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植被志 第六卷,阔叶林(二)(下)

台湾植被志 第六卷,阔叶林(二)(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植被志
  • 阔叶林
  • 植物学
  • 台湾
  • 植被
  • 生态学
  • 林相
  • 植物分类
  • 第六卷
  • 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次冰河时期以降,台湾岛──这艘地球生命的诺亚方舟,刻正进行最最精彩、超级复杂的演化大车拚,特别是低海拔地区所谓的阔叶林生态系,其物种的多样性、组合社会的歧异度、生态相关的魔幻与诡谲,直是山山不同、地地互异、绚烂华丽而无以伦比。在此原乡,作者三十余年山林梦自在挥洒,留下美丽与哀愁的点滴记录。

   ~ 进入山林,只想了解万花筒状生命的思想与心情,以及他们与造物主之间的对话 ~

  浊水溪崃谷、头嵙山恶地、望乡山、郡大林道、丹大林道、神木林道、楠溪林道、上谷关、阿里山、奋起湖、大冻山、鸟嘴山、乌石坑、台北近郊、屯子山、玉里观音山、新城山…,一页页的自然沧桑在此舖陈。

   ~ 地球生命史最大纪元的进程: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生命大爆炸)、中生代(恐龙兴起与灭?)、新生代(现今生命及人种时代),笔者断言,21世纪正是「灭生代」的正式开张 ~

  假设文明尚可延展,这系列小书有可能留下一页见证…

陈玉?2006.12.31

作者简介

陈玉峰(静宜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1953年生于北港镇。妻陈月霞为名摄影家。

  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植物系,1983年得台大理学硕士,1993年获东海大学理学博士。

  1984-1989年间任职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及玉山国家公园解说及保育研究课技士、技正、课长,开拓体制内生态保育研究与解说教育先锋。

  1987年以后,先后任教于逢甲、东海、静宜大学。1998年起专任静宜大学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1991年创设「台湾生态研究中心」,为民间人文及自然生态最活跃的单位之一。

  森林保育与环境运动责成1991年台湾当局禁伐天然林。

  长年撰文鼓吹土地伦理与自然情操,并辑为《台湾绿色传奇》、《人与自然的对决》、《土地的苦恋》、《生态台湾》、《台湾生界舞台》、《展读大坑天书》、《赤脚走山》、《垦丁海岸植被》、《人文与生态》、《台湾生态悲歌》、《台湾生态史话十五讲》(含十五卷录音带)、《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土地伦理与九二一大震》、《告别世纪》等环境教育专书。

  参与社会及政治运动多年,鼓吹本土文化创造,于台中地区进行各类型人文、都会现象调查,力矫时弊,先后公佈将近百项民间文化及生态监测成果,部份辑为《认识台湾》一书。另辟有静宜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社会关怀丛书,着有《二十一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与张丰年医师合着)。

  1994年以后专志创作二百余万年来「台湾自然史」,整合台湾生界、土地资讯,已发表《台湾植被志》第一卷 ~ 第四卷,第一卷获选为《联合报》1995年十大好书之一,第三卷获「1998年台湾本土十大好书」荣誉,今陆续撰写中。

  倡导「隔代改造」,试图为台湾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讲演数十场次,为环运代表人物之一。

