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以「知识」的视野、「审美」的眼光,讲述文物收藏的专书。
◎以东方观点回溯「欧洲东方热」历史。
◎带领读者游览英国与欧洲收藏丰富文物的各大博物馆。
从欧洲中国热的源起、内涵与意义娓娓道来,
以及欧洲博物馆中国文物收藏的因由与策略,
然后是英国文物博物馆引介,
最后则回归缕析艺术与文化整体脉络的互动关系,
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专业知识飨宴,
更能深刻体会艺术与人文的意涵。
以中国艺术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丰富瑰丽的内涵一直是西方世界最感兴趣的探索焦点。
尤其18世纪工业革命后,西方势力快速崛起,经由经济、军事的手段,对以中国为主轴的东方文明巧取豪夺,也因此使众多东方艺术文物精品大量流入欧洲,成为今日欧洲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的重要珍藏。然而欧洲博物馆界对东方艺术文物善待,完善地保存了至为重要的文化财。
作者曾肃良于英国取得博物馆学博士学位,留英期间饱览浸淫于欧洲丰富的文化宝藏,有感于欧洲收藏文物艺术的品味、审美的眼光,知性研究、文物共享的态度,竭诚希望将欧洲博物馆、收藏家系统化收藏文物的方式引介到国内。
本书内容涵盖「欧洲东方热的源起与历史」、「欧洲东方文物收藏之探索」、「英国文物博物馆漫步」、「文物鑑定、来源归属与艺术史」等,以东方史学、美学角度出发,不论对文物收藏有兴趣者、博物馆学研究人士、艺术爱好者,也都提供不同于以往的的知性视野!
作者简介
曾肃良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
这本书的书名——《东方文物在欧洲--知性的收藏势力》——简直像一个为我量身打造的邀请函。我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远距离的、涉及大量物质载体的互动。东方文物漂流到欧洲,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故事性的主题。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人,怀揣着怎样的心境,将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带到了欧洲?“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个词,尤其吸引我。它不仅仅是指有财力进行收藏,更强调了一种智识上的追求,一种对东方美学、历史、哲学深刻的理解和欣赏。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这些收藏家群体的画像,他们可能是博学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东方文明的渊源;也可能是具有敏锐艺术嗅觉的鉴赏家,能够从一件器物中捕捉到其独特的韵味和价值;甚至可能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商人,他们看到的是东方文化潜在的市场和影响力。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收藏家,他们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他们是如何研究和解读这些东方文物,以及他们对这些文物在欧洲的传播和价值认知所起到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这种“知性的收藏”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对话,一种跨越国界的理解与尊重的过程。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东方文物在欧洲--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瞬间就被点燃了。我一直对“文物”这个词充满敬畏,而“东方文物”则更增添了一层遥远而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在欧洲”和“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个组合简直太诱人了。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那些曾经属于东方古国、承载着灿烂文明的珍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跨越重洋,最终落户在欧洲的王宫、贵族宅邸、以及逐渐兴起的博物馆中。而“知性的收藏势力”,更是将我引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什么样的“知性”力量,促使了这些收藏行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拥有,更可能是一种对东方文化、艺术、历史的深度探索和欣赏。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挖掘那些收藏家的故事,他们是何许人也?是帝王将相,还是商贾巨富,抑或是学养深厚的文化人士?他们收藏这些文物的动机又是什么?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历史的好奇,还是对异域文化的迷恋?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这些“知性”收藏家是如何识别、评价、并最终珍藏这些东方文物的,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些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文物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评分《东方文物在欧洲--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以来都对历史上的文化迁移和交流着迷,特别是那些在不经意间发生,却又深刻影响了不同文明进程的事件。东方文物漂流到欧洲,对我来说,就像是历史长河中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我很好奇,这些承载着东方古老智慧和精湛工艺的宝物,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现代,大规模地走向欧洲大陆的?“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摆脱了简单粗暴的“掠夺”或“占有”的印象,而是强调了一种更深层、更具文化品味的驱动力。我设想书中会描绘一个群像,那些在欧洲的收藏家们,他们或许是富有远见的鉴赏家,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出东方艺术的价值;也可能是严谨的学者,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深入研究,建立起对这些文物的系统性认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知性”的收藏是如何进行的,它包含了哪些鉴赏标准、研究方法,以及收藏家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势力”一词,也让我联想到,这种收藏行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集体认知,甚至影响了艺术史的发展方向。
评分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封面,一种莫名的冲动便涌上心头。我一直对“失落的珍宝”或“漂流的文化”这类主题情有独钟,而《东方文物在欧洲--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个书名,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个话题的想象。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那些曾经在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宫殿、寺庙、书斋中熠熠生辉的器物,是如何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踏上漫长的旅程,最终安栖于欧洲的土地。我想象书中会详细讲述那些关键的节点,比如贸易路线上的交汇,殖民时代的掠夺,还是出于纯粹学术研究或艺术鉴赏目的的购买。更让我感兴趣的是“知性的收藏势力”这一表述,它暗示了那些收藏家并非仅仅是出于占有欲,而是对东方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高度的尊重。我猜想,书中或许会对比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欧洲收藏家在对待东方文物上的不同态度和方法。例如,是侧重于象征意义的宗教文物,还是追求极致工艺的器皿,或是蕴含哲学思想的书画。这种“知性”的视角,将超越简单的物质评价,深入到文化解读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收藏行为,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认知,甚至改变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被那些跨越时空、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器物所吸引,尤其对那些流落异域的东方文物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每一件远渡重洋的珍宝,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迁徙史,一段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缩影。这本书的书名《东方文物在欧洲--知性的收藏势力》便精准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这股求知欲。它不仅仅是关于文物的陈列,更像是要揭示一股强大而又内敛的力量——那些对东方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欧洲收藏家群体。我猜测,书中会细致地描绘这些藏家如何发现、鉴赏、并最终将这些珍贵的东方遗产收入囊中。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东方艺术的品鉴能力,一种超越了物质价值的“知性”的追求。我期待看到书中对那些具体的收藏家及其收藏故事的讲述,他们或许是富有的贵族,也可能是孜孜不倦的学者,他们的个人经历,无疑会为这些文物的流传赋予更鲜活的生命。同时,“收藏势力”这个词,也暗示了这种收藏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影响力,甚至是对东方艺术在欧洲认知度乃至市场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静静躺在欧洲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的东方瑰宝,并非只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互动轨迹的生动见证,更是背后一群“知性”灵魂的 passion 和 vision 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