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贝索是一位癫狂的法官、一位神祕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有过人见识的解谜专家。本书中的谜团有:为何酷爱三色菫的布朗少校惊见花圃写着:「布朗少校去死!」?戴着高帽子、广受欢迎的年轻人究竟怀有什么诡计?虔诚女教徒竟然是强盗反串的吗?人种学者查德教授为何放弃语言跳起舞来?被囚禁在地下室的女士正在失声唿救……奇职怪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俱乐部?贝索又和它有何瓜葛?作者却斯特顿的文采华美,创造出一个个饶富奇趣的场景,以反推理手法扩展了推理小说的视野与格局。《奇职怪业俱乐部》虽是却斯特顿的第一本推理小说,但是他一开始尝试推理小说却是带着嘲讽意味,只是没想到嘲讽者变成了礼赞者,叛逆变成了经典。《奇职怪业俱乐部》里头的案子不像福尔摩斯的案件那么曲折幽隐,怀藏阴谋与恶意,破案的结果不是揪出兇手,而是一场「庸人自扰」。神探不入世,案件不可怕,破案不重要,样样「刻意」与福尔摩斯不相同,你可能忍不住要说,这是推理小说吗?这是推理小说吗?这根本是推理小说的背叛或嘲笑嘛。其实却斯特顿对推理小说的最大贡献,可能是他以文学重镇的身份投入推理小说的创作,这个行动本身是对推理小说最大的肯定,也带给推理小说发展初期所需要的尊重和认同。
詹宏志导读
「反正我绝不会相信那个人所说的话──呃,那个人,常常在畅销小说中出现的,他叫什么名字来着?──嗯,夏洛克.福尔摩斯.」(“But I never could believe in that man—what’s his name, in those capital stories?—Sherlock Holmes.”)
这句对福尔摩斯不很恭敬的话出自本书的一位主角贝索.葛兰(Basil Grant)之口,书上描述他是一位观星者、神秘主义者、足不出阁楼者(a star-gazer, a mystic, and a man who scarcely out of his attic);贝索本来是一位严厉能干的法官,突然发癫似地在庭上吟诗嘲讽原告被告两造,旋即辞官退隐而去,成为英国法界一桩公案.他的非理性造型与个性和福尔摩斯绝不相像,当然,怎么会相像呢?你难道没看出来,这一切不就是「刻意」要和福尔摩斯不相像吗?
虽然故事已经说过多次,但我们还是得再说一次;在原始部落民的习俗里,不也常有「说故事者」的角色?每当部落有祭典仪式,「说故事者」总要把先民起源与部落历史再度吟唱一番,全村部落民也跟着哼唱百遍,永不厌倦.我们「谋杀一族」岂不也是如此?有新作来临,大家共同吟唱,回顾民族来历,遥想先民事蹟,学者说:”Tribalism is an ancient force.”(部落性是人类一大根性),指的不就是这个力量吗?
话说推理小说刚刚盘古开天的时候,也就是爱伦坡(Edgar Allen Poe, 1809-1849)创造神探杜宾(C. Auguste Dupin)的时候;爱伦坡创造了一种新的故事题材与叙述方式,有一个谜题(案件),有一位解谜者(神探),还有一位倾听者(也就叙述故事的人).这个「写作公式」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却被半个世纪后一位不得志的医生发扬光大;我们现在当然都已经(毫无悬疑地)知道,这位医生就是柯南.道尔(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而他石破天惊的大发明(还是大模仿)就是福尔摩斯小说,一样的,这里头有一个案件,有一位思考机器神探,还有一位浑浑噩噩的倾听者兼记录者.
爱伦坡的推理小说写得不多,总共才五个短篇;别忘了他还忙着要创造惊悚小说、神怪小说、恐怖小说,和科幻小说,还有大量的诗文评论,引领风骚之余,还要做贫病交迫的传奇,更重要的,他只活了四十岁不满,我们绝不能怪他推理小说没有引起历史早五十年的风行.但柯南.道尔一出,推理小说的狂潮才来临了;那种疯狂热闹,与今天八点档的连续剧并没有两样.柯南.道尔一度把福尔摩斯弄死了,让他和犯罪天才莫里亚蒂一起葬身在瑞士的大瀑布里,消息传出,读者哗然,纷纷要求让福尔摩斯还魂归来.也许从读者的真情投入,或者说从这种群众的集体歇斯底里当中,我们才恍然大悟,有一个真正的「阅读类型」已经诞生.
