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心

黑暗之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冒险
  • 哥伦布
  • 殖民主义
  • 心理恐怖
  • 非洲
  • 帝国主义
  • 道德沦丧
  • 内心挣扎
  • 经典文学
  • 约瑟夫·康拉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黑暗之心》是一部描述航海经验的长篇小说。康拉德以「客观投射」的方法,将航向非洲刚果的细节与情况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身历其境,感受航海气氛的压服性召唤。全书借由康拉德所选取的逼真纪录,营造出贪婪、愚蠢、道德秽污的疯狂状态,产生惊人的不吉和奇异气氛,从而召唤人性的深奥及精神的恐怖。

作者简介: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原籍波兰的英国小说家,父亲虽为一名穷诗人,但在波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拉德青年时期即立志成为伟大作家,而他又醉心于航海,在累积了一连串的航海冒险经验的同时,他选择了英国语言作为创作工具,而成为英国的海洋作家。他写尽了海洋的神祕,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艰苦搏斗,《黑暗之心》即是这样一部航海小说。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吉姆爷》《救援者》《漂泊者》等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译序

读了再说

  如果只读一本现代英国文学的作品,要选哪个作品才能阐示「现代」的多变、「英国」的相貌、「文学」的特质?〈黑暗之心〉不仅会是首选,也很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乍看之下,这种选择好像出自期末试卷或死心塌地授课的学究。很少人会喜欢考试,很少人会喜欢严肃的经典文学。文学作品一旦被冠上「经典」的标签,就必须背负原罪,如同濒临绝种的保育动物,有待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去研究。尤其对后现代的读者而言,阅读的乐趣早已被上网的刺激所取代,就算一辈子只读这本经典小说,面对书中怪异的情节,相信仍有许多人怎么读都读不懂,查了满满的单字还是不解,最后只能草草放弃,上网去吧。

  不过,耐得住性子的读者将会发觉,〈黑暗之心〉的故事背景为遥远的19世纪末叶,一点也不「现代」;内容叙述殖民异域的一段阴谋故事,题材其实一点也不「英国」。作者康拉德原为波兰裔的英籍船长,自学英文十余年就半路改行写作,文体自成一格,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然而,这些质异相斥的要素有其魔力,催化出崭新的变异,让百思不解的读者有所领悟,懵懂中又有所体认,并促使读者以全新的眼界审视文明、历史与人性:这就是经典的魔力。

  译者希望借由〈黑暗之心〉的译注让读者都能耐得住性子,体验这股魔力。有兴趣的读者可先参看〈绪论〉部分,从传记、历史、文本等层面了解〈黑暗之心〉的时代意义。译者考量〈黑暗之心〉的叙事手法与文化历史背景之复杂,特针对晦涩处详加注解,盼对读者有所助益。在不影响中文语法的前提下,译文尽可能忠实呈现原作独有的语气,并全数保有原文所用的破折号与删节号,使读者能感受到〈黑暗之心〉的异质性,并与百年前的英国读者一样,愈读愈「怪」。

  如果吃西瓜如罗青所言就有六种方法,解读「愈读愈怪」的经典必定是更加严苛的挑战。但其中最有效的依旧是第一种方法——先读再说。

  本书为国科会经典译注计画的研究成果,在文学前途堪忧的时日能顺利出版,首先特别要感谢国科会的补助与两位审查人的宝贵意见。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林文宝教授鼓励有加,希望本书不辜负他的期许。承蒙英美语文学系温宏悦主任提携,感谢同仁王本瑛教授、柯文博教授、蔡欣纯教授一路支持。英美系行政助理曾姜怡仪小姐、人文学院林淑芬专员、理工学院许淑珠专员的工作热情,也一併致谢。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有人最后谢天去了;在此则要谢谢眼前这片温暖平静的蔚蓝大海,每当译注工作告一段落之余,让我得以洗净那挥之不去的「黑暗之心」。

邓鸿树
于东海岸

图书试读

绪论
一、〈黑暗之心〉的经典地位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篇小说 。〈黑暗之心〉作于1898年12月至1899年2月间,同年2月至4月以〈黑暗的中心〉(“The Heart of Darkness”)之篇名分三期连载于英国着名之《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故事记叙船员马罗(Marlow)回顾其于异域参与「解救」任务,营救贸易站经理库兹(Kurtz)一事,娓娓道出文明边疆的阴谋故事,并借库兹「退化」(degenerate)、投身黑暗势力的转变过程,警寓现代文明之野蛮。

