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西洋音乐史的教学经验,使作者更深刻的体认到音乐艺术绝非单独存在的,而它与其他的〝七大〞艺术,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音乐的多元与多变,不同的音乐技法,往往引领着独特的美学观。同时,这些流派、主义,又往往与现代绘画发展的轨迹神似,甚至享有同样的名称。这引发了作者的疑问,在细微枝节处,二者是否也一样呢?
当作者进一步探究时,发现坊间多数的书籍,多採取单独领域的探索,音乐的发展与绘画的动向,个别都有精辟的讨论,却少有相关性的比较。希望借由此书,在现代绘画与音乐之间,直接架出一座桥,就是作者开始研究写书的动机。书写的方式,尽量以朴实的字汇,希望在「赏析」与「专业」间取得平衡点,引起更多艺文人口对跨领域的重视和兴趣。此书的完成只是个初步的开始,它除了可以将现有架构再做扩充外,更可以再与其他艺术领域做横向的串联。期待借由这样的相互关连,使得艺术网络更紧密、更扎实。
作者以专业和热情,用很大的耐心、细腻地查察比对,从分科森严、浩瀚繁杂的资料库里,试着从音乐和绘画开始进行连结。透过她的努力,音乐人、绘画人有机会从各自熟悉的经验跨出,从书里提供的详细视听资料,更轻易地探寻感知和想像世界里的丰富多元;一般读者也能从这灵活的作品介绍里,同时触及创作与理论可相流通的各种艺术重要活动核心,进入更宽广、更能触类旁通的艺术欣赏领域。
作者简介
谢斐纹
1967年生,毕业于美国奥勒岗大学音乐史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乐系专任助理教授。
接着,我开始阅读关于音乐的部分。书中提到了巴赫的复调音乐,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甚至还有一些现代爵士乐。我一直以为音乐和绘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解释如何从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来理解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例如,书中将巴赫的赋格曲比作一幅精心编排的绘画,每个声部就像不同的色彩或线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德彪西的音乐则被类比为印象派画作中模糊的光影和流动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这种跨领域的类比,让我大开眼界,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之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虽然绘画是眼睛看的,音乐是用耳朵听的,但它们都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作者通过精妙的文字和严谨的分析,将现代绘画和音乐思维中那些看似遥远的平行之处一一展现,让我看到了艺术之间更广阔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对于我这样对艺术充满兴趣但又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非常有益。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现代绘画与音乐思维的平行性》,我是在一家文创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觉得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现代绘画跟音乐思维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带着好奇心,我便买回了家。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书中精美的插图,有梵高的《星夜》,有莫奈的《印象·日出》,还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一直都很喜欢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作,觉得它们的光影和色彩非常有感染力。书中对这些画作的分析也很到位,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从色彩、笔触、构图等方面,试图挖掘出画家在创作时可能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评分书中对于“和声”的解读也相当精彩。在绘画中,和声不仅仅是色彩的搭配,更是一种视觉上的协调与平衡。作者以克林姆的《吻》为例,画面中金色和丰富色彩的运用,就像音乐中的和弦,既有独立的表现力,又能与其他色彩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华丽而温暖的整体感。而在音乐中,和声更是构建音乐骨架的关键,不同的和弦组合能带来不同的情绪和张力。作者将绘画中的“对比色”与音乐中的“不协和音程”相类比,都旨在制造冲突和张力,从而引发观者或听者的情感共鸣。这种将抽象的音乐理论应用到具体绘画分析中的做法,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总而言之,《现代绘画与音乐思维的平行性》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艺术读物。它不仅仅是对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挖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我对绘画和音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书中的“情感表达”部分,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都知道,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传递情感。作者将梵高的《星夜》中的旋转笔触,比作肖邦夜曲中跌宕起伏的旋律,两者都蕴含着艺术家澎湃而复杂的情感。而德彪西的《月光》,则像一幅朦胧而宁静的画面,传递出一种温柔的、梦幻般的意境。通过对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作者成功地将抽象的绘画和音乐,与具体的人类情感连接起来,让我更加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我们常常将绘画归为视觉艺术,音乐归为听觉艺术,但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固有的分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可能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启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类似的思维方式。例如,有些画家会像作曲家一样考虑画面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而有些音乐家则会从绘画中汲取色彩和构图的灵感。这种跨界融合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抽象性”的观点。现代绘画,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往往不拘泥于具象的描绘,而是更注重色彩、线条、形状本身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这与现代音乐中对音色、和声、节奏的探索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引用了康定斯基的观点,他认为色彩本身就具有音乐般的特质,能够直接触动人的灵魂。这种对艺术共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什么是艺术”有了更宽泛的理解。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奏”的讨论。在绘画中,节奏不仅仅是指画面的疏密、虚实,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流动感。作者通过分析莫奈的系列画作,比如他画的鲁昂大教堂,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氛围,这就像音乐中的变奏和重复,形成一种时间上的韵律。而在音乐中,节奏更是基础,它决定了乐曲的脉动和情绪。书中将绘画中的“留白”与音乐中的“休止符”进行类比,都起到了缓和、强调、引导听者或观者情绪的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两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探讨了“结构”在绘画和音乐中的共通之处。作者提到了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画,那些严谨的直线和方形,就像音乐中的框架和结构,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秩序感。而某些古典音乐的奏鸣曲式,其清晰的呈示、展开、再现的结构,也给人一种理性而有条理的感受。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影响作品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他认为,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优秀的结构都能让作品更具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