  自然文学创作为目前台湾从学术深度转化为人文关照的特例之一,独树一帜。

  2000年迄今,于静宜大学开创全国第一所生态学研究所,同时,卖屋并捐出所有个人身外物,筹募基金建设「台湾生态暨人文资讯馆」。

台湾植被志 第六卷 阔叶林 (二) (下)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植被志》系列中的第六卷,专注于台湾地区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与详细记录。作为整个植被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聚焦于台湾岛上特定类型的阔叶林群落,特别是那些位于中低海拔、气候温暖湿润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以及部分落叶阔叶林带的后缘植被。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这些林相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 本书的叙述结构严格遵循生态学分类和区域划分的原则。首先,全书对台湾阔叶林的研究历史、采样方法和数据处理标准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的详细描述奠定了基础。随后,本书将台湾的阔叶林生态系统划分为若干主要的植被型,并对每一个植被型进行详细的剖析。 一、群落类型的精细划分与描述 本书对阔叶林的划分细致入微,避免了笼统的概括。重点关注了在台湾不同海拔梯度和土壤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群落: 暖温带常绿阔叶林(Lowl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这是台湾中低海拔地区最广布的森林类型之一。本书详细记录了构成优势层的关键树种,如樟科、壳斗科、山榄科等代表性家族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本书从乔木层、灌木层到地被层,逐一列举优势种,并描述了各层次的密度、高度和盖度。特别指出的是,本书通过大量的样地数据,量化了这些林分中特有种(Endemics)的比例及其对群落稳定的贡献。 低地季风阔叶林与疏林: 在台湾西部平原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存在着一些季节性落叶或半落叶的林相。本书细致区分了这些林型,探讨了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如何塑造了其物种组成和物候特征。对部分被人类活动干扰后的次生林,也进行了专门的归类和描述,评估了其恢复潜力和生态功能。 山地过渡带的阔叶混交林: 随着海拔的升高,阔叶林开始与针叶林或暖温带阔叶林发生过渡。本书将重点放在海拔1000米至1800米之间,记录了阔叶树种与适应较低温度的针叶树种(如台湾杉的低海拔边缘群落)如何形成复杂的混交结构。对不同光照条件和坡向对混交比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 二、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解析 本书不仅仅是植物名录的堆砌,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林型的生态功能: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 通过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等生态统计方法,量化了不同阔叶林型的物种丰富度。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和传统分类学的成果,探讨了台湾阔叶林中植物区系(Floristic Affinity)的来源,特别是与中国大陆南部及东南亚地区的联系。 群落动态与演替: 对长期监测样地的更新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风灾、火灾或病虫害后,阔叶林群落的恢复路径。着重描述了先锋种(Pioneer species)和阴生优势种(Shade-tolerant climax species)在演替序列中的交替规律。 重要经济与药用植物资源: 在描述特定优势物种时,本书穿插了对当地传统利用的植物的记录,包括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传统用途,但重点仍放在其生态学地位上。 三、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关联 全书的后半部分,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成果,展示了台湾阔叶林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气候与土壤的制约: 详细分析了年均温、年降雨量、降雨集中度、坡度、坡向以及不同类型的母岩(如安山岩、页岩、沉积岩)如何共同决定了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更替。提供了详细的植被-环境梯度分析图表。 人类活动的影响: 评估了历史上的伐木活动、农业开垦以及现代的林业管理对现有阔叶林格局的影响。区分了原生阔叶林与次生阔叶林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并探讨了当前保护区网络对维持阔叶林多样性的作用。 目标读者 本书是为植物生态学家、森林资源管理者、地理信息专家以及致力于台湾自然资源保护的高级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准备的专业参考书。书中包含大量的图表、物种名录、样地数据和分布图,是研究台湾森林生态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本书力求成为该领域内最具权威性和实用性的专著之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前引 29

二、浊水溪良久石城谷岩生植被 37
二-1、调查说明 38
二-2、石城谷植被或植物社会 39
二-3、代结语 50

三、大坑头嵙山系植被 67
三-1、大坑地区概述 68
三-2、植物採鑑、样区调查及分析方法 69
三-3、样区环境因子及优势木特征归纳 70
三-4、各步道剖面变异概观 78
三-5、优势主族群个论 85
三-6、植物社会分类及讨论 89
三-6-1、原生植物社会 89
三-6-2、次生植物社会 110
三-6-3、人工植被 110
三-7、头嵙山系植群生态系的观察与推论 110
三-7-1、不同植被带元素的高度压缩与孑遗 110
三-7-2、植被生态之形相特色 110
三-8、代结语 114

四、丹大林道植被 151
四-1、丹大林道概况及调查 152
四-2、丹大林道植被概述 161
四-3、丹大林道植物社会 161
四-4、代结语 187

五、望乡山林业轶史暨郡大林道植被 209
五-1、郡大林道概述 210
五-2、望乡山林业轶史 210
五-3、郡大林道植被摘要 216
五-4、郡大林道植物社会 219
五-5、代结语 233

六、神木林道天然阔叶林 251
六-1、神木林道简介 252
六-2、神木林道植物社会 252
六-3、代结语 285

七、楠梓仙溪林道永久样区 299
七-1、楠梓仙溪林道简介 300
七-2、永久样区调查及分析方法 302
七-3、永久样区1988年实况 302
七-3-1、永久样区植物平面分佈实录 302
七-3-2、植物种数与面积之相关 317
七-3-3、物种分佈型 323
七-3-4、族群年龄(胸径)结构与林分 326
七-3-5、代结语 326
七-4、楠梓仙溪林道永久样区2002年复查 346
七-4-1、资料分析 346
七-4-2、分析结果 347
七-4-3、讨论 354
七-4-4、代结语 355
七-4-5、楠梓仙溪永久样区植物名录 356

八、上谷关植被样带1990 ~ 2001年之变迁 371
八-1、摘要说明 372
八-2、前言及研究地区概述 372
八-3、调查及分析方法 375
八-4、结果 378
八-4-1、植物种类组成 378
八-4-2、样带A之植被动态(1990 ~ 2001年) 378
八-4-3、样带B之植被动态(1990 ~ 2001年) 383
八-4-4、样带B之次生树冠高度结构(2001年) 410
八-5、讨论 410
八-5-1、上谷关地区样带1990 ~ 2001年间植被动态 410
八-5-2、总讨论 412
八-6、代结语 413
八-7、其他资料 415

