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达教授历时10年编写而成,共7000余则客家俚谚语之鉅着
─荣获行政院客家委员会2005年奖助出版之优良客家出版品
本书作者为电机电子专业的黄永达博士,在走过一甲子的岁月后,因感受到台湾的客家人文与客庄社会起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剧变,客家的延续受到空前的挑战,为了重新找回历代祖先及客家先民们所留下的丰富生活情感、生命智慧,黄永达博士投入十余年光阴与心血,到各地客庄查访地方耆老、收集乡俗典故,同时参考各类书籍资料,经多次考证解释、比较修正与整理编写,将祖先的智慧百川汇流而成一部经典大作《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
《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包含客家习用语、俚俗语、经验谈、教示谚、师傅话共七千余则,除俚谚语本文以「客客语」方式加註客语通用拼音、释义、例句外,并于目录处以「总笔画索引」方式将每句俚谚语条列出来,以利读者查找,更于书末加附「常用200则客华语词对照表」及「细分类索引」,冀能让读者对客家俚谚语的了解更加周全、应用更加便利,是一本值得珍藏与应用的参考工具书,特推荐给广大读者分享。
作者简介
黄永达
1945年生
花莲凤林客家人
杨梅坜黄屋家族
花莲县凤林国小、初中、花莲高中、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毕,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曾任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电机资讯学院院长,担任台湾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通识课「客家语言与文化」教授九年迄今。 主持电台客语节目十五年,曾任宝岛客家公益电台创台台长两年,担任各文化营、师资培训班、乡土文化讲座、及大学通识科有关客家史地与文化课程教授十数年,代表作有「台湾客家读本」、「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恋恋客家.连连客庄」,并曾发表有关媒体科技、在地人文、通识教育、客家社区与宗族、客庄人文的互动与变迁、客家祠塔建筑碑文之文艺美学等课题的学术论文十余篇,经常应邀至各大学及社团演讲,并在各报章杂志发表有关科技、社会、人文的时事评论。曾获北美客家台湾语言文化基金会等共同颁授的2004年「客家台湾文化奖」、行政院客家委员会颁授的2007年「客家杰出贡献奖」。
自序
中北花莲位于天宽地阔的高山大海之间,南北狭长的花东纵谷北段包含了花莲、吉安、寿丰、凤林、光复、瑞穗等乡镇,处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客庄。其中的凤林,就是着者出生、成长之地,屋后的凤林山后紧接着高耸入云、冬日皑皑白雪盖头的中央山脉,屋前远处则是低矮的「对门山」─东海岸山脉,来自「山前」─桃园、新竹、苗栗等地的大量客家移民先后移垦聚居,建立了东台湾最大的客庄─凤林镇,也汇集了来自桃竹苗广大客庄的所有客家人文,包括伦理的、社会的、经济的、语言的、艺文的、曲艺的,在后山这个最大客庄交会、激盪与传扬。
高山田野、纯朴恬静的客庄,是着者从童年到青年的全部生活和玩乐天地。「金黄禾浪翻和风,牛嬷带子落埤塘」是仲夏与晚秋各出现一个多月的恬适景观,而採花生骑水牛,逐鸡赶鸭,捡蚯蚓、野螺餵鸡鸭是生活,莳田割禾做完工,听爸爸、叔伯拉弦唱山歌,与弟妹们一同捕萤火虫、数星星、看天河、打蜂窝捉鸟雀是玩乐。庙埕听人「打八音、打採茶」、看野台戏,晚间戏院看内台戏。「扮家家酒」最常做的就是「做戏」,祖宗语是「四县」,就将「海陆」当做戏台语言。镇庙寿天宫门楣上苍劲有力的「清风.明月」是最常临摹的四个字,少年时代的生活充满太多的虫鱼鸟兽、田园星斗、文字曲艺。
年节时,着者与弟妹们必随父亲携带半只熟阉鸡和两罐红露酒,去看望叔公太叔婆太们;而年初二,还要随母亲到「树林尾」的下庄拜望外舅,当做「回娘家」,也是带着半只鸡两罐红露酒做「等路」。那红露酒瓶颈上的红纸圈,是幼时客庄最鲜明的记忆,真正是「物件薄薄,人意重重」的最佳写照。
