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透露出台湾语的历史性与典雅性,更驳斥了其他较具权威的声韵学家的论点;曾有台大教授誉为「傲视学界台语研究的权威巨着」。现由本社重新编排再版,让更多读者都能典藏。
作者简介
陈冠学
1934年生,屏东县新埤乡人。师大国文系毕业,曾任教师和编辑。具有传统旧文人气质,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份子参与的入世思想。70年代初,他毅然辞掉教职,重归故乡田园,晴耕雨读,过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陈冠学曾精研中国古代思想,出版有《象形文字》、《庄子新传》、《论语新注》、《庄子新注》、《庄子》等,成就颇可观。他隐退田园后,也专注于台湾拓荒历史和台语的研究,着有《老台湾》、《台语之古老与古典》等;《田园之秋》更为台湾文学史上最光彩灿烂的散文经典作,获奖无数;笔锋常带挚爱这块土地的一股热情,叫人掩卷而久久心情激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作者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诗人般的细腻,为我们揭示了台语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古老”与“古典”。书中所描绘的词汇演变、语音变迁,不再是枯燥的语言学研究,而是化作了鲜活的场景,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祖辈们用最质朴的语言交流,传递着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情感。尤其是书中对某些古老歌谣的解读,让我惊叹于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是如何用精准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那种“古典”的美,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朴实无华却又意味深长。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台语的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语言所承载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台语之古老与古典》就足够勾起我浓厚的兴趣了。一直以来,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都抱有深深的好奇,而台语作为这片土地上最鲜活、最贴近生活的声音,其背后蕴含的故事一定非常引人入胜。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词汇、发音,是否都承载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往?那些古老的歌谣、谚语,又该如何解读它们穿越时空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语深层脉络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它如何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又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淀出独有的韵味。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台语起源的线索,了解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塑造和发展的,以及哪些古典的文学作品或口语表达,真正体现了台语的精髓。也许,我还能从中发现一些如今鲜为人知,却极具文化价值的台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对台湾文化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以为台语就是一种方言,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它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书中的论述,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又跳脱出纯粹的学术框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台语的“古老”与“古典”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书中对于一些地名、人名的发音考证,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典故,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还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现在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用语,竟然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渊源,甚至能追溯到古代的汉语。这不仅仅是对语言本身的探索,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畏。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台湾历史、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对台语有全新的认识。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和感悟。我原以为“古老”和“古典”这两个词,在语言学中可能只是简单的标签,但通过作者的深入剖析,我才意识到它们所代表的,是语言背后流淌的文化血脉和历史痕迹。书中对台语“古老”之处的追溯,让我看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其他语言的交融和演变,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台语生命力旺盛的体现。而对其“古典”风貌的描绘,则让我领略到台语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那种婉约、细腻又不失力量的表达方式,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寻访,是对语言生命力的赞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每一页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人文关怀,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在书中对台语“古老”之处的挖掘,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词源、语法、乃至语音的细微变化,展现了语言生命力的顽强。而对其“古典”风韵的阐释,则通过引经据典、结合民间文学,将台语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古老谚语和俗语的解析,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古代台湾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们交流,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