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画作无数,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视为瑰宝争相典藏,他的故事万人传诵,出身名门见识不凡,与哥张善子在画坛自成一方,民初与皇族溥心畬并称「南张北溥」齐名艺术界。
张大千的云南石窟佛像描摩是一项艰鉅过程,他带领弟子结合当地喇嘛一起克服种种困难而终于完成,是张大千重要的艺术成就。而张大千的爱情故事更是绮丽迷人,多场的恋史为人津津乐道。
敦煌石窟、北京颐和园、四川青城、峨嵋山、香港大吉岭、巴西八德园、摩耶精舍……都留下张大千一代大师的踪影,为人称诵不已。
作者王家诚以为文人画家立传着名,在九歌先后出版《郑板桥传》、《文人画家的艺术与传奇》、《溥心畬传》,已有口碑。
本书特点
★ 五百年来一大千,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的艺术传奇与故事。
★ 收录张大千画作数幅,作者所收集的资料极为丰富完整,考证翔实。
作者简介
王家诚
王家诚,是画家、作家,也是美术教育家。民国廿一年生于辽宁,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曾任教于成功大学、台南师范学院。创作除散文、短篇小说及儿童文学外,专注以文学笔法撰写中国艺术家传记,生动地表现出多位大师的时代、生平和造诣,诠释其艺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在《故宫文物》连载的一系列中国艺术家传记,已有二十年之久,深受读者欢迎。着有《溥心畬传》、《郑板桥传》、《吴昌硕传》、《明四家传》,并以《溥心畬传》荣获中山文艺奖。
第33章.探 亲 449
第34章.移居图 460
第35章.八德园 471
第36章.东京雅集 483
第37章.首度游欧 494
第38章.且把他乡当故乡 505
第39章.目 疾 516
第40章.晴 朗 527
第41章.独立斜阳更望谁 539
第42章.泼墨巨荷图 549
第43章.三多之年 562
第44章.髯客的乡愁 574
第45章.流光容易把人抛 584
第46章.天地为师老更痴 596
第47章.还乡无日恋乡深 606
第48章.独立苍茫自吟诗 617
第49章.八德园陆沉 629
第50章.七十婆娑老境成 640
第51章.大千光 651
第52章.台湾梨园的情谊 662
第53章.不可以居 675
第54章.环碧庵 688
第55章.四十年回顾展 700
第56章.大千居士乞食图 712
第57章.梅丘落叶 725
第58章.摩耶精舍 743
第59章.身影长留 760
第60章.大千诸相 777
第61章.世事无常 795
第62章.庐山烟雨 814
后 记 825
重要参考书目 827
张大千年谱 834
张大千先生诗书画,名溢海内外,世皆许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彼岸当道,久望罗而致之内江故郡,顾大千所眷眷者,为首丘台员。蒋经国先生曾属予为之相其土宜,商其堂构,卒以外双溪合流处景物最胜,经之营之,遂成「摩耶精舍」一区,虽土阶木椽,已复绕屋栽梅,聊可行吟伸纸作画矣。其间曾成庐山高及江山万里图,为其平生剧。大千既逝,营奠营丧,一委之予为之区画。大千尝有句云,「缀玉苔枝乞百根,横斜看到长成?,慇懃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随后又有句云「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堕泪倍思家,眼中多少顽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益感不绝于其心矣。遗蜕火化后,即置之梅丘梅花树下,岁月奄忽,遂复三十星霜矣。其间予曾为其辑印张大千先生诗文集,又尝于故宫博物院举办「张大千与毕卡索的世界」联展,并版行专辑,或者无复遗恨。顷王家诚先生蒐大千生平,为之传记,颜曰「画坛奇才张大千」。其实大千之诗文,大千之法书,自见其盘错倔强(一作磅),不独以画争奇于五百年间也。甲申岁首,予与林百里先生瞻谒精舍,并礼于梅丘,行吟得句云,「鹤自恓惶柳自斜,菜单画稿久笼纱,双溪长憾人长往,不认梅花是国花。」感时溅泪,从可知已。--甲申秋吉 秦孝仪心波玉丁宁馆楼居