九、阿里山区植被 417
九-1、样区调查纪录 418
九-2、阿里山原始植被概况 420
九-3、阿里山现今植被或本地植物 432
九-3-1、台湾铁杉林带 432
九-3-2、桧木林带上部人工林(台湾扁柏优势带) 444
九-3-3、桧木林带下部人工林(红桧优势带) 449
九-3-4、桧木林下部界 459
九-3-5、依据实地调查所登录的本地植物 460
九-4、附生植物的生态解说 474
九-5、绿美化规划、保育暨复育建议 477
九-5-1、阿里山本地植物绿美化规划 477
九-5-2、保育暨复育规划建议 479
九-5-3、桧木补充说明 484
九-6、特富野步道勘查小注 487
九-6-1、水山支线或特富野步道简史 487
九-6-2、特富野步道植物勘查纪录摘要(2005年5月17日) 489

十、奋起湖、大冻山区植被 581
十-1、奋起湖地区概况 582
十-2、奋起湖山区在全国植被生态之地位或特征 584
十-3、大冻山(畚箕山)步道两侧物种登录 586
十-3-1、登山口 586
十-3-2、轿篙竹林 587
十-3-3、柳杉林(间夹轿篙竹) 591
十-3-4、阔叶林破碎林分(海拔1,745公尺以迄山顶) 592
十-3-5、大冻山顶下山路径 594
十-3-6、叉路口下山路径 594
十-3-7、小结 596
十-4、环湖步道人工植被区勘调 598
十-4-1、环湖步道测量 598
十-4-2、环湖步道植被(物)勘调纪录 599
十-5、样区调查与植物社会补充?述 606
十-6、代结语 611

十一、鸟嘴山腹植被初勘—兼论神木迷思与建言 629
十一-1、摘要说明 630
十一-2、勘查缘由 630
十一-3、勘查路线及方法 631
十一-4、勘查沿线植被概述 633
十一-5、红桧巨木之测量 634
十一-6、样区调查与红桧更新推演 641
十一-7、代结语与若干建议 644
十一-8、新竹尖石鸟嘴山植物名录 646

十二、乌石坑崩塌边坡生态绿化的检讨与建议 661
十二-1、摘要说明 662
十二-2、调查缘由 662
十二-3、研究地区概述 665
十二-4、崩塌地区植被 666
十二-4-1、台湾榉木林破碎林分剖面 666
十二-4-2、植物社会?述 668
十二-5、从演替观点论植群复建 670
十二-6、代结语 676

十三、台北近郊植被 683
十三-1、植生绿化导论 684
十三-2、研究地区概述 686
十三-3、材料与方法 687
十三-4、结果与讨论 688
十三-4-1、台北近郊植物社会 688
十三-4-2、土壤中种子族群与次生演替 694
十三-4-3、可供掩埋场绿化参考之次生演替序列 699
十三-4-4、可作绿化试验之本地植物种 702
十三-5、植生工程之结果与讨论 704
十三-5-1、自然演替绿化工程 705
十三-5-2、人工植栽 708

十四、屯子山区植被暨台湾榉木林 733
十四-1、摘要说明 734
十四-2、调查缘由 734
十四-3、研究地区概述 735
十四-4、调查及分析方法 736
十四-5、屯子山区植被 737
十四-5-1、植被概述 737
十四-5-2、生态气候图 738
十四-5-3、台湾榉木专论 740
十四-5-4、其他植物社会及演替推测 743
十四-6、代结语 748

十五、花莲玉里镇观音山段植被 759
十五-1、摘要说明 760
十五-2、调查缘由及研究地区概述 760
十五-3、维生生态系暨植被 762
十五-3-1、土地利用暨维生系统运作 762
十五-3-2、植物社会 763
十五-3-3、其他观察 765
十五-3-4、综合评价 765
十五-4、代结语 766

十六、花莲新城山亚泥矿场植被与生态绿化 779
十六-1、摘要说明 780
十六-2、研究地区概述 780
十六-3、研究方法与植栽设计 782
十六-4、植物社会之分类与?述 782
十六-4-1、次生植被 785
十六-4-2、原生植被 786
十六-5、物种生态特性分析 788
十六-6、植物社会演替之推测 788
十六-7、生态绿化分析与设计建议 788
十六-7-1、植物社会及组成分析 788
十六-7-2、生育地分析 789
十六-8、代结语 790

十七、历史植被(物)文献选译 803
十七-1、斯文豪的《福尔摩沙岛之植物目录》 804
十七-2、佐佐木舜一的《台湾植物概观》 815
十七-3、正宗严敬的《台湾植物区系区中的大陆要素》 824
十七-4、铃木时夫的《关于组成台湾北部桶后溪地域照叶乔木林的群丛(预报)》 834
十七-5、大木亥左夫的《关于在新竹州加里前山山汇—部分的天然阔叶树林的形成》
848
参考文献 863