客庄有人老去,邻里必来家帮忙镇日;童、少年之时,随着父母亲去「添手」,锣鼓、唢吶、道师和午夜的咸粥在在都吸引幼小心灵的注意。对门叔公、叔婆嫁女儿到同庄不同村的人,那个着者要叫阿姑的新娘是坐轿子出嫁的,花轿、八音、汤圆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记忆。穿着大黑襟衫的叔婆太,盛了满满一碗汤圆,笑脸和蔼的说:「阿达咧,这碗分汝;粄圆圆圆,食了惜缘!」
「永达」之名是同住凤林的三房作干叔公太取的,「作」字辈已是开台第四代了,作干叔公太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唯常叹未习得开台祖之精湛医术,总以没有传承家学而引为憾事。除了住凤林的三对叔公太、叔婆太和多对叔公叔婆之外,着者还曾随父母亲多次「转山前」探望住在杨梅、富冈、湖口开基地一带各房的叔公太叔婆太、叔公叔婆、舅公舅婆、姑婆姑丈公等,其中一位叔公太担任宗亲族长多年,曾任吟诗社社长,而另一位住湖口的叔公太现今已是一百零二岁的人瑞了。这么多的亲戚长辈和他们言谈间那些丰盛的客庄语汇与人事,一直充满着者的脑海和生活场域。
从小在与隔壁邻里、远亲近戚接触时,或是听父母亲与长辈们谈天说地时,就经常听到非常有趣的俚俗语与谚语;后来到北部都会区及桃竹地区求学、工作,很多时候会回到父母的原居地,也就是祖居地及绝大部分宗族及亲戚居住地的杨梅、伯公岗、湖口一带,无论是平常陪同父母亲访亲探友,或是参加亲友家的婚丧喜庆、庙会祭祀等活动时,常常听到很多十分隽永的俚语及谚语,有些让人会心一笑,有些直教人拍案叫绝,有些极富地方山川人文风情,有些包涵深沉的人生义理,更有很多是东台湾、西台湾、以及南北台湾完全相同、有些差异或完全不同的俚谚语。在言语中掺杂俚语、俗语以及谚语就像是家常便饭一般,无时无刻顺理成章又切合时节,所以一直以来就吸引对客家语言及客庄风土人情本就极有兴趣的着者特别的注意。
农家耕田又耕园的生活,因为要靠天吃饭,生活丰缺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跨过低矮的东海岸山脉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加上西边层层叠叠高耸入云的中央山脉,形成变化极为丰富的东台湾气候。父亲在早晚看天色时,常常随口说出气象谚语,很多时候还能精准地预测当日的天气,例如:「正月水渣渣,二月有田耙」表示正月若连续下雨,二月莳田就不愁没有水了;「天起狐狸斑,晒谷毋使翻」主天旱之兆;早晨东边出红霞会下雨,黄昏西边山顶出红霞会天旱,就是所谓的「朝霞水,暗霞断点水」;早期以炉灶烧柴火,若烟雾不易散去,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所以很快就会下雨了,所以「火烟毋出屋,天晴莫晒谷」。因是「单家园屋」的农家,禾蔗树草水石、鸡鸭牛猪猫狗、虫蚁鸟兽鱼虾,处处可见,加上岁时节令、节庆神诞,这些事事物物自然衍生出许许多多丰富的生活谚语,以及隐喻各种人生道理的成谚语、俚俗语。着者的父母就常将这些谚语挂在嘴边,例如教小孩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工作,就说:「甘蔗食了一目正一目」;不直接讲很多无用的人加起来不如一个能力强的人,而是说:「泥蛇一畚箕,毋当一尾草花蛇」;想告诉小孩不是做某事的料,就说:「鸡嬷虫蛀树筒─毋系该种虫」;骂小孩不用头脑做事时会说:「会算毋会除,粜米换蕃薯」;形容人家妄想或作非份之想,就说:「戆狗想食猪肝骨」。
近十几年来,因为在地人文的普遍受到重视,相当多有识人士将很多有关台湾各地的风土人情、成语俗谚,整理成册发行,有关于福佬语系的,也有关于客家语系的,真可谓琳瑯满目。着者记得读到的第一本成谚语集,是一九九三年由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松勇讦谯》。陈松勇先生是当时极具乡土味的性格影星,曾当选过金马影帝,大家都喜欢他诚恳直率的戏路和出口成章的俚谚语,因此被喻为「台湾土地故事的博士」。这本书虽仅收录了八十八则俚谚语,但则则隽永可亲、例例趣味十足,加上以现代人生活语言活泼生动地加以诠释,难怪一付梓就造成轰动。虽然陈松勇先生是福佬语影星,书中所列举的也都是福佬语系的俚谚语,但有很多与客家俚谚语大同小异,是着者自小就十分熟悉的,唯一明显不同的只是用客语发音而已,例如:「看人食肉,毋通看人剖柴(木)」、「食无三把蕹菜(三粒黄豆仔),就想要上西天」、「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大鼎未滚、细鼎沖沖滚(大镬未滚,细镬咆咆滚)」、「七月半的鸭仔─毋知死」。不少俚谚语虽然用词略有出入,然则意义完全相同,例如:「呷饭呷到流汗,做事做到畏寒」,客谚则是「食饭打赤膊,做事寻衫着」;「暗时全步数,天光无半步」,客谚则是「暗夜想的千条路,天光本本磨豆腐」。
