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鲜艳垂涎欲滴的蔬果,哪一种最当令、最好吃?
台湾寻常又独特的81种四季蔬果,
依春夏秋冬不同节令一一登场,
唤醒的是古早的、乡土的、清晰的台湾味觉记忆,
还有怎么吃最顺天应人,
更有关健康、疼惜土地的伦理观。
.新闻局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
.儿童文学学会「好书大家读」推荐好书
当令蔬果季节登场:内容依春夏秋冬不同节令,介绍台湾独特、常见的81种蔬菜水果。开春之际,短期作物刚要播种,多年生的植物也才复甦,就食用果菜而言,春天是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早春时节,就数农历的正月葱和二月韭,以及新收的蒜头好吃;入夏之后,是各种瓜果和豆筴的成熟期。夏天缺叶菜,即使是全年可收的蕃薯叶、龙须菜、川七、空心菜、苋菜,A菜等等,都因为暑气太重而略带苦味;金色的秋天里,有麻竹笋和二次收成的箭竹笋可吃,南部的菱角、皇帝豆、莲藕,和中部坡地的山药、芋头,拿来炖排骨,各有细致的清香,吃起来余韵悠长,那是秋的气息。入冬之后,是爱吃青菜者的黄金时段,冬天吃各色蔬菜,特别感到身在宝岛的幸福……。透过一年中轮番上阵的蔬果,味觉似乎回复到古早时候,对季节性作物引颈期待、全心品尝。
编辑在校对本书文稿时,不时发出赞叹,说是每一篇都叫人齿颊生津、口水直吞嚥。这真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平平常常的蔬果,在作者笔下,竟挥洒出古早的、乡土的、清晰的味觉记忆。看着看着,形色出现了,味道上扬了,浓浓的台湾味与儿时记忆全来了。
借由蔬菜水果,台湾四季的转换,一入口便心知肚明;台湾人讲究食蔬啖果,怎么吃最顺天应人,除了有关健康,还有关疼惜土地的伦理。这本书,读来轻轻松松,很多欢笑,很多亲切,很多知识,很实用,很台湾。
作者简介
陈焕堂
员林农校.台北市茶商业公会常务理事,台北县永和社区大学「茶的世界」讲师
着有〈台湾茶〉,其余作品散见报章杂志,精通农事与台湾乡土民俗
林世煜
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着有〈都是为她〉;〈台湾茶〉
政治评论散见报纸期刊,吃的经验与阅读经验都属惊人
捧着《台湾蔬果生活历》,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祖母家的厨房,空气中弥漫着熟悉又温暖的气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台湾蔬果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人情味。我最喜欢书中对那些“当季限定”的蔬果的描写,比如清明时节的润饼菜,端午节的粽叶,中秋节的柚子,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浓厚的节日文化和家庭团聚的意义。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每到这些节日,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着天,那种温馨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台湾的食物总是那么好吃,那是因为台湾人对食物的用心,对食材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感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热爱生活,如何珍惜当下,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南。我常常觉得,我们现代人太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之中,藏在那些平凡的蔬果之中。
评分不得不说,《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都非常独到,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台湾味”的认知。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于这里的蔬果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这本书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熟悉的伙伴。它不仅仅是列举出常见的蔬菜水果,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书中对于台湾特有的品种,像是凤梨、芭乐、莲雾等,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我记得以前过年过节,家里桌上一定会摆着一盘金黄色的凤梨,象征着“旺来”,这种年俗,这本书里也有提到,让人倍感亲切。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季节蔬果的搭配也很有讲究,教我们如何根据时令选择最美味、最有营养的食材。这对我这个平时只知道买菜做饭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一直觉得烹饪就是简单的加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食材,根据季节的变换来搭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书中提供的食谱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台湾家庭的温度,那些熟悉的家常菜,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小时候。
评分《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轻易地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家”的记忆。我一直觉得,台湾最动人的风景,不是那些壮丽的山川,而是那些遍布街头巷尾的市集,以及那些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蔬果摊。这本书就将这些画面完美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小时候,每周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妈妈去菜市场,听着摊贩们热情地吆喝,挑选最新鲜的时令蔬菜。那些五颜六色的蔬果,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的宝石,每一颗都闪烁着生命的光芒。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平凡的食材,它不仅仅介绍了它们的名称、产地、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些蔬果在台湾人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书中提到,很多台湾家庭会将当季的蔬菜做成腌制品,这样即使在非当季时也能品尝到美味,这让我回忆起,外婆家总是会准备各种各样的腌菜,那些酸甜的滋味,是家的味道。这本书让我更加感恩,能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品尝到如此丰富多样的美味。
评分《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果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人生活哲学”的教科书。我一直觉得,台湾人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态度上。这本书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在地化”的强调,它不只是介绍那些广为人知的蔬果,更着重挖掘台湾本土的特色品种,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种植历史和文化意义。比如,书中对屏东的爱文芒果的描述,那种果肉肥厚、香甜多汁的口感,简直就是夏天的代名词。我小时候每到夏天,都会缠着父母去夜市买芒果冰,那种冰凉的甜味,足以驱散所有的暑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蔬果,背后承载着多少年的风土人情,多少代人的辛勤耕耘。而且,书中对于蔬果的“零浪费”理念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只是教你如何烹饪,更倡导如何充分利用蔬果的每一个部分,比如番茄梗可以用来煮汤,柳丁皮可以用来泡茶,这些小小的技巧,不仅环保,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对食物的态度,是否可以更加尊重和珍惜。