表目次
【表1】 良久石城谷调查样区摘要 39
【表2】 浊水溪良久溪谷山坡代表样区资料 46
【表3】 大坑优势种族群所在样区环境特征归纳表 70
【表4】 调查样区方位比率统计(植物社会与坡向卡方分析表) 78
【表5】 柯—颔垂豆优势社会统计表 90
【表6】 圆果青刚栎优势社会统计表 95
【表7】 小西氏石栎—青刚栎—白?优势社会统计表 98
【表8】 青刚栎—香楠优势社会统计表 103
【表9】 香楠—江某—青刚栎优势社会统计表 104
【表10】 台湾榉木优势社会统计表 105
【表11】 次生林优势社会统计表 111
【表12】 人造林优势社会统计表 112
【表13】 各优势社会结构、覆盖度及物种数统计表 115
【表14】 丹大事业区可作业地经济林地、非经济林地面积 152
【表15】 丹大事业区若干造林资料 156
【表16】 丹大林道样区摘要 158
【表17】 台湾二叶松优势社会及台湾赤杨∕台湾二叶松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64
【表18】 台湾赤杨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67
【表19】 台湾赤杨∕栓皮栎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69
【表20】 栓皮栎优势社会及枫香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70
【表21】 栓皮栎∕台湾榉木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73
【表22】 台湾榉木∕栓皮栎∕黄连木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75
【表23】 小单位或人造林样区资料 177
【表24】 黄连木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79
【表25】 山谷阴湿植物社会样区资料 181
【表26】 五节芒、山黄麻及血桐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185
【表27】 郡大林道样区摘要或纪录 216
【表28】 郡大林道上部阔叶林单位资料 223
【表29】 台湾二叶松优势社会样区资料 230
【表30】 郡大林道人造林样区举例 232
【表31】 郡大林道针叶林破碎林分样区资料 234
【表32】 长尾柯∕阿里山楠优势社会资料 256
【表33】 长尾柯∕阿里山楠优势社会之小样区草本层资料 261
【表34】 假长叶楠∕琼楠∕山香圆∕曲茎兰崁马蓝优势社会资料 265
【表35】 假长叶楠∕琼楠∕山香圆∕曲茎兰崁马蓝优势社会各小样区林下或草本层资料 269
【表36】 另一「假长叶楠∕琼楠∕山香圆∕曲茎兰崁马蓝优势社会」之资料 274
【表37】 另一「假长叶楠∕琼楠∕山香圆∕曲茎兰崁马蓝优势社会」小样区林下或草本层资料 280
【表38】 琼楠.假长叶楠.台湾雅楠.樟树优势社会树木资料 283
【表39】 永久样区植物代号及其种名 305
【表40】 永久样区各植株数据 306
【表41】 永久样区每1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18
【表42】 每2×2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20
【表43】 每3×3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21
【表44】 每4×4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21
【表45】 每5×5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22
【表46】 每10×10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22
【表47】 每20×20平方公尺内物种数目 322
【表48】 歧异度指数 347
【表49】 楠梓仙溪样区1987年与2002年之比较表 348
【表50】 楠梓仙溪样区植物变化表 348
【表51】 楠梓仙溪样区植物底面积前10名组成表 350
【表52】 楠梓仙溪样区植物株数前10名组成表 351
【表53】 楠梓仙溪样区植物种类重要值排序表 352
【表54】 楠梓仙溪样区死亡率>0%之树种 352
【表55】 楠梓仙溪样区新增率>0%之树种 353
【表56】 样区年平均生长前10名物种 354
【表57】 北东眼山与楠梓仙溪样区比较表 355
【表58】 南仁山样区与楠梓仙溪样区比较表 355
【表59】 上谷关样带A、B植物种类变化表 378
【表60】 上谷关样带A比较表(1990年、2001年) 378
【表61】 上谷关样带A底面积优势前10名组成表(1990年、2001年) 379
【表62】 上谷关样带A株数优势前10名组成表(1990年、2001年) 379
【表63】 上谷关样带A之IV值优势前10名组成表(1990年、2001年) 380
【表64】 上谷关样带A之树种死亡率50%以上之种类表(1990 ~ 2001) 381
【表65】 上谷关样带A新增率50%以上之种类表(1990 ~ 2001) 381
【表66】 上谷关样带A物种之基径生长前10名表(1990 ~ 2001) 382
【表67】 上谷关样带B比较表(1990年、2001年) 383
【表68】 上谷关样带B底面积优势前10名组成表(1990年、2001年) 394
【表69】 上谷关样带B株数优势前10名组成表(1990年、2001年) 394
【表70】 上谷关样带B之IV值优势前10名组成表(1990年、2001年) 395
【表71】 上谷关样带B新增率50%以上之物种表(1990 ~ 2001) 397
【表72】 上谷关两样带新增个体平均基径前10名表(2001年)(n≧3) 397
【表73】 上谷关样带B新增个体之χ2goodness of fit test,P<005之物种 398
【表74】 上谷关地区样带B物种之基径生长前10表(年距十一年,n>1) 398
【表75】 上谷关地区次生林样带B之物种树高表(n≧10;2001年) 411
【表76】 上谷关地区次生林样带物种动态表 412
【表77】 阿里山区调查样区摘要 418
【表78】 阿里山区未伐木前资料 421
【表79】 阿里山各林班施业志要及树种木材生产比例概估(转引陈玉?、陈月霞,2003) 422
【表80】 大塔山步道沿途常见植物简列 434
【表81】 褐毛柳—白背芒优势社会 436
【表82】 昆栏树.华山松.红桧.台湾扁柏∕森氏杜鹃—南烛优势社会举例 439
【表83】 华山松∕桧木造林优势社会资料 441
【表84】 桧木林上部人工造林样区组成资料 446
【表85】 阿里山神木及巨木步道两侧植物名录(林怡君、许彩梁、曾丽纹、林季娴制作) 454
【表86】 台湾扁柏与红桧的形态识别比较 486
【表87】 太乙公司整理之奋起湖资源表 585
【表88】 图85之测量或转弯点编号资料 589
【表89】 大冻山登山步道分段重要物种统计 597
【表90】 图86各测点资料 601
【表91】 长尾柯—昆栏树优势社会样区之1 607
【表92】 长尾柯—昆栏树优势社会样区之2 608
【表93】 长尾柯—昆栏树优势社会样区之3 608
【表94】 假长叶楠╱昆栏树优势社会样区举例 609
【表95】 猪脚楠—墨点樱桃优势社会样区举例 610
【表96】 红桧—假长叶楠优势社会样区调查表 643
【表97】 白?—假长叶楠优势社会样区调查表 645
【表98】 台湾榉木优势社会 669
【表99】 台湾赤杨优势社会 670
【表100】 大叶楠∕香楠∕黄杞优势社会(A) 671
【表101】 大叶楠∕香楠∕黄杞优势社会(B) 671
【表102】 大叶楠∕香楠∕黄杞优势社会(C) 672
【表103】 九丁榕优势社会 673
【表104】 杉木人造林(A) 674
【表105】 杉木人造林(B) 674
【表106】 杉木人造林(C) 674
【表107】 土壤中种子族群;各样区40天萌发种子数目 697
【表108】 15个样区所萌发可资鑑定的植物种 697
【表109】 宜混合于表土铺覆之植物种类建议表 707
【表110】 污染地或毒性地区宜试验之本地植物 709
【表111】 南凤山测候站气象纪录 736
【表112】 南凤山年降水、年均气温及湿度表 740
【表113】 样区中阿里山千金榆及青刚栎径级结构 744
【表114】 其他资料 749
【表115】 台东纵谷主要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本省其他各区之比较
(转引陈正祥,1954;1950 ~ 1952年之3年平均,单位公担) 762
【表116】 新城山植物组成及其生态特性登录之一 787

