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 天地与我并生
一切的思虑都像归了巢的雁鸟静止下来,我可以笃实如山,也不妨翔飞如云。
─萧萧
这本书乃汇集不同情性、笔力的作者,让不同读者可以在这具广度与深度的汇集中,悠游无碍或择一而栖,而读它,也更像我们在自然中的发现:触目所及,无非文章。这种当下,这种悠游,让我们想到于自然深有观照的禅门,而其中长沙景岑的问答正可以为这种阅读作最好的拈提:「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推荐序─林谷芳
卷一「山水」: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愉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观看古今文人,总是涉足山水以浇胸中块垒,用湖光绿水来洗涤尘世的纷扰,在青山的环抱下让心灵沉淀。东晋诗人谢灵运,衷情创作山水诗歌,以闲散的情调、拟人的手法,力求写真来刻画自然景物的风貌,此时山水在诗人眼中是独立的客体── 一个被观赏的对象。唐代柳宗元屡遭贬谪,在穷荒之地发现了山水之美,随兴所至的旅游笔记── 《永州八记》,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寄託于山水,笔下的山水,既是作为可供欣赏的客体对象,同时也表现文人内心世界的境界。于是「山水」文学,不再仅是供人观赏的静物,也有了像人的感情。
宋代诗人发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便是这种类似物我交融的兴发。可见山水文学在古人看来,既是耳目欲望的追求,也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生态图鑑,有时还能透过个人美感经验的追寻,进而达到山水融合,物我合一的境界。
本卷「山水」收录的课文共十四篇,收录了古典与现代散文的名篇,希望带领读者循着文人的足迹,寄情山水于同时,能够另辟蹊径从「山水」游进「人性」的审视,也游入「宇宙」的哲思,进而衍生出更丰富的生命历程。
卷二「有情」:天地盎然,生命皆道。心外无物,当以有情觉有情。
大自然就像一间充满哲学的教室,庄子对于人与自然万物的应对之道,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精神合一的愉悦,庄子以「齐物」的观点破除人的「成见」,视万物为平等,物、我之间没有差别的对待。万物就像每个人的生命一样,拥有同样繁复、真切的生命情调。当发现并承认万物皆有经验与感觉世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从单向转为双向,才能将对人的道德延伸到对生物与自然。
本卷辑录当代散文作家的文章,透过文中人与花、草、鸟、虫的互动关系,与自然谈天的型态,带领读者体会天地万物皆有情的蕴涵。现代人受限于世俗杂物的牵绊化,生活因欠缺逸兴而僵硬,使得生活过度的组织化。唯有回归生命的原始本貌,接收自然讯息的密码,才能重新获得启示,体验生命的可贵,重拾的生活乐趣,散发出生命原有的光泽。
卷三「田园」:採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
田园向来被中国诗人视为隐逸的居所,相对于繁华的喧嚣,中国文学里的田园场域,一直散发出宁静安详与世隔绝的氛围。自陶渊明辞官隐居山林以来,中国文学里的隐逸文人好似永远在田园里,悠闲耕种讴歌自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田园」作为骚人墨客归隐的精神象征,也让多少读者企慕这文人建构出来的归隐乐园。
田园既然成为文学中摆脱世俗烦扰的所在,于是读者们可以看到田园文学里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乐园。本卷所选琦君的〈方寸心田〉、陈冠学〈田园之秋〉、吴伯箫〈菜园小记〉都具有这样类似的乐园意识。黄锦树的〈焚烧〉则比较有趣,这篇文章显现出一个相对真实的田园乡居。希望借由这些散文对田园意象不同面向的描写,给予读者对于中国文学里的田园意象或田园生活另一个不同思考的面向。
套书简介
本套书汇编于《人间福报》连载六年的「书香味」专刊,套书定名为《书香味》,全十册。由星云大师担任总编辑,原「书香味」专刊主编蔡孟桦为编着人。
内容主要为民国以后的现代文学之作,亦收入古典文学精品;从地域来说,则台海两岸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作家作品都在蒐罗之列。共收录近300位作家、450多篇古今名作,分为三十七卷。
编者以「文学的美、哲学的理、人生的用」为选文标准,依内容题旨,从文学、哲学到佛学依序分册、分卷;其次,各卷再以作者的出生年为先后之编排标准。
编辑内容,从第一册的〈人生〉出发,逐渐体悟文史哲的醇厚美感,帮助提升人文精神及生命境界。第二、三册,分别选录青年、中年之人生作品,思维红尘间变与不变的平衡哲学。第四册至第八册为各样的人生风景,包含山水田园、自然、季节、旅游文学、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等。第九册为老年的人生智慧,体会天地运行的生命感悟。第十册为佛学相关文章,展现更为超越的宗教情操。
本套书体例:为便利作为各学校机关的国文辅助教材,在每篇选文后,有「作者简介」、「注释」,并以「编者的话」作为导读,目的在引导读者如何欣赏文章内涵、增加写作技巧,并有「问题与讨论」或「附录」相关资料,为师生互动及习作参考之用。每一卷末,再佐以「延伸阅读」,提供读者更宽广丰富的视野及思维面向。
在文学史上,《书香味》套书为首度尝试以佛教观点评析、导读,汇编而成的文学丛书。并同时为「人间佛教读书会」指定教材。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
今年八十大寿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全球各地创设百余所寺院道场,并在海内外设立十六所佛教学院,培养佛门专业人才。为推广社会教育,创办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美国西来大学,及创办人间福报、人间卫视。
着作等身的星云大师,创下许多佛教弘法史上的第一。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长一职,之后四处云游弘法,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长、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荣誉会长,对于「人间佛教」淑世利生的伟愿,奉献毕生心力,诚为佛教界的一代宗师。
蔡孟桦
受学于佛光山丛林学院、宜兰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十四岁夏天于佛光山皈依,几年后至佛光山编藏处学习,经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启蒙,引燃文学热忱,开始写作;沉浸文化工作十年以上,为本山所培养之「以文化弘扬佛法」的人才之一。
多年担任大师所领导的「法堂书记室」书记。七年前奉大师指派,参与「人间福报」办报,兼任觉世副刊主编,并负责《书香味》专刊的文选编着。二○○四年起,再兼任佛光山创设的「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执行长,负责书籍、音乐、礼品、影音等佛教艺文化、大众化、生活化、人间化的相关出版品之制作、发行,不断力求产品的创意突破及对外开发推展。着有「青年书简」结集之《心中的风铃》、《温柔的记忆》,主编的丛书有《迷悟之间典藏版》、《人间佛教系列套书》、《古今谭》等。
每次看到《书香味》这个系列的名字,我都会觉得是一种对阅读本身的致敬。而第八本的副标题“天地与我并生”,更是把这种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能想象,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咀嚼,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忍不住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与头顶这片天空的关系。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这个世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生”的含义?“天地与我并生”,这几个字,就好像在说,我们不是被遗弃在这个冰冷的宇宙中的孤岛,而是天地间万物生长的一部分,我们与整个生命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存在”这个命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与天地相融的自在。
评分我是一位非常喜欢在忙碌之余,寻找心灵栖息地的读者。《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这个书名,就像一股清泉,瞬间就吸引了我。在台北这样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事件打交道,有时候真的会觉得有些疲惫,渴望一种回归宁静、回归本真的状态。“天地与我并生”,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适的智慧,它提醒我们,我们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生物,而是整个宇宙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文字,来展现这种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境界。是不是会有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描绘,对山川河流的深情礼赞,还是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更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已经成功了一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句诗,一个哲学命题,一个对生命状态的描绘。我特别喜欢“并生”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共存、一种相互依存,而不是独立或者对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远山,鸟儿在林间鸣唱,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而我,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探索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层的美学联系,去理解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又真实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元素。