〈黑暗之心〉以短短的篇幅,如汤马士‧曼(Thomas Mann)所言:「预言性地揭开了20世纪的序幕。」 现代主义代表诗人艾略特(T. S. Eliot)之短诗〈空人〉(“The Hollow Man”)正是借故事中黑人小弟的「库兹ㄙㄧㄢ生——他死」(“Mistah Kurtz–he dead”)一句,讽刺现代人偶像崇拜之空虚及对文明发展之惶恐。同期作家福特(Ford Madox Ford)早已指出,没有其他现代文学作品能比〈黑暗之心〉更迫切地揭发文明之虚伪、贪婪、好斗 。

自从文学家李维斯(F. R. Leavis)的《大传统》(The Great Tradition)奠定康拉德于英国文学的经典地位,〈黑暗之心〉就成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文本。本书不仅是20世纪研读最多、印行最广的小说,也是各派理论鸣放的主要「战场」 。心理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同志研究、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各派大师都曾借〈黑暗之心〉探讨文学研究之最新议题 。尤其是以《东方主义》(Orientalism)开创文化与后殖民研究的萨依德(Edward Said),其思想亦深受康拉德的影响。他的早期研究以康拉德为主 ,而其鉅作《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之中心思想更是透过〈黑暗之心〉之文本分析才得以彰显 。萨依德于生前最后一次访谈时甚至表示,〈黑暗之心〉以坚定无畏之姿处理非理性、未知的题材,远胜于任何文学作品 。1977年尼日作家阿奇贝(Chinua Achebe)以〈黑暗之心〉的种族主义为题发表演讲,公开宣示康拉德乃「该死的种族主义者」(“a bloody racist”) ,颠覆康拉德的典律地位,引发广泛讨论与争议。虽然阿奇贝化约式的解读值得商榷,他的说法碰触到西方社会敏感的种族议题,深深影响康拉德研究的走向,立下后殖民批评的新里程碑,再次突显复杂多样的〈黑暗之心〉与大时代之密切关联。

康拉德是现代英国文学里耐人寻味的异客。他生于帝俄统治下的波兰,继承古老悠久的东欧文化;他通晓俄、法、德等语言,崇拜19世纪欧陆作家;他当船员周游世界近二十年(1874至1894年),从法籍水手一路做到英籍船长,亲身造访许多「黑暗」之处。康拉德直到二十多岁才学英文,37岁才出版小说;在写第一本小说前,他只学了十多年的英文,还曾一度考虑用法文写作。他于1886年归化英国籍,日后于英国落地生根,但终其一生却连有些简单的英语都不会唸。多样的人生让他具有「作家船长」与「船长作家」的双面性。与到过萨摩亚群岛的史帝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住过印度的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身染欧美文化的詹姆士(Henry James)等同期作家相比,康拉德的小说背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他无疑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最世界性(cosmopolitan)的作家。

康拉德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新旧世纪交替过程对人性之冲击,替历史所下的註脚远超越国族分野。「整个欧洲造就了库兹」;整个欧洲也塑造了康拉德。〈黑暗之心〉忠实呈现康拉德「异客」身分所表露的多元文化观。面对文化与人性的冲突,〈黑暗之心〉得以历久弥新在于康拉德并没有提供答案,而是如同哲学家提供思索答案的过程。如马罗指出:「一个故事并不具有核心意义,其含义不像坚果的核心,而是如同外壳,包覆着整个故事。」(7) 因此〈黑暗之心〉运用许多「不可知」的词藻(如李维斯指出:「神秘莫测」〔inscrutable〕、「难以想像」〔inconceivable〕等) ,不仅显示〈黑暗之心〉欲表达的是超乎语言、小说文体之外的,还表示康拉德的写作与马罗说故事一样极具「后设」与自觉。〈黑暗之心〉总结19世纪的小说传统,另辟20世纪的小说新天地,借用改编的电影名称来说,对文学的冲击可谓写下了「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