图目次
【图1】 良久石城谷地区概略 38
【图2】 石城谷浊水溪畔砂岩块植群剖面(1988. 10. 1调查) 40
【图3】 石城谷浊水溪畔岩块及积沙部位植群剖面(1988. 10. 1调查) 41
【图4】 石城谷溪畔3个样区(编号894、895及896)剖面(1988. 10. 1调查),林下灌木、草本略之 43
【图5】 石城谷浊水溪畔森林一例(样区889;1988. 10. 2调查) 45
【图6】 大坑头嵙山系调查样区平面分佈暨地形步道图 69
【图7】 5号步道剖面及样区分佈 79
【图8】 3号步道剖面及样区分佈 80
【图9】 4号步道剖面及样区分佈 81
【图10】 2号步道剖面及样区分佈 82
【图11】 1号步道剖面及样区分佈 83
【图12】 丹大林道示意图(即调查路线) 157
【图13】 望乡山及郡大林道示意图 211
【图14】 神木林道位置图 252
【图15】 长尾柯∕阿里山楠优势社会3小样区之树种分佈 255
【图16】 假长叶楠∕琼楠∕山香圆∕曲茎兰崁马蓝优势社会之树种分佈 264
【图17】 另一「假长叶楠∕琼楠∕山香圆∕曲茎兰崁马蓝优势社会」大样区木本植物分佈 273
【图18】 樟树神木所在地「琼楠.假长叶楠.台湾雅楠.樟树优势社会」树木分佈图 283
【图19】 楠梓仙溪永久样区(★)位置图 303
【图20】 楠溪永久样区植物分佈图 304
【图21】 楠溪林道永久样区物种与面积曲线图 323
【图22】 长尾柯平面分佈图(编号11) 327
【图23】 乌心石平面分佈图(编号14) 327
【图24】 狭叶栎平面分佈图(编号33) 328
【图25】 大叶柯平面分佈图(编号68) 328
【图26】 杜英平面分佈图(编号32) 329
【图27】 香楠平面分佈图(编号66) 329
【图28】 木荷平面分佈图(编号31) 330
【图29】 锥果栎平面分佈图(编号71) 330
【图30】 琼楠平面分佈图(编号12) 331
【图31】 长叶木姜子平面分佈图(编号30) 331
【图32】 山香圆平面分佈图(编号56) 332
【图33】 大叶木犀平面分佈图(编号22) 332
【图34】 西施花平面分佈图(编号58) 333
【图35】 台湾煳樗平面分佈图(编号72) 333
【图36】 峦大越橘平面分佈图(编号80) 334
【图37】 长梗紫麻平面分佈图(编号54) 334
【图38】 山枇杷平面分佈图(编号67) 335
【图39】 小西氏灰木平面分佈图(编号55) 335
【图40】 白新木姜子平面分佈图(编号65) 336
【图41】 薄叶柃木平面分佈图(编号59) 336
【图42】 锐叶柃木平面分佈图(编号60) 337
【图43】 杜虹花平面分佈图(编号97) 337
【图44】 水麻平面分佈图(编号98) 338
【图45】 玉山紫金牛平面分佈图(编号3) 338
【图46】 三角?平面分佈图(编号25) 339
【图47】 伏牛花平面分佈图(编号44) 339
【图48】 竹叶草平面分佈图(编号1) 340
【图49】 奄美双盖蕨平面分佈图(编号107) 340
【图50-1】 各物种胸径级结构图 341
【图50-2】 各物种胸径级结构图 342
【图50-3】 各物种胸径级结构图 343
【图50-4】 各物种胸径级结构图 344
【图50-5】 各物种胸径级结构图 345
【图51】 楠梓仙溪样区1987年至2002年死亡率分佈图 353
【图52】 样区1987年至2002年新增率分佈图 353
【图53】 台湾电力公司上谷关训练中心样带位置图 376
【图54】 样带A、B之各小样区编号;小样区8近路旁有崩塌,小样区13有人为
种植竹子,小样区21有人工建筑之拦砂坝 377
【图55】 上谷关样带A死亡率分佈示意图 380
【图56】 上谷关样带A之植株分佈图(1990)(单位方格为10×10m2) 384
【图57】 上谷关样带A之植株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85
【图58】 上谷关样带A青刚栎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86
【图59】 上谷关样带A枫香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87
【图60】 上谷关样带A香楠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88
【图61】 上谷关样带A三斗柯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89
【图62】 上谷关样带A山黄麻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90
【图63】 上谷关样带A栓皮栎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91
【图64】 上谷关样带A九节木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92