像这种福佬、客家相同或类似的俚谚语很多,可能是无论福佬庄、客庄,大家都有着相同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吧!但从何庄开始讲传开来,本就很难考据,有些可能原就是正好相同的,有些则可能互相学习,而事实上,考据其出处并不具多大意义。除了《陈松勇讦谯》外,着者也详阅过很多的谚语书籍,但都是则数不多而零散,后来台湾科技大学的同事─徐福全博士的《福全台谚语典》出版了,他的毅力、细心以及他对本土语言与人文的执着与情感,令人深深为之感动。这本语典在一九九八年出版,共收录了万余则福佬语系的俚谚语,可谓十分丰富、周全,少部份在客庄里还可听到以客家语呈现。这部大部头语典的出现,激发了着者编写客语系俚谚语语典的灵感与决心,也间接催生了这本七千余则俚谚语语典的问世。
台湾各地客庄都有非常丰富的俚谚语,一般属伦理、处世、教示类的谚语大体相同,气象谚及农牧谚就有很多回异的情形,例如:「屋檐水,点点对」、「讲一百句,也系五十双」、「火要人点着,人要人打落」、「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等是全台通行的,「三月午时水,当得禾苗放大肥」流行于中、北、东台湾的客庄,「东弓水,西弓晴」则只适用于花东地区,在西部地区便成了「东弓晴,西弓水」,但这些都经常听到。
俚谚语是认识隐性文学最好的资料,也是认识台湾常民生活相当重要的管道,这种常民生活的语言,能够保存台湾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性与风格,并记录常民最纯真的声音以及祖先所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应予以保存与发扬。这些成谚语都有其地方性与时代性,因为共同的生活经验,经过时空转变的过程,都已深深植入在常民的生活语言,不只在言语上增添了表达的精准度、趣味性和文化性,成为普遍的语言,甚至在做人处世的态度上,成为一种训示、准绳和无形的规范,深入家庭与社会生活。以近代的学术研究而论,成谚语提供了语言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也是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集体表现与记忆,它其实就是社会共有的重要文化资财,吾人称之为「祖先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
本语典费时八年余的漫长时间,想要尽其所能地将所有的客庄俚谚语全都纳入本语典内,期间经过不断的蒐集各方资料、到各地客庄查访地方耆老、乡俗典故,并经核对、比较、修正,终于蒐集了七千余则俚谚语,则则隽永生趣、意义深远,每则并都加上客语通用拼音、分类及释义。发音方面,着者採用「四海腔」,所谓四海腔,是盛行于四县腔语区及海陆腔语区交界地带,以及四县海陆混居地带的生活语言,如杨梅、湖口、平镇、中坜、关西、南庄、三湾、头份、花莲等地。为强调客语的主体性,以及让读者能以客语更贴切了解客谚之美,着者以「客客语」编写释义文句─所谓「客客语」即指以客语字句解释客语谚语之意,如同英语字典中有「英英字典」一样。另为尚不熟悉客家语或客家字者,本语典尽量做到在客语用字与普通语用字之间取得平衡,让熟悉客语的读者能读到客家味的解释,且让非客语读者也都能看得懂,并轻易了解该俚谚语的意义,而同时又能亲近客语。另外,着者也以抽样方式,就有些谚语的释义列举例句,以明其用法;唯因篇幅有限,实无法对所有俚谚语都列举例句,读者可举一反三。多读多记,多多在言谈中适时使用谚语,日久自可熟能生巧。常在言语中适切加入俚谚语,不只增添浓厚的客庄风味,更在言谈中增加贴切趣味而活泼的谈兴,何乐而不为!
