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界/ Altered States』 是一本国际性的展览专辑,内容为中英文对照。独立策展人郑慧华邀请国内外十位共八组艺术家,以录像、摄影艺术等方式来阐述自身对「疆界 / 界限」的看法,在看似简单、冷静的影像中,展露出艺术家们彼此对生存/生活的探索。这几位艺术家分别是陈界仁、Donna Conlon、Rodney Graham、Anri Sala、王俊杰、林其蔚+许雅筑、叶伟立+吴语心。
疆界这档展出的英文展名为Altered States,它并不是由中文展名直接翻译而来。“Altered States”挪用自于心理学名词: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意即意识的转换和变异状态—意识上的异境。以「异境」作为英文名称,其与中文展名「疆界」的交互辩证,在意涵上形成一种相互拓展的关系,它们指涉物理空间和现实世界,同时也是关于内在意识的语境。跨越「疆界」、置身或进入那改变的状态──异境,经由可知进而探索「可知之外」,以揭开新的或未曾察觉的现实,甚至,从当下唤起过去的记忆;这如同旅人的冒险旅程,总潜藏着挣脱现况的潜在慾望。在探索内在∕外在、自我∕他者、此处∕彼处的游移和摆盪过程中,我们也因而瞥见匮乏和得到更宽广的视野。这关乎身体的、意识的,由感知和认知所交织和不断延伸的旅程,即「疆界∕Altered States」这档展览所试图探索的内容。然而「疆界」并非是固定不变动的,在此或可延续法国哲学家德希达(Jacques Derrida)所说的,透过理解存于事物意义之中「构成的外在」(constitutive outside)──非绝对的相对外在,以察觉事物得以被彰显的相对关系和意义。
作者简介
郑慧华专辑主编
艺术评论者及独立策展人,工作和生活于台湾台北和加拿大温哥华两地。自1995年开始撰写艺术评论及相关文章,95年至2000年任时报周刊特约作者、97年至99年任辅仁大学夜间部英文系兼任讲师,并为《艺术新闻》杂志 特约作者;2000年开始任《典藏今艺术》温哥华特约作者,现为该杂志特约主笔。近年艺术评论文章散见于:《今艺术》、《现代美术》(台北市立美术 馆出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等期刊。郑慧华策划过的展览包括:「 看不见的城市」(温哥华亚洲当代艺术国际中心 2003),「穿越-废墟与文明」 (台北诚品艺文空间2004)、与比利时策展人范黛琳(Barbara Vanderlinden)共同策划2004台北国际双年展「在乎现实吗?」 (台北市立美术馆 2004),以及「疆界」(台北市立美术馆 2006)。
序
黄才郎
疆界 / Altered States
郑慧华
陈界仁 继续中
陈界仁的影像世界
郑陆霖
当娜.康伦 共存
当娜.康伦:思索和揭露
维珍妮.蓓瑞兹-兰登
洛尼.葛兰姆 树林边缘
鸣响-洛尼.葛兰姆的〈树林边缘〉
迪耶特.若斯查特
安东妮亚.赫希 世界地图计划
思维的趋向:安东妮亚.赫希的〈世界地图计划〉
莫妮卡.丝薇兹柯
林其蔚 + 许雅筑 恐怖骚音之屋的最后斗争
点选项目:储存或是删除?
关于〈恐怖骚音之屋的最后斗争〉
吕岱如
安利.沙拉 混合行为
安利.沙拉专访
採访.整理 林心如
王俊杰 微生物学协会:状态计画II
错位的影像本体论:电影与影像-艺术的分歧
-从王俊杰的〈微生物学协会:状态计画II〉谈起
黄建宏
叶伟立 + 吴语心 宝藏巖泡茶照相馆第三阶段:垃圾计画
离去者的种种神秘-关于〈宝藏巖泡茶照相馆第三阶段:垃圾计画〉
游崴
参展作品
感谢志
疆界展序----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 黄才郎
疆界无所不在,既是差异的区隔,也是文化交会的边界,除界定出人我分际,也树立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疆界意指具体的地理、语言、文化等有形的界限,但意识型态、阶级等抽象无形的疆界,也在公、私领域营造出种种侷限。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现象的影响下,带来了时间与空间的转变,而通讯、科技与交通系统的发展更强化了空间、时间距离感的消解。然而界限崩坏的同时,也建立起另一种疆界的样貌。
本馆联合主办的「疆界」多媒体视觉艺术展,由独立策展人郑慧华策划,为通过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95年度审查的「视觉艺术策划性展览奖助计划」,即希望透过参展艺术家对疆界不同面向的讨论,重新检视大环境及自身疆界的问题。本展邀集国内外十位艺术家,八件作品,以录像、声音、装置等表现方式,呈现疆界不同的角度和意涵。本馆一方面支持优质好展览,一方面联合外部资源,为国内艺术环境注入新气象。
策展人郑慧华曾应邀担纲本馆2004台北双年展双策展人之一,常年关注国内外艺术发展,并经常为文评论当代艺术现象。往来世界各地的经验,更促使她立基现实的观察,对既有认知所构筑的框架提出各项思考:「世界为什么是我们现在所描述的样子?它是否有其他的描述和认知方式?」郑慧华细心由小处着眼,「从片断、微小但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出发」,铺陈不同文化脉络看待疆界的视野。
「疆界」展巧妙地运用当代艺术的多层次意涵,启动观众与生活现象的对话。美术馆希望借由本展国际性与议题性的开放特质,为艺坛引介当代视觉艺术的张力与能量。展览得以顺利展出,在此要特别感谢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加拿大艺术评议会(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加拿大驻台北贸易办事处、广达文教基金会提供赞助,谢谢策划执行正导制作公司、协力单位智邦生活馆、北台湾麦酒、这墙音乐艺文展演空间慷慨提供人力、物力支援,以及典藏艺术家庭鼎力支持本展画册出版,特别致上诚摰的谢意。
《疆界》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通常喜欢读一些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书籍,但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常规。它更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线,探索着各种各样的“疆界”。我看到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的“疆界”是如何被一步步侵蚀,数据成为了新的货币,而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又将自己的边界拱手相让。书中对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疆界”的探讨,也让我深思。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建立着各种各样的“人设”,但这些虚拟的“疆界”又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连接和归属感吗?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抛出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创造力”与“规则”之间“疆界”的章节。他认为,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挑战既有规则、模糊原有界限的时候。那些被誉为天才的人物,往往是那些敢于跨越“疆界”,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人。这本书让我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疆界”,但同时,也充满了跨越这些“疆界”的可能性。它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疆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疆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挑战了我对“边界”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疆界”就是地图上那些明确的线,是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甚至是城市与乡村之间,那些物理上的隔阂。