【图65】 上谷关样带A玉山紫金牛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393
【图66】 上谷关样带B死亡率分佈示意图(小箭头所示为坡向) 396
【图67】 上谷关样带B新增率分佈示意图(小箭头所示为坡向) 396
【图68】 上谷关样带B之植株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0
【图69】 上谷关样带B之植株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1
【图70】 上谷关样带B相思树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2
【图71】 上谷关样带B山黄麻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3
【图72】 上谷关样带B枫香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4
【图73】 上谷关样带B香楠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5
【图74】 上谷关样带B长梗紫麻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6
【图75】 上谷关样带B构树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7
【图76】 上谷关样带B白匏子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8
【图77】 上谷关样带B野桐之动态分佈图(2001)(单位方格为10×10m2) 409
【图78】 第1林班台湾扁柏纯林旧照片 426
【图79】 台湾扁柏纯林旧照片(佐佐木舜一,1922) 427
【图80】 第2林班红桧—阔叶树优势社会剖面举例(转引陈玉?,1995) 428
【图81】 红桧优势社会(转引佐佐木舜一,1922) 429
【图82】 1915年1月1日拍摄的阿里山神木(相马氏摄) 430
【图83】 阿里山神木步道及巨木步道两侧植物标示 456
【图84】 奋起湖地区地形概观 583
【图85】 大冻山植物调查路径及转弯测量点标示 588
【图86】 奋起湖环湖步道测量点标示(修改自阿里山风管处,刘朝治建筑师事务所制图) 600
【图87】 新竹县尖石乡鸟嘴山腹植群勘调示意 632
【图88】 雷击红桧树基测量示意(网底为雷击后破裂面,此图顺延坡面绘制) 636
【图89】 红桧并木树基测量示意(打斜线处为人为破坏部位) 637
【图90】 活并木树基测量示意(打斜线处为人为破坏部位) 638
【图91】 大扁桧树基测量示意 640
【图92】 乌石坑植被调查样区位置(*表示样区位置) 665
【图93】 乌石坑9.21地震后台湾榉木优势社会长条带状样区剖面示意图(2001.07.28) 667
【图94】 台北各风向百分率图 686
【图95】 台北各风向相当速度图(公尺∕秒) 686
【图96】 内湖之地形概要及植生型分佈图(转引苏鸿杰,1975) 687
【图97】 研究地区样区编号与观测纪录点(星号);1 ~ 12转引苏鸿杰(1975) 689
【图98】 典型台北市近郊次生林剖面示意;海拔80 ~ 50公尺,坡度约45°,坡向E90°
(木栅.石壁坑) 690
【图99】 近郊典型次生林优势树种重要值(胸高截面积)之分佈曲线(木栅.石壁坑) 690
【图100】土壤样品中种子萌发日志图,图右之样区编号即表107中所列单位 696
【图101】原始森林下表土样品种子萌发数;20包平均值 698
【图102】单坡面320平方公尺内,白匏子之年龄组级结构(木栅石壁坑) 699
【图103】90平方公尺均质环境内,山黄麻族群年龄组级结构(台北县银河洞) 700
【图104】不同年龄之山黄麻族群(依平均直径组级)植株密度变化(近郊12样区) 700
【图105】山顶、顶下型之次生演替系列 701
【图106】中坡型之次生演替系列 702
【图107】水生演替系列 703
【图108】下坡型之次生演替系列 703
【图109】研究地区略图;星号示研究地点 736
【图110】南凤山测候站生态气候图 739
【图111】台湾榉木林剖面结构 742
【图112】第一样区台湾榉木及樟叶枫族群之胸径组级结构 743
【图113】第二样区台湾榉木、樟叶枫及狭叶栎族群之胸径组级结构 744
【图114】阿里山千金榆及青刚栎族群之胸径组级结构 746
【图115】屯子山区台湾榉木林演替之假说 748
【图116】研究地区,隶属花莲县玉里镇 761
【图117】玉里地区生态体系暨土地利用型简要示意 762
【图118】研究地区简图,比例尺十万分之一 781
【图119】研究地区演替推测系列;虚线表示并无调查样区之社会单位 789
【图120】花莲测候站生态气候图 791
【图121】绿水测候站生态气候图 792