还原张大千的真实人生 王菡
在本书〈前言〉中,作者王家诚先生开门见山的说:「张大千传,并不在我的写作计划之中!」 多年来,王先生一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文物》月刊连载中国艺术家传记。民国八十二年六月,故宫举办「张大千溥心畬诗书画学术讨论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讨论「南张北溥」的生平和艺术。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认为张大千传已有人写,而溥心畬传尚付诸阙如,因此邀王先生执笔。
当《溥心畬传》开始在《故宫文物》月刊连载之后,王先生就着手蒐集整理下一部传记──《扬州八怪传》的资料。未料于民国八十八年六月,溥传刊出已逾三分之二时,秦先生忽然又邀他写张大千传。对此,王先生个人的揣测是:「艺坛上一向有『南张北溥』之称,溥张二氏不但是驰名国际的近代艺术家,生前均与故宫博物院关系密切,谢世之后藏于该院作品及文物也极为丰富,并曾于八十二年六月下旬,由故宫举办盛大的『张大千溥心畬诗书画学术讨论会』,成为二氏作品收藏和研究的重镇;孝仪先生邀稿的原意,或许就是想使『南张北溥』作品与传记能够两全。」 比较写作溥、张两传的不同,王先生认为:由于自己曾亲炙溥氏;写作溥传期间,溥氏的门生故旧亦提供了许多文献及口述资料。再加上自己少年时住过北京;为写溥传,特别旧地重游,一一探访了溥氏的故居和游踪──恭王府、颐和园、戒坛寺……因此,溥传写来格外亲切。而张传就不同了:张大千生平交游广阔,子女众多。但由于其亲族及门生故旧散居大陆及海外各地,未能直接访谈;因此,写作时主要还是借重文献资料。
这点对他而言并不构成困扰,之前写明、清时期的画家传记,不也是如此?问题在于:张大千的资料极为繁琐庞杂,整理起来无非是千头万绪! 写作张传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张大千传已有多人写过;要怎么写才能另辟蹊径呢?他接受了妻子,也是着名散文家赵云女士的建议,从张大千的敦煌之行切入。所谓敦煌之行,是指张大千自民国三十年(西元一九四一年)起,带领家人及工作人员在敦煌摹写石窟壁画的艰辛岁月;历时共两年七个月。
由无垠的沙漠所展开的史诗般的壮阔场景,这样的开场无疑是戏剧化的;而可写的题材也很多:有敦煌的大漠风光,石窟中的艺术瑰宝,藏人的民情风俗,悲凉诡异的「将军断手」故事,哈萨克人的袭击…… 不过,这趟旅程也是惹人争议的;争议点有二:其一,张氏此行有无任意剥落壁画,盗取敦煌文物?其二,部分人士认为,敦煌壁画中那些色彩艳丽的宗教绘画,乃出于工匠之手,并不值得学习;有人甚至说了重话:「画家沾此气习便是走入魔道,乃是毁灭自己!」 对于以上种种争议,作者在仔细比对了各家说法,并审视张大千日后在艺术上的表现,作出了以下看法:「将近三年的敦煌面壁,钻研和临摹北魏隋唐壁画,是他(张大千)在艺术发展上承先启后的关键。在发扬中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促使国人以及世界注意敦煌艺术宝藏、积极进行保护和研究方面,均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故拟由此作为大千生命史诗的切入点。」
作者王家诚先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专攻近代西洋绘画。喜爱文学的他,除了绘画之外,也受当时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大约民国四十几年,电影「梵谷传」及余光中先生翻译的《梵谷传》,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想到我国艺术家的传记,往往只有短短几百字,乃至几十字,便概括了一生。完全无法表现一位大师多彩多姿的生平,艺术思想的形成以及承先启后的脉络。如果能像西方艺术家传记那样,蒐集完整的资料,经过系统的分析、整理,然后以活泼、生动的笔调撰写出来,那就会大不相同了。