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诗意和哲思的方式,将这个概念延展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心灵的“疆界”,那些我们因为恐惧、因为过去的创伤而给自己设下的无形壁垒,它们比任何实体边境都更难跨越。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当个体勇敢地去触碰、去打破这些内心“疆界”时,所可能发生的改变,那种重获新生的喜悦,那种挣脱束缚的自由。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文化与文明之间的“疆界”,那些古老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碰撞,那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在这些“疆界”处,总会激发出最耀眼的火花,也可能酝酿着最深的冲突。我尤其被其中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疆界”的描绘所吸引,作者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这些看似不相干领域交汇的地方,那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这本书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原来“疆界”并非是阻碍,而更可能是一种激发思考、促成连接的契机。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书名叫做《疆界》。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可能又是一本泛泛之作,讲述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主题,它像一张铺展开的地图,在不同的“疆界”之间游走,探索着各种可能性。它让我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处的“疆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物理上的距离似乎越来越模糊,但信息爆炸和算法推荐,又是否在无形中塑造了新的、更难以察觉的“信息疆界”?书中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也让我不禁汗颜。我看到了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潜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矛盾和张力。作者运用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叙事手法,时而跳跃,时而回溯,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时所展现出的敏感和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纠结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书中某个角色,正在经历着同样的困境和抉择。这本书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也让我对那些看似固定的“疆界”产生了动摇。它不是一本能够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能够激发你不断提问的书。
评分我是在一个雨夜,偶然拿起《疆界》这本书的。当时窗外雨声淅沥,屋内灯光昏黄,那种氛围特别适合沉浸在一本能够引人深思的书籍中。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中的“疆界”,多半是关于冲突、关于隔离、关于那些紧张对峙的边境线。但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作者笔下的“疆界”,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时间上的断层,是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距离。我被书中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描绘深深吸引。作者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苦难。我看到了在一些偏远的山村,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在一些老旧的工厂,工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在一些即将消失的古老城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些画面,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切片,展现了在不同“疆界”之下,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生活。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去拔高某种价值观,它只是静静地讲述,却有着强大的力量,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疆界”,那些将我们分隔开来的无形屏障,是否真的如此坚不可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疆界》,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一个“疆界”,它究竟是指地理上的国界线,还是人们内心深处那难以逾越的藩篱?我带着这份好奇,翻开了第一页。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硬核的国际政治惊悚小说,或者是一部关于边境士兵的纪实文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枪林弹雨的冲突,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沉静的笔触,铺陈开一个个故事。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边陲小镇,感受着那里居民们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守。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如何交织呈现,也看到了那些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中,个体是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尊严。书中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他们有着自己的复杂性,有着自己的欲望和恐惧,这使得他们的选择和命运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被其中几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打动,那些跨越代沟的隔阂,那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隔阂,以及在风雨飘摇中,亲情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都让我深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不如说是在邀请我走进一个世界,去感受它的脉搏,去理解它的呼吸。它并非那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就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深藏的韵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