福尔摩斯阅读现象刺激了所有的(夸张了一点,我指的是很多)当代同辈作家,纷纷尝试这个刚刚才显露威力的写作型式,当然也就爆发了各形各色的新侦探、新案件、以及新的倾听者如华生医师之类的角色.这当中,也许大作家却斯特顿(G. K. Chesterton, 1874-1936)的持笔加入是关键性的一页.
<奇职怪业俱乐部>(The Club of Queer Trades, 1905)是却斯特顿的第一本推理小说,它的出现大约与柯南.道尔「重操旧业」的<福尔摩斯归来记>(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 1905)同时(<归来记>之前,柯南.道尔已经重写福尔摩斯办案生涯早期的长篇,但<归来记>才重回受欢迎的短篇,并正式使福尔摩斯复活,也牵强地给了理由,原来福尔摩斯那几年到西藏去了).却斯特顿尝试写作之前显然是看到「福尔摩斯现象」,进而想一探这个文类的究竟.当时却斯特顿是英国文坛的祭酒式人物,在学院与民间均有崇高声望;他几乎什么都写,同世代的人甚至说「阳光下没有题材他没写过」,他的诗、文学评论,甚至神学论述都是当时最有份量的作品.他能注意并投入同时代的流行事物,证明了他的敏感与他的宽广包容性.
却斯特顿一开始尝试推理小说是带着嘲讽意味的,但就像我们曾经介绍过的<褚兰特最后一案>(Trent’s Last Case, 1912)一样,嘲讽者变成了礼赞者,叛逆变成了经典.<奇职怪业俱乐部>就是这样的一部怪作品,小说里头的案子不像福尔摩斯的案件那么曲折幽隐,怀藏阴谋与恶意,破案的结果不是揪出凶手,而是一场「庸人自扰」.神探不入世,案件不可怕,破案不重要,样样「刻意」与福尔摩斯不相同,你可能忍不住要说,这是推理小说吗?这是推理小说吗?这根本是推理小说的背叛或嘲笑嘛.
是的,正是如此,嘲笑推理小说的小说反成了推理小说的新养分;推理小说发展史的伟大之处,正是这种不断吸纳颠覆、包容反逆的胸襟.推理小说发展历史上如果没有却斯特顿这号淘气人物,小说的发展说不定千篇一律,早已成为乏味的重复;记得另一位写<褚兰特最后一案>的艾德蒙.班特礼(Edmund C. Bentley, 1875-1956)吗?他是却斯特顿的好友,两个人都是推理小说里的捣蛋鬼,但都带给推理小说有趣的作品,以及新的反省和面向.
但却斯特顿对推理小说的贡献不止于此,他从<奇职怪业俱乐部>找到写推理小说的乐趣,1911年开始,他投入写<布朗神父>系列小说,一口气写了五本,为侦探小说创造了不同于福尔摩斯式的神探(不但令人印象深刻,推理也合情入理),正式为推理小说注入新生命;1922年,他又创造了<知道太多的人>(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把推理小说带进国家阴谋的办案领域,产生了后来的「间谍小说」一支「次类型」;1929年,他的推理小说生涯已进末尾,他更为文替推理小说辩护,指出推理小说是「城市的犯罪诗篇」,给了推理小说理论上的社会地位,更最早看出推理小说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其实却斯特顿对推理小说的最大贡献,可能是他以文学重镇的身份投入推理小说的创作,这个行动本身是对推理小说最大的肯定,也带给推理小说发展初期所需要的尊重和认同;后来众多不同背景的写作者投身推理小说,心理上相对没有压力,却斯特顿走在前面的庞大身影,应该是支持力量之一吧?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眼球,乍一听就觉得里面充满了神秘和未知,仿佛是一个隐藏在都市角落里的秘密组织,等待着有缘人的加入。我最初是被这个名字勾起的强烈好奇心驱使着去翻开它。拿到手后,它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封面配色大胆而复古,图案设计也暗示着某种非同寻常的元素,让人在尚未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构思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我是一个对“怪”和“奇”类事物有着天然亲近感的人,总觉得平凡生活中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角落,而“奇职怪业俱乐部”这个名字恰恰戳中了我的这一点。我尤其喜欢那种表面上看起来普通,但深入了解后却发现其背后有着惊人秘密的故事,或者是一些从事着旁人无法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怪异”职业的人们,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本书的书名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相信,作者一定在这个“俱乐部”里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里面聚集着一群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动机和目标,他们的故事或许会颠覆我对“职业”和“生活”的传统认知,甚至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一种在未知中探索,在怪诞中寻常的奇妙感受。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个世界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建立在我们熟悉的现实基础之上,却又融入了许多超乎寻常的元素。仿佛在现实的缝隙中,隐藏着一个平行宇宙,而“奇职怪业俱乐部”就是通往这个宇宙的入口。作者在构建这个世界观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无论是那些奇特的“工作”,还是那些围绕着这些工作发生的事件,都充满了新意和惊喜。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场景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醉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书中对这些“怪业”的描述,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规则,这使得整个世界观显得更加完整和可信。这种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游走的能力,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我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情感上的处理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更在人物的情感刻画上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迷茫与坚持,都写得极为真实,极为动人。我时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疼,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到敬佩,也为他们的选择而感到无奈。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展现出来,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我甚至会在某些情节下,眼眶湿润,或者为人物的困境而感到焦躁不安。这种强烈的情感连接,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一段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的人生旅程。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我对这本书的喜爱,远超出了对一个精彩故事的欣赏,而上升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评分让我深感佩服的是,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引人深思的社会观察。这些观察并非生硬的议论,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奇职怪业”的设定,不动声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以及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书中对某些“怪业”的描绘,似乎是对主流社会某些价值观念的审视,或者是对被忽视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这些内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思考那些隐藏在光鲜表面之下的现实。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一种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启发,一种让我跳出固有思维,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奇职怪业”,或许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尚未注意到它们的存在,或者尚未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里穿行,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领我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细腻,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所有的秘密,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这个“俱乐部”的面纱。