本语典以「四海腔」拼音,乃因着者家族的开台祖开基地是在杨梅一地,而着者家一支迁居湖口,后来父母亲再迁花莲凤林一地,此三地全都是四县语群地带与海陆语群地带交界或混居的地区,故幼年至今所接触的泰多是四海腔的客家语及俚谚语,着者对这种四海腔客语也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这就是我家族的语言啊!另外,也许还可同时照顾到台湾较多数客家人所讲的四县腔及海陆腔。另也因篇幅有限,无法做到一则俚谚语同时列上三、四种腔调拼音。而事实上,使用三、四种拼音的意义也不大,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是相似的─例如海陆腔与四县腔绝大多数只差两个声调而已,一为平声另一则为入声,一为上声另一则为去声,反之亦然。
另外,因为着者生活范围及往来圈子多在东部花莲一带及桃竹苗广大客庄区,对于中南部各地的客庄,仅止于田野调查及手边蒐集来的资料,因而本语典所列的俚谚语较为偏重桃竹苗及花莲等地,至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或地域性俚谚语,着者只能尽其所知的列入了。
在分类方面,本语典对每一则俚谚语都加以分类,如习用语、俚俗语、比喻词、经验谈、教示谚、师傅话(歇后语)等。当然有些并不容易区分,如有些谚语在前三种之间的界限就相当模煳,而有些谚语在经验谈与教示谚之间也不易区别,着者只能以该类成份较重者归类之;而光是这样,也是相当「自由心证」的。师傅话则十分清楚,是一种类谜语的隐语,将字词以猜谜方式表示。另外,着者也以索引方式,将所列俚谚语以其内容、意涵细以分类,如天文气象、农作畜牧、山川海洋、家庭伦理、宗教信仰、屋舍庙宇、歌谣戏曲、喜怒哀乐、七情六慾、性格思考等。
本语典在编写之际,先父黄友灯、先母张东妹在天之灵,一直是着者最大的支持力量。先父母过去在家居生活、探亲访友、过庄寻聊当中呈现的客庄生活内容,是着者在本语典中,注入客庄情感与客庄经验最重要的泉源;而他们在包含耕稼的工作场合、客庄人婚丧喜庆的场合、过家聊天说地的场合及日常言谈之间,不时随口使用隽永、有趣的成谚语、俚俗语,更是着者最重要的参考与资料来源。而本语典在编写过程中,着者投入了个人全心而完整的客庄经验、土地情感、客语情怀以及文艺喜悦,希望读者能在这本语典的字里行间,感受那满溢的客庄风情以及醇美的客庄生活经验。
本语典历经资料蒐集、考证解释、编辑校稿,整个过程历时八年余,工作相当繁琐费时。值得一提的是,本语典编写之际,承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生黄菊芳小姐的协助极大,相当部分由她作初步校稿工作,对于客语拼音部分,她也提供相当多宝贵的意见与校对;台湾科技大学黄雪芬小姐,在缮打及文书编辑上投入相当大的精神与时间;另外全威创意媒体公司的黄义先生,在出版行政上也出了非常大的力量。刚好她们三位都姓黄,也都是客家子弟,着者为黄家年轻子弟为传扬客语文化及祖先智慧如此尽心尽力而深受感动,在此要为本语典得以顺利完成并付梓,向两位黄小姐、一位黄先生以及全威创意媒体公司的郑善恩小姐、张圣毅先生在文字校对、图文编辑与美术设计方面的努力,致上最大的谢忱。
由于每则俚谚语的使用范围并不窄限,各地拼音也都因地域性而有所分殊,对有些俚俗谚语的释义、拼音或细分类,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并不十分贴切,读者若有宝贵意见,欢迎提供,以便于再版时作为参考或修订之用。再者,各地隽永又亲切的俚谚语在本语典中成为遗珠者必定还有很多,切盼有心人能多多提供,俾于再版时能加入内容,使本语典更丰富、更趋完善。本语典若尚有谬误、释意不明、编校错误或其他未尽完善之处,深盼读者专家不吝指正,则实铭感五内。
黄永达
二○○五年仲冬 于台北笕尾蟾蜍山下寓居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承载文化的最好载体,而俚谚,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恰恰就是一本这样充满智慧的宝藏。作者以一种极为温和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那些散落在民间、可能已经逐渐被遗忘的客家俚谚一一呈现出来,并辅以详尽的解释和生动的例证。我不是客家人,但读这本书,却让我感觉自己也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客家社群之中。书中的许多俚谚,虽然表达方式朴实,但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例如,有一句关于“做人”的俚谚,提醒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在我看来,是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警示。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将俚谚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放在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中去解读,使得这些古老的句子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家风”和“孝道”的俚谚,它们让我看到了客家人对于家庭和传承的重视,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难得。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语言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学术化,太枯燥。毕竟俚谚这种东西,如果没有好的解读,很容易流于表面,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粗俗。但读进去之后,我完全打消了这个顾虑。