图书序言



──题献给我的母亲  许秋菊女士

  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大致于2006年7月完稿,且交付前卫出版社美编设计。
  关于着作体例暨因缘等,已在本书第壹章「前引」中说明,「自序或弁言」则如「阔叶林(一)」足矣,而不须另作赘语。然而,2006年11月17日凌晨,笔者的母亲辞世,大悲无悲非悲,谨以本书题献母亲在天之灵。
  经历守灵、治丧、善后期间,内心之波折与际遇,伙同向友人们的感恩,我在11月30日书写一篇文稿,题名为「根」,今适逢本书校编,特检附于下,一方面纪念母亲,另方面註解这段时日来的些微心情。
──陈玉?2006.12.30

  每逢昏黄,福科路、福康路交叉口就会出现一辆「发财」小货车,满载可口的手工山东大馒头。小贩是个中年男,我大约4天买一次,3个馒头可解决早、中餐。然而,10月中旬之后,小贩失了?,我前后找了5次而不得,直觉上,不是他出事就是家中有问题。
  11月27日熟悉的货车出现,探询之下得知:「父亲过世,去年祖母死了,父亲很悲伤。刚过了对年,父亲也死了!」
  这包馒头分外分外地沈重。
  11月25日午后,母亲的灵柩垂放墓穴,我掬一坯土沙洒入,当时并不知道,部分的我也随之埋葬。
  中秋前夕,母亲的身体开始不对劲,直到过逝不过月余,亲朋邻里莫不讶异于仙逝之速,后来我才想通,并非母亲走得太快,而是前面维持得太好,有谁罹患巴金森氏症二十年,直到第五期,抖动的现象几乎无形,还可以针织?事实上母亲靠借爱心的编织行为,遏止了任何恶化的现象,以致于直接跳入僵硬的第五期末,这不正是奇蹟?不止如此,她的肾脏一个找不到,另一个萎缩到即将消失,BUN指数高达91(血中尿氮素,正常人大约20,衰弱老人约40?50,100以上必需永远洗肾),却可正常生活,这是何等温柔的铁血意志在支撑?而且,二十余年来她的编织,老早就已经是为台湾而织。
  母亲于11月16日午后受洗。据神父描述,她?光返照式地清醒,还领了四项圣礼,直接上天堂…,等等奥蹟,凡此宗教语言我不懂,无法置喙,然而,我的经历,没有一丝一毫不自然的过程,事后回顾,只能说是巧合。
  11月17日凌晨零时15分,急救时母亲业已接近无生命迹象;在神父吟诵玫瑰经文声中,氧气桶告罄,代表心跳的机械声戛然中止是3时15分,而后,我替她拔管,葬仪社人员为她换上她最喜爱的衣裳,遗体运往嘉义殡仪馆。回往北港途中,东方破晓,由于云彩角度,十余道晨曦轮状或辐射而出,这原本只是自然现象,可我多年未见。
  母亲爱过农历生日。她于1921年10月31日(农历9月27日)出生,她撑过2006年11月16日24时,进入11月17日零时15分辞世,恰好是农历9月27日,生日与忌日同一天,在世整整进入第86年。我家门牌号码86号。
  母亲生前交代,不想让儿女受苦,早日办完丧事为宜,因此,我们决定11月25日办理告别式。我电告总统,总统该日行程恰好到嘉义大林及台南。之后,通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唸书的女儿,恰逢美国感恩节放假4天,来回正可参加24日入敛及25日出殡。又,这学期我高达14学分的课,不料2个月前在该週的安排,恰好可让我从容守灵,办完母丧仪式。难以理解母亲「算」得很精准。
  11月24日下午入敛,嘉义殡仪馆长廊下,诵经时分,夕阳斜光恰好照射母亲遗照,慈颜庄严温暖,直至仪式完成。迎灵回北港途中,西天彩霞美丽详和,大姊在灵车中喃喃向母亲赞叹大福份。
  11月25日告别式。殡葬弥撒10时30分结束,总统原订10时40?45分抵达,司仪得将空档时间,安插其他安排。出人意料,总统提前到达。总统下车之际,弥撒正好完成。总统步抵教堂大门口,恰逢神父群步出,时间分秒不差,直是天衣无缝。