从他的初发心之作《中国文人画家传》到现在,匆匆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他发展出了一套缜密的研究方法。而他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写作手法,也为中国画家传记树立了典范。
现就本书的特色以及作者写作本书时所持的基本立场略加阐述: 首先,本书不仅内容翔实,描述得也很生动;好像作者当时就在现场。这要归功于资料蒐集的完整。以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为例:前面说过,作者为了写溥心畬传,亲自到北京去探访溥氏的故居。然写张大千传时,作者已年近七十。身体状况不允许他远赴敦煌大漠。为弥补此一缺憾,他多方蒐集敦煌的相关资料;更先后参观了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及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敦煌展;在模拟的洞窟中体验临场感。
其次,张大千的资料繁多;有时各家的说法难免不一。在仔细比对各家说法后,如能还原真相则还原;如有疑难则两案并陈。 对于张大千惹人争议的部分,如他丰富的感情生活及造假画一事。作者不隐讳、不渲染也不评论,只以「说故事的人」的身分将事情的始末娓娓道来。相信读者心中自有一把尺,功过是非就由读者自己来论断。
本书于正文后,亦附有年谱。张大千的年谱曾有多人编写;本书的年谱究竟与其他年谱有何不同?在年谱的「前言」部分,作者作了说明:「张大千书画及诗文创作的数量,异常丰富。有关他的论述书籍,和当年报章杂志的报导,也多得难以计数。各种相关书画册、着作中,不少附有年谱。为数可观的年谱,繁简不一,记述他的生平事迹,更仁智互见。笔者近五六年间,广蒐两岸资料及报章杂志报导,详参他的诗文、书画题跋、理论及各种书籍报导,潜心于张大千传记的研究和写作。进而就既有的年谱及文字资料、访谈记录编成〈张大千年谱〉,并逐条註明出处,以备读者进一步考证张大千传奇的一生、思想、艺术造诣,及对于近代国画所形成的影响。」 本书作者王先生为一性情中人,因此在传记写作上不仅作客观的论述,同时也往往将自己的生命灌注于其间。作者本人在艺术创作上虽以西方水彩画为主,其布局及意境却深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另外,在生活上,他喜欢享受在平静中点染的小小乐趣。因此,当他在从事传记写作时,常选择艺术理念及生活态度和自己较为接近的对象;如之前的《郑板桥传》(九歌版)、《吴昌硕传》(故宫版)、《明四家传》(故宫版)、《赵之谦传》(历史博物馆版)等等。张大千在许多方面和他从前传记的主人翁大异其趣;因此,对他而言,写张大千传也算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同为艺术家,他不难体会的是张大千对艺术的热爱与用功之勤。艺术是艺术家的生命。也唯有如此,其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也才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与共鸣。
另外,本书作者和张大千可谓「同病相怜」。他二人都深受糖尿病及其併发症眼疾所苦。失明对画家而言,就像耳聋对音乐家一样,都是再残酷不过的事了。张大千有幸如日本方外异人士和田所预言,终生并未失明;反而发展出了风格独具的泼墨、泼彩画。王先生除了画画之外,写作也是其工作重心之一;很难想像,因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而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他,在阅读时,除了一副老花眼镜外,手里还要拿着高倍放大镜。这对于要阅读大量资料的他,真是苦不堪言。但也或许如此,使他对张大千晚年老病缠身的晚景与人书俱老的境界,体会尤深。
王先生常叹,自己的传记文学不如一些历史小说来得受欢迎。或许,这本《画坛奇才张大千》不像稗官野史那么戏剧化;却绝对忠于事实。张大千的一生本就多彩多姿;他妻妾成群,喜爱修筑园林,蒐集奇花异草,豢养珍禽异兽;他惹争议,也有冤情;他「富可敌国」,却又「贫无立锥」。而作者的生花妙笔则能幽默、能狂放、能圆熟、能苍凉;写尽书中主人翁传奇的一生。剩下的,就只待读者的细细品味了!