评分《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回归。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于这里的蔬果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不仅仅罗列了常见的蔬果,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那些“当季限定”蔬果的描写,比如春天必不可少的竹笋,夏天必不可少的芒果,秋天必不可少的柿子,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浓厚的节日文化和家庭团聚的意义。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每到这些时节,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享用当季美食,一边聊着天,那种温馨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台湾的食物总是那么好吃,那是因为台湾人对食物的用心,对食材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感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热爱生活,如何珍惜当下,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南。我常常觉得,我们现代人太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之中。
评分哇,拿到《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真的有种回到家乡的亲切感!翻开第一页,那些熟悉的蔬果图片瞬间勾起了我埋藏已久的童年回忆。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夏天的时候,我最爱蹲在瓜棚下,摘一颗颗紫莹莹的茄子,或是掰开成熟的丝瓜,那清甜的味道,至今还在舌尖萦绕。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了台湾的蔬果,更像是串联起了一整个时代的记忆。它让我回想起,在那个物质不怎么充裕的年代,每一颗蔬菜,每一颗水果,都承载着家人的辛劳和自然的馈赠。书中对蔬果的描绘,不只是简单的图文介绍,更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细节,比如采摘时的乐趣,烹饪时的香气,以及与家人朋友分享时的温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历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季节更迭的描写,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代表性蔬果,这种自然的节奏感,在都市生活中早已被我们忽略。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乡间的田埂上,感受着泥土的芬芳,听着微风吹过稻浪的声音。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书,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食物,也更加感恩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评分坦白说,《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在我拿到之前,我以为它只是一本简单的图鉴。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台湾的蔬果,它更像是在讲述“台湾人的饮食哲学”。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美食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仅是因为烹饪技巧的高超,更重要的是台湾人民对食材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感恩。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书中对每个季节的代表性蔬果都有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不同季节的独特风味。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家里的桌上总是少不了当季的凤梨,那种酸甜的味道,是夏日最美好的回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凡的蔬果,承载着多少年的风土人情,多少代人的辛勤耕耘。而且,书中倡导的“零浪费”理念也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我们充分利用蔬果的每一个部分,这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环境的保护。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来对待食物。
评分拿到《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贴心了!它就像一本为台湾人量身定做的“生活指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蔬果。我一直觉得,台湾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上。这本书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书中对每个季节的代表性蔬果都有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不同季节的独特风味。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冰箱总是塞满了当季的龙眼、荔枝,那种剥皮的乐趣,那种甜到心里的滋味,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熟悉的味道,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连接亲情、友情的纽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产地直送”的蔬果的介绍,它让我们了解了食物的来龙去脉,也让我们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有了更多的敬意。这让我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积极地去支持在地农业,去品尝那些真正属于台湾的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生活”,关于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回一份宁静和归属感。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送给所有在台湾生活的人的一份厚礼。《台湾蔬果生活历》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人情感地图”的解读。我从小就听长辈说,吃当季的食物对身体好,这句话在书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书中对每个季节的代表性蔬果都有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春夏秋冬不同的味道。我记得每年夏天,家里的冰箱总是塞满了当季的龙眼、荔枝,那种剥皮的乐趣,那种甜到心里的滋味,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熟悉的味道,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连接亲情、友情的纽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产地直送”的蔬果的介绍,它让我们了解了食物的来龙去脉,也让我们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有了更多的敬意。这让我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积极地去支持在地农业,去品尝那些真正属于台湾的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生活”,关于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回一份宁静和归属感。
评分《台湾蔬果生活历》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吃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食物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它不只是介绍蔬果的种类和吃法,更像是为每一位台湾读者编织了一张关于“在地滋味”的地图。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那些“老品种”的描写,比如台农一号的木瓜,那淡淡的香气,那种细腻的口感,都是现在很多新品种无法比拟的。这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外婆总是坚持买那种“看起来不漂亮”的老品种水果,她说那才是有“灵魂”的味道。这本书就像一本时光胶囊,将那些被遗忘的美味,重新带回了我们的视野。它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食物的追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好吃”层面,更应该关注它的生长过程,它的营养价值,以及它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蔬果的“小知识”,比如如何辨别水果的成熟度,如何储存蔬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新鲜度,这些实用的技巧,都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