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2000年以來颱灣與日本青年研究者交流會議的最新研究成果。
延續重層壓縮型近代化的社會史研究角度,討論的範圍從颱灣延伸到東亞,
展現瞭跨地域、跨座標的颱灣史研究,也提示瞭東亞史研究的新視角。
本書特色
作者簡介
若林正丈
1949年生,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專攻:國際關係論)。東京大學教授、日本颱灣學會創會會長。
吳密察
1956年生,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瞭(專攻:東洋史)。颱灣大學曆史係副教授。
譯者簡介
王珊珊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班生
陳文鬆東京大學大學院總閤文化研究科博士班生
許佩賢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係助理教授
楊永彬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
曾文亮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班生
曾士榮PhD. Candidate, Oxford University
第一部 颱灣史研究在日本的交錯
1「風俗」與曆史觀
2戰後日本的颱灣史研究
第二部 「殖民地近代性」之比較分析
1「殖民地近代性」特集解說
2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
3有關朝鮮「殖民地近代性」論點之整理與重建
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颱灣近代史研究
5颱灣的「殖民地近代性」
6殖民地統治下颱灣的政治經驗
7殖民颱灣的近代學校
8颱灣人的曆史意識
第三部 「近代」的多樣性
1殖民地颱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
2殖民地時期颱灣電影接受過程之「混閤式本土化」
3殖民統治與身體政治
4超越民族想像
5解讀數據
6「吳鳳傳說」、曆史心性與文化人類學
編輯後記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對颱灣曆史的認知,常常被一種“既定”的敘事所局限。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跨界”,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梳理,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觀的視角。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某個曆史時期時,會同時引入當時東亞乃至全球的局勢。比如,當討論到17世紀荷蘭人在颱灣建立熱蘭遮城時,作者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詳細闡述瞭當時歐洲的貿易格局,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全球擴張的野心。這種“大曆史”的寫法,讓我突然意識到,颱灣的曆史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始終處於一個更大的曆史洪流之中。同樣,在描述日本殖民時期,書中穿插瞭大量的近代日本社會變遷、工業化進程以及其對外擴張的背景。這使得我不再僅僅將日本的統治視為單一的壓迫,而是看到瞭更復雜的互動關係。書中對於一些“跨界”人群的刻畫也十分生動,比如那些在颱灣經營的華人商賈,他們如何在不同政權之間周鏇,如何將大陸的文化帶入颱灣,又如何將颱灣的特産輸往海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近代颱灣與南洋地區聯係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被忽略的移民潮、貿易路綫,都為我打開瞭全新的認知維度。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理解颱灣史,必須跳齣“颱灣”這個地理概念本身,將其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相互連接的世界中去審視。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真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我原本以為一本嚴肅的曆史研究著作,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晦澀的引用。然而,《跨界的颱灣史研究》卻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非常流暢,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即使是涉及復雜的政治變遷或經濟數據,也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微觀”的細節描寫,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時代。比如,書中對早期荷蘭人如何在颱灣引進某些作物,如何與原住民進行貿易的描寫,就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當時人們的日常。又比如,在講述明鄭時期,書中不僅提到瞭軍事行動,還細緻地描繪瞭當時社會的風貌,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一些民間信仰的傳播。這種細節的豐富性,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畫麵。此外,作者在敘事上還非常有技巧,常常會設置一些懸念,或者在不同的時間綫之間跳躍,但卻能巧妙地將它們串聯起來,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好奇心。這種敘事上的“跨界”,將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層麵的故事有機地融閤在一起,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像在讀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但又充滿瞭紮實的史料支撐。
评分拿到這本《跨界的颱灣史研究》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為又會是一本流於錶麵的曆史普及讀物。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作者在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大眾閱讀的趣味性之間找到瞭絕佳的平衡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跨界”的定義和延展。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區域劃分,更是指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意識形態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的碰撞與融閤。作者非常巧妙地處理瞭這些“界限”的模糊性,展現瞭曆史進程的復雜與動態。例如,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颱灣原住民與漢人、外來移民之間的互動,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變遷,都有非常細膩的描繪。這種對多元文化交織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颱灣社會形成的獨特肌理。此外,書中對於颱灣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定位,以及其在近代東亞區域發展中的角色,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作者並沒有將颱灣史視為一個獨立的單元,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中進行考察,這讓我對颱灣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意義不在於簡單的羅列事實,而在於如何去理解這些事實背後的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今日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燙金的書名,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透著現代的精緻。我最近特彆迷戀颱灣的曆史,總覺得它夾在幾個大文明的縫隙裏,自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這本書的書名——《跨界的颱灣史研究》,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鄭成功如何在這裏留下足跡?荷蘭人、西班牙人的殖民痕跡在哪裏?日本的統治又給這片土地帶來瞭什麼?而“跨界”這個詞,又讓我聯想到,颱灣的曆史是不是不僅僅局限於地理上的邊界,它還可能涉及到文化、經濟、甚至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會不會有從中國大陸、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人流、物流、信息流在這片土地上交織的講述?我期待作者能夠突破以往對颱灣史的認知框架,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多元的、甚至是相互滲透的聯係。比如,我想知道,在某個特定時期,颱灣的某個角落,會不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信仰?這些“跨界”的元素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存,或者相互激蕩,最終塑造瞭今日颱灣的獨特麵貌?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邊界,那些界於不同文化之間的模糊地帶,它們是否能在這本書裏得到清晰而又富有深度的呈現?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純粹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跨界的颱灣史研究》這個名字,給我一種既有深度又很新穎的感覺。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比較零散。《跨界的颱灣史研究》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想要更全麵、更深入瞭解颱灣曆史的需求。這本書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不同曆史事件之間相互關聯性的探討。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跨界”概念的解讀,它不僅僅局限於地理上的交流,更涵蓋瞭文化、經濟、思想等多個層麵的互動。例如,書中在討論某個時期颱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聯係時,會深入分析當時雙方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甚至包括信息傳遞的方式。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颱灣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也並非僅僅關注宏大的曆史事件,作者還善於挖掘一些被遺忘的角落,比如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或者一些地域性的習俗的演變。這些“微觀”的視角,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增添瞭許多色彩和溫度。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颱灣曆史,它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更廣闊的世界緊密相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