评分我一直觉得,《书香味》这个系列的书,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不追求哗众取宠,也不刻意制造悬念,而是用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内心。《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这个书名,尤其让我心生向往。光是“天地与我并生”这几个字,就足够勾起我无穷的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有高山流水,有星辰大海,也有小桥流水人家,更有一个渺小的“我”置身其中,感受着万物的呼吸,聆听着宇宙的脉搏。“并生”,这个词语包含了太多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一种灵魂上的共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一种不被现代社会种种纷扰所侵扰的宁静力量。
评分对于《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这个书名,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探讨,关于人类与自然、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我常常在想,我们作为人类,是不是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反而渐渐疏离了与自然的本源联系?我们总是强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却忘记了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恰恰触及了这一点,它提出了一种“并生”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平和、也非常深刻的观点。它不是要求我们去对抗或者超越,而是去融入,去理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去构建这种“天地与我并生”的图景, whether it's 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of landscapes, introspective passages on human existence, or philosophical musings o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存在”本身有一个更豁达、更开阔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这个书名有点犹豫。因为“书香味”这个系列,我之前断断续续读过几本,感觉有些篇章读起来比较晦涩,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理解。“天地与我并生”更是直接往哲学领域靠拢,我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时,那是一种非常淡雅、宁静的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只有一种自然的意境,这让我又产生了一丝好奇。我仔细回想,自己似乎一直都在寻找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生活意义,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或许,这本书正是要为我们揭示那种更宏大的生命图景,让我们明白,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整个宇宙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听起来就很有份量,让人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探讨一些更宏大、更深刻的主题。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能引发我思考的书,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这样一本让我沉静下来,去审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读物,实属难得。 “天地与我并生”,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韵味。它暗示着一种整体性,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常常会在一些宁静的时刻,比如在海边散步,或者在山上远眺,感受到那种天地间的辽阔和自身的渺小,但同时又有一种奇妙的归属感,仿佛自己也是构成这壮丽画卷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并生”的内涵, whether it's through exploring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cient philosophies, or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our place in the universe.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我”与“天地”的关系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这书名一出来,就一股子浓浓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像是某种哲学思辨的开端,又像是对人生某种深刻体悟的浓缩。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窗外是台北市中心难得一见的蓝天,偶尔飘过几片白云,那种感觉,真的和书名所传达的意境十分契合。“天地与我并生”,光是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不知道作者想要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浑然一体的关系,还是更侧重于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并存的辩证思考。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页,每一次沉浸,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启发。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引发思考的书,它们不只是提供故事,更是开启了一扇扇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大门。希望这本书能像它名字一样,带给我一种“书香”之外,更深层次的“天地”之气。
评分我最近在追《书香味》这个系列,第八本《天地与我并生》一上市就迫不及待地入手了。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标题,我就已经充满了期待。这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上来就是各种刺激的剧情或者简单的道理,而是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好像要带我们去探索一些更深邃、更古老的东西。我常常觉得,我们活在现代社会,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着,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总是在强调“我”的存在,但很少去思考“我”是如何融入“天地”之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这句话,听起来就有种宿命感,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平和、更和谐的生活态度。
评分这本《书香味(8)--天地与我并生》,读起来,怎么说呢,就像是坐在自家阳台上,望着远处绵延的山峦,身边环绕着我喜欢的绿植,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还有泥土和植物的清香。这种感觉,就是书名所传达的“天地与我并生”最直观的体现。我不是那种追求惊险刺激的读者,我更偏爱那些能让我感受到生活本真之美的作品。我总觉得,现代社会太多喧嚣和浮躁,让我们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也离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天地与我并生”这句话,就像一剂良药,提醒我们,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那种安宁的力量,重新连接起我和这个广阔而美好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