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微小的动作,只言片语的对话,甚至是环境的描绘,都充满了暗示,引导着读者去猜测,去联想。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些段落,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书中人物的塑造也极其立体,他们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怪业”并非是为了猎奇而设置,而是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这让他们的存在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常常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为何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他们的坚持和挣扎又意味着什么。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完全沉浸在他们的故事之中。读完某个章节,我甚至会感到一丝怅然若失,仿佛刚刚告别了一群老朋友,又急切地想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不被理解的现象,开始思考“正常”与“异常”的界限,以及那些在边缘地带生存的人们所拥有的独特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细腻地呈现出来。我时常会因为一句精妙的比喻、一段富有诗意的描写而停下来,反复品味。他的语言既有文学的优雅,又不失故事的张力,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愉悦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对话的塑造,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风格都各具特色,既符合他们的身份背景,又透露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有时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层的信息,需要读者仔细揣摩。这种高质量的文字,让我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满足。它让我觉得,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作者在文字层面进行深度交流的过程,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美好的体验。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对于“奇职怪业”的定义和呈现方式感到非常着迷。它并没有将这些职业简单地描绘成纯粹的“怪异”或者“离谱”,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人性挣扎,甚至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角落。书中对这些“怪业”的从业者,无论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还是他们与外界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他们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非主流的道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困惑、坚持和成长?他们的“怪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是对主流社会某种缺失的补充,或者是一种另类的生存哲学?这些问题都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并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最“奇怪”的职业,也可能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有着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挑战了我对“正常”和“有价值”的传统认知,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多元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惊喜和震撼。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如此有创意、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实属不易。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小说设定的界限,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我喜欢它那股“敢于不同”的精神,喜欢它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阅读的热情,让我渴望去发现更多这样能够触动心灵、拓展思维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让我打发时间的读物,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朋友,在字里行间与我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引导我思考,启发我成长。我相信,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将会是长久而深刻的,它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为我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中穿梭,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却又和谐统一。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涉猎,并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进故事之中。无论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隐晦提及,还是对某些哲学思想的巧妙运用,都为这本书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发现一些之前不曾了解的知识点,或者对一些熟悉的观点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知识性的拓展,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作者并非刻意卖弄学识,而是将这些知识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得它们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寓教于乐的创作方式,正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让我觉得,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出乎意料地精巧。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条线索并行推进,彼此交织,却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这种叙事方式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织锦,每一根丝线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最终汇聚成一幅完整而震撼的画面。我常常需要在脑海中梳理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乐趣。每一次发现新的联系,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作者在节奏的把握上也非常到位,时而紧凑刺激,让人屏息凝神,时而又舒缓悠长,引人深思。我能感受到他对于故事整体走向的精准控制,无论是悬念的设置,还是情感的起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书中某些情节的转折,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完全没有预料到。这种巧妙的设计,让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新鲜感和期待感,即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讲述故事的方式。作者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将原本可能分散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