家庭,透过影片的拍摄关切重大精神疾病对家庭的影响,并强调照顾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
我認為《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册》這個書名很吸引人,尤其是「防治」兩個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關乎治療,更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在台灣,我們常常會等到事情發生了才來處理,但對於憂鬱症這種疾病,提早預防和偵測,絕對比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去補救來得有效。我對書名中的「全方位」三個字也感到很有興趣,這讓我猜想書中可能涵蓋了心理、生理、社會、甚至是一些生活習慣等不同層面的建議。例如,我知道睡眠品質和飲食習慣對情緒有很大的影響,也聽說過運動是舒緩壓力的好方法。但除了這些之外,我更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辨識自己情緒變化的技巧,如何建立正向的思考模式,以及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更多支持。畢竟,憂鬱症的發生往往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如果能有一本書,能從各個角度去引導我們,讓我們更了解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靈,並且能夠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這對我們來說將會非常有幫助。
评分我對《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册》這本書的「全方位」這個詞特別好奇,它讓我聯想到很多不同的面向。我曾遇過一個朋友,她有輕度憂鬱的傾向,但她一直覺得只是自己「想太多」,沒有去看醫生,也沒有尋求專業的協助。後來才發現,原來憂鬱症的成因非常複雜,可能跟生理、心理、甚至是社會環境都有關。所以,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夠做到「全方位」,那就太棒了。我希望書裡面能夠涵蓋到很多不同的內容,像是關於憂鬱症的科學知識,它的症狀有哪些,以及有哪些誤解需要被澄清。還有,對於不同階段的憂鬱症,應該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無論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的憂鬱症,都需要有對應的建議。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的內容,例如飲食、睡眠、運動的重要性,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往往卻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如何辨識自己或他人出現憂鬱症跡象的方法,以及在必要時如何尋求專業協助的指引,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最近真的是壓力山大,工作上總是有處理不完的瑣事,回到家還要面對家庭的責任,有時候真的會覺得身心俱疲。上次跟朋友聊天,她就推薦我去看看那本《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册》。她說這本書不只是寫給憂鬱症患者看的,其實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的時候,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很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她特別提到書裡面有講到一些簡單的居家練習,像是正念呼吸、伸展運動,還有一些飲食建議,聽起來都很貼近生活,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理論。我之前也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籍,但很多都比較學術,讀起來有點吃力。希望這本手冊能夠更接地氣,用比較生活化的語言,讓我們這些一般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且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畢竟,身心健康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能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比較好,生活品質也能有所提升,那就太好了。而且,我也想多了解一些憂鬱症的相關知識,這樣以後如果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也能給予更適當的支持,而不是亂給建議。
评分我對《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册》這本書的標題充滿了期待,因為「憂鬱症防治」這幾個字,代表著一種積極的面對和預防的態度。很多人聽到憂鬱症,可能會聯想到一些比較沉重的、負面的詞彙,但「防治」這兩個字,卻充滿了希望和力量。我曾經有過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好像走不出來,每天都籠罩在一片灰濛濛的天空下,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那時候,如果有一本能夠教我如何「防治」憂鬱症的書,我相信會給我很大的幫助。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那種只強調治療,而是從更根本的層面去著手,教大家如何建立健康的身心,如何預防憂鬱症的發生,或者在症狀出現的初期,就能夠及時地進行干預。我特別好奇書中會提到哪些「全方位」的防治策略,是關於心理調適的技巧?還是生活習慣的調整?亦或是人際關係的經營?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讓讀者能夠在生活中實際地去實踐,從而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评分哇,看到這本書名《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册》,我真的覺得心頭一震,很有感觸。憂鬱症這個詞,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已經不再是遙遠的疾病,它可能就發生在身邊,甚至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步調快、壓力大的社會,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喘不過氣。這本書名給人的感覺就是,它不是那種只是泛泛而談,而是真的有方法、有策略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我個人對於「全方位」這三個字特別在意,這意味著它涵蓋的層面很廣,不只是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社會、甚至生活習慣上的調整。我一直覺得,要真正地「防治」一個狀況,不能只抓一個面向,而是要從根本、從生活周遭的各種因素去著手。像是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不只是單一的「大腦化學失衡」,而是可能牽涉到基因、童年創傷、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甚至是長期的生活環境等等。如果這本手冊真的能做到「全方位」,那對許多正在經歷或關心憂鬱症的朋友來說,絕對是一盞明燈,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框架,讓大家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如何一步步走出來,或者幫助身邊的人走出來。這是一種賦權,讓大家不再感到無助和孤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