作者在处理这些俚谚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对客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他并没有简单地翻译,而是将每一句俚谚都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去解释,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它的语境和生命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农事”和“节气”的那些谚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了先民们与自然搏斗的经验,更蕴含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比如,那些关于播种、收割时节的俚谚,听起来像是古老的咒语,但实际上却凝结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者的讲解,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会从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角度,层层剥开俚谚的含义,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俚谚并非只是简单的俗语,它们是文化的基因,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上精心绘制的客家传统图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外婆家、对那段淳朴时光的回忆。翻开第一页,就好像踏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奶奶的客厅,她围坐在八仙桌旁,手里拿着一本陈旧的相册,一边翻看一边娓娓道来。书中的语言,虽然是客家俚谚,但通过作者的解读和解释,一点也不显得生涩难懂,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朴实的幽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做人处事”的那些谚语,比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的句子,虽然表面上是在说生活条件,但深层次的含义却是在强调精神世界的充实和高雅,这在当下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还有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谚语,比如“好酒沉瓮底”,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沉淀,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光鲜。作者的文笔很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谚语,更是在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会这些俚语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评分对于我这种长期在都市中生活的人来说,《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就像是一股清流,瞬间洗涤了我心灵的尘埃。书中的每一句俚谚,都仿佛是带着泥土芬芳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然后慢慢发芽、生长。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勤俭持家”和“邻里互助”的那些谚语,它们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听大人们说的话,那种淳朴的道理,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物质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作者的语言非常贴近生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像一个和你我一样,在生活中观察、体悟,然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凝聚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俚谚。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这些俚谚的意义,而是用最朴实的方式,展现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生命力。我读到一句关于“讲道理”的俚谚,意思是说,有时候道理说得再多,也不如一件实际行动来得有说服力。这句话让我深思,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都陷入了语言的泥沼,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生活态度,也让我对客家人的智慧和韧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向来对地方方言和民间俗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台湾客家俚谚语语典》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了下来。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学的参考书,更像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台湾客家社会生活史。书中收录的俚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伦理、人际交往,到农耕渔猎、婚丧嫁娶,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欣赏作者的翻译和解释方式,他并非直译,而是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白话文,将俚谚的精髓阐释得淋漓尽致。例如,有一句俚谚说“食盐多过食米”,我之前只知道大概意思是经验丰富,但作者的解释让我明白了,这背后蕴含着对生活阅历的肯定,以及对那些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持着朴实善良的人们的赞美。这本书让我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台湾客家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所传承下来的宝贵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