這本《畫壇奇才張大千(下)》終於問世,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從小就對藝術耳濡目染的讀者,我實在迫不及待地想與大家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張大千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尤其是在他藝術生涯的後期。過去,我對張大千的認識多半停留在他的潑墨山水,那種磅礴大氣、渾然天成的境界,總讓我嘆為觀止。然而,這本書(下冊)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位畫壇巨擘有了更立體、更豐富的理解。從他旅居海外的經歷,到他晚年對書畫藝術的獨到見解,再到他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每一個篇章都充滿了啟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張大千晚年心境轉變時的細膩筆觸,如何將他人生中的閱歷、情感,巧妙地融入筆墨之中,使得他的畫作不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承載著深刻的人生哲學。書中對於張大千如何揉合東西方藝術精髓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藝術的創新,往往是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刻理解之上,並非全然的顛覆。這本書不只適合藝術愛好者,對於任何對生命、對歷史、對文化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都絕對是一場心靈的饗宴。它讓我重新思考「藝術」的定義,也讓我更加敬佩張大千先生那顆永不止息的藝術之心。
评分拿到《畫壇奇才張大千(下)》這本書,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身處台灣,張大千先生的名字,早已是我們藝術文化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下冊)將重點放在他藝術生涯的後期,這段時間,也是他藝術風格最為成熟、也最具突破性的時期。作者運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張大千在世界各地遊歷的點滴,以及他如何將這些寶貴的人生經歷,轉化為筆下的藝術瑰寶。我對書中對他晚年潑墨、潑彩的創新探討,印象特別深刻。他如何將傳統山水的意境,與西方的抽象表現手法結合,創造出既磅礴大氣又富含情感的獨特風格,至今仍讓我嘆為觀止。書中還描寫了他晚年面對身體衰退,卻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情與堅持,這份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這本書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一份生命力的頌歌。它讓我更加理解,為何張大千先生至今仍是我們心中當之無愧的「畫壇奇才」。
评分拿到《畫壇奇才張大千(下)》,心中湧起一股熟悉的親切感。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讀者,張大千先生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一直閃耀在我的藝術視野中。這本(下冊)將目光投向他晚年的藝術與人生,為我們揭示了這位畫壇巨擘更為豐富、更為深邃的一面。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他旅居海外期間藝術創作的描寫。在異國他鄉,張大千先生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反而將其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不同文化的體悟,巧妙地融入到他的畫作之中。書中對他晚年潑墨、潑彩風格的深入剖析,讓我更加理解他如何打破傳統的束縛,將中國山水的精神,與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手法融為一體,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視覺衝擊。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評論,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藝術、關於堅持的傳奇。它讓我更加珍視張大千先生留給台灣乃至世界的寶貴藝術遺產。
评分翻開《畫壇奇才張大千(下)》,我彷彿置身於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作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藝術愛好者,張大千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但總覺得對他的了解有些皮毛。這本書(下冊)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流,讓我得以深入這位傳奇畫家晚年的精神世界。作者透過細膩的文字,將張大千先生在世界各地的遊歷、與各界名流的交往,以及他對於藝術創作的不懈追求,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別被書中對於張大千晚年泼墨山水與抽象畫風的探討所吸引,這是一種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的革新,他將中國山水的意境與西方抽象藝術的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書中對於他如何面對身體的病痛,卻依然堅持創作的精神,更是讓我深深感動。這不僅僅是對繪畫的熱愛,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張大千的藝術成就,更在於傳達一種永不妥協、追求卓越的人生態度。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重讀張大千的傳奇,更能讓我們汲取力量,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堅定。
评分《畫壇奇才張大千(下)》這本書,對於身在台灣的我來說,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禮物。張大千先生的藝術,早已深深植根於我們這片土地的文化土壤之中。這本(下冊)聚焦於他晚年的藝術創作,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更加細緻、也更具深度的人物畫卷。我被書中對於張大千晚年旅居海外的經歷所吸引,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不斷吸收養分,並將其融入到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之中,這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書中對他晚年潑墨、潑彩藝術的探討,更是讓我印象深刻。那種將東方傳統的山水意境,與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手法巧妙結合,所創造出的畫面,既有磅礴的氣勢,又不失細膩的情感,令人百看不厭。作者的筆觸,不僅僅停留在藝術技巧的層面,更深入到張大千晚年的心境,展現了他對人生的感悟與對藝術的執著。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為何張大千先生能成為一代宗師,他的藝術,早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
