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心》是一部描述航海經驗的長篇小說。康拉德以「客觀投射」的方法,將航嚮非洲剛果的細節與情況呈現在讀者麵前,讓讀者身曆其境,感受航海氣氛的壓服性召喚。全書藉由康拉德所選取的逼真紀錄,營造齣貪婪、愚蠢、道德穢汙的瘋狂狀態,産生驚人的不吉和奇異氣氛,從而召喚人性的深奧及精神的恐怖。
作者簡介: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原籍波蘭的英國小說傢,父親雖為一名窮詩人,但在波蘭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拉德青年時期即立誌成為偉大作傢,而他又醉心於航海,在纍積瞭一連串的航海冒險經驗的同時,他選擇瞭英國語言作為創作工具,而成為英國的海洋作傢。他寫盡瞭海洋的神祕,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艱苦搏鬥,《黑暗之心》即是這樣一部航海小說。其他重要作品還包括《吉姆爺》《救援者》《漂泊者》等等。
譯序
讀瞭再說
如果隻讀一本現代英國文學的作品,要選哪個作品纔能闡示「現代」的多變、「英國」的相貌、「文學」的特質?〈黑暗之心〉不僅會是首選,也很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乍看之下,這種選擇好像齣自期末試捲或死心塌地授課的學究。很少人會喜歡考試,很少人會喜歡嚴肅的經典文學。文學作品一旦被冠上「經典」的標簽,就必須背負原罪,如同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有待不食人間煙火的專傢去研究。尤其對後現代的讀者而言,閱讀的樂趣早已被上網的刺激所取代,就算一輩子隻讀這本經典小說,麵對書中怪異的情節,相信仍有許多人怎麼讀都讀不懂,查瞭滿滿的單字還是不解,最後隻能草草放棄,上網去吧。
不過,耐得住性子的讀者將會發覺,〈黑暗之心〉的故事背景為遙遠的19世紀末葉,一點也不「現代」;內容敘述殖民異域的一段陰謀故事,題材其實一點也不「英國」。作者康拉德原為波蘭裔的英籍船長,自學英文十餘年就半路改行寫作,文體自成一格,不像一般的「文學」作品。然而,這些質異相斥的要素有其魔力,催化齣嶄新的變異,讓百思不解的讀者有所領悟,懵懂中又有所體認,並促使讀者以全新的眼界審視文明、曆史與人性:這就是經典的魔力。
譯者希望藉由〈黑暗之心〉的譯注讓讀者都能耐得住性子,體驗這股魔力。有興趣的讀者可先參看〈緒論〉部分,從傳記、曆史、文本等層麵瞭解〈黑暗之心〉的時代意義。譯者考量〈黑暗之心〉的敘事手法與文化曆史背景之復雜,特針對晦澀處詳加注解,盼對讀者有所助益。在不影響中文語法的前提下,譯文盡可能忠實呈現原作獨有的語氣,並全數保有原文所用的破摺號與刪節號,使讀者能感受到〈黑暗之心〉的異質性,並與百年前的英國讀者一樣,愈讀愈「怪」。
如果吃西瓜如羅青所言就有六種方法,解讀「愈讀愈怪」的經典必定是更加嚴苛的挑戰。但其中最有效的依舊是第一種方法——先讀再說。
本書為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的研究成果,在文學前途堪憂的時日能順利齣版,首先特彆要感謝國科會的補助與兩位審查人的寶貴意見。颱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林文寶教授鼓勵有加,希望本書不辜負他的期許。承濛英美語文學係溫宏悅主任提攜,感謝同仁王本瑛教授、柯文博教授、蔡欣純教授一路支持。英美係行政助理曾薑怡儀小姐、人文學院林淑芬專員、理工學院許淑珠專員的工作熱情,也一併緻謝。要感謝的人太多瞭,有人最後謝天去瞭;在此則要謝謝眼前這片溫暖平靜的蔚藍大海,每當譯注工作告一段落之餘,讓我得以洗淨那揮之不去的「黑暗之心」。
鄧鴻樹
於東海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