评分閱讀《畫壇奇才張大千(下)》,是一段充滿驚喜的旅程。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藝術發展的讀者,張大千先生的作品早已是我們藝術殿堂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這本(下冊)更是將目光聚焦在他藝術生涯的後期,這段時間,也是他藝術風格最為成熟、最多元化的階段。作者透過嚴謹的考證與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呈現了張大千在世界各地的藝術足跡,以及他如何在那裡不斷吸收養分、孕育新的創作靈感。我對書中探討的張大千晚年對潑墨、潑彩的創新運用,以及他如何將中國山水的精神,與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融為一體,感到無比著迷。這是一種東西方藝術的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傳統的韻味,又展現了前衛的思維。書中對於他如何面對年華老去、身體病痛,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更是讓我深深動容。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評論,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於熱愛、關於堅持的勵志故事。它讓我更加珍惜台灣這片土地上,所擁有的豐富藝術遺產。
评分翻閱《畫壇奇才張大千(下)》,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張大千先生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身為在台灣成長的藝術愛好者,張大千的名字,早已是我們共同的藝術記憶。這本書(下冊)專注於他晚年的人生與藝術,呈現了他旅居海外的豐富閱歷,以及他如何在此期間,將藝術創作推向新的高度。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晚年潑墨、潑彩技法的深入分析,那種大膽的色彩組合,那種渾然天成的筆觸,將中國山水的意境與西方的抽象表現完美結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視覺震撼。作者透過細膩的文字,不僅描繪了張大千的畫作,更深入探討了他晚年的心境轉變,以及他如何將人生閱歷與情感,融入筆墨之中。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承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與思想的啟迪者。它讓我更加敬佩張大千先生那份永不停止探索的藝術精神,以及他為台灣乃至世界藝術留下的寶貴財富。
评分這本《畫壇奇才張大千(下)》真是讓人愛不釋手。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藝術愛好者,張大千的名字對我來說,不僅代表著高超的繪畫技巧,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這本書(下冊)著重描寫了他晚年的藝術創作,這段時期,也是他將個人情感與藝術融為一體,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他如何揉合東西方藝術精髓的深入分析。在旅居海外的歲月中,張大千並未固步自封,而是積極吸收西方藝術的養分,將其融入到他深厚的中國傳統筆墨之中,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潑墨、潑彩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書中對他晚年心境的描寫,更是讓我動容,即使面對身體的病痛,他對藝術的熱情依然不減,甚至更加熾烈。這本書不只呈現了畫作,更展現了畫家背後的人生哲理,一種對生命、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它讓我不禁回想起,在台灣的博物館裡,每次看到張大千晚年的作品,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與情感共鳴。這本書,無疑為我對他的理解,增添了更多層次的色彩。
评分手捧著《畫壇奇才張大千(下)》,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台灣眾多藝術展覽中,那幅幅氣勢磅礴、色彩斑斕的張大千畫作。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張大千的名字與我們文化記憶緊密相連。這本書(下冊)將焦點拉回他藝術生涯的後期,細膩地描繪了他旅居海外的歲月,以及在這些日子裡,他如何繼續挑戰自我、拓展藝術疆界。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他晚年潑墨潑彩技法的探討,那種大膽的色彩運用,那種渾然天成的潑灑,彷彿將整個宇宙的能量都融入了畫布之中。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試圖去理解張大千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轉變,如何將其對人生的感悟,轉化為筆下的藝術語言。書中對於他晚年對抽象概念的嘗試,以及他如何從傳統的師法造化,走向了更加主觀的情感表達,都讓我對這位藝術巨匠有了更深層次的敬佩。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探索與創新,而張大千先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一本讓我重溫經典、同時又獲取新知的絕佳讀物。
评分初讀《畫壇奇才張大千(下)》,便被書中濃厚的藝術氛圍深深吸引。身為一個對台灣本土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張大千先生的藝術成就,一直是我心中崇拜的典範。這本書(下冊)將重心放在他晚年的藝術探索,讓我對這位劃時代的藝術家有了更為細緻的認識。書中不僅詳述了他晚年在旅居海外期間的創作歷程,更深入剖析了他晚年潑墨潑彩的獨特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將張大千的藝術理念、創作心境,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張大千晚年對抽象藝術的探索,這是一種打破常規、勇於突破的表現,他如何將傳統山水畫的意境,轉化為更具現代感的視覺語言,令人驚嘆。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藝術家,不僅僅是技巧的掌握者,更是對時代、對生命有著敏銳洞察的思考者。在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到張大千先生晚年那份更加自由、更加隨性的創作狀態,那是一種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境界。對於想要深入了解張大千藝術精髓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