  11月25日早上7时余,昔日玉山国家公园同事沈世明先生出现在老家,热心地向我表示,他将驾车跟随我们到墓地,我不解,他在2天前已前来家中灵堂参拜,何以告别式又来?母亲安葬仪式完成后,全家搭乘沈氏车回北港,途中,沈氏道出箇中原委:「你母亲很灵,23日那天我来祭拜,捻香时我跟你妈说,我是玉?同事,正在做件土地仲介案,可是陷入僵局,是否可向您请求帮忙?没想到昨晚9时,突然成交,现赚18万元,今天特地前来致谢!」我们引为笑谭与巧合。
  不只如此,还有墓地的选择、墓碑的撰写、讣闻…,一些小事件,桩桩笔笔,精准如同母亲的编织。
  朋友们,列举这些巧合只想感恩大家的关怀,说明一切真的很圆满,理性上也没什么好悲伤,然而,我不得不承认,人世间至亲,没人可取代母亲。
  安葬后我们返抵老家,所有人都走光之后,我才察觉,母亲真的走了。阵阵的哀痛不是悲伤,是一种超乎任何慰借的无名。依照对母亲生前的承诺,我们一一复原老家神像、香炉及牌位,然后,我同女儿上街购买门神图案,再沿着母亲的足迹,到妈祖庙参拜,感谢北港妈祖照顾母亲长达86年,且逐殿向女儿解说诸神传说。
  记得过往,每次总以母亲之名添油香,这天改以女儿名;拿个香火,在香烟袅绕的神龛上绕三圈,留予女儿当留念。抚触老旧千里眼、顺风耳的刺绣,感受没有岁月不成传统的悠远。而后,转往义民庙,热心的庙祝帮我们讲解两只狗狗如何遇难,以致于108条好汉如何在梦中被贼人屠杀,以及,机关造形坟墓的由来,一些我可倒背的乡野故事。
  父亲1991年初往生,在世时,每逢大年初一我总陪伴他,妈祖庙,而后义民庙、七王爷馆…,大小庙宇参拜一轮,最后到陈圣王庙献香,沈默地例行一番。父亲走后,我惯性地执行,年复一年。
  女儿要求,去喝一摊超过一甲子的果汁。那是一辆手推贩卖车,从父亲到儿子,一个模样,一套作业,一贯精神,果汁货真价实,还有憨厚的甜味,明明购买一杯,总在你喝完半杯,他就将果汁机内剩余的汁液,倒入你杯中,是你的一份不能减。
  多年前有次回北港,妻的鞋根受损,我们绕至妈祖庙旁骑楼外,一坨修鞋摊位,老鞋匠搁下繁忙的其他工件,立即帮忙补修。完工后要价30元,妻讶异于如此便宜,要给50元,他坚拒,不是他的不能加。我深知20元会毁掉鞋摊一辈子的尊严与价值观。
  返抵斑驳老家,我长期僱请照料母亲的老阿桑,忠狗似地定时前来烧香,隔壁三舅妈也来凑?,两人为神案上香炉及小供案的位置争论不休,她们嗓门奇大,各有坚持,逗得我们莞尔或大笑。
  我一丁点也不迷信,但我确知,老阿桑与三舅妈逗趣的争执是传统,老鞋匠拒收20元是传统,一甲子的果汁是传统,大年初一拜庙是传统,庙祝解说的容颜是传统,循着母亲的足迹是传统,祭神如神在是态度。这就是根系。
  而女儿,大学电机系之前,接受基督宗教学校教育12年,特别是澳州天主教高中住校3年,必修宗教课,且週週弥撒的洗礼,?在这天,坚定的告诉我,神像、祖宗牌位、老家的一切,她要。
  传统在人,传承在人,在每项事物,经由情感电镀、岁月加持,而后古色古香。
  老家斜对面小巷一户人家,孤独地住着94岁的老阿桑,她34岁丧夫,每天挑着猪血担到市集贩卖,扶养6位儿女各自成家;她个子娇小,从我有记忆以来,始终全身整齐洁净,脸庞永远和蔼慈祥,家中、庭院一尘不染。她守寡60年,她待我若亲子,她是他妈的好!她无言地坚持一份混蛋的传统、吃人??的礼教。那天,她陪我在台阶上啜泣,滴滴眼泪足足有一个世纪的重量。
  老家巷口,塌塌米店的阿桑,每次总要我把车停挡在店口,拉着我的手寒喧。这天,吁嘘起母亲的种种,提及6、7年前,妈祖出巡的一场拜拜,母亲被燃烧的金纸烧伤?部,皮肤坏死而苦撑多日,最后,我如何抱着母亲,载她来台中就医的过程,每一细节如数家珍,而我竟全然遗忘。
  家乡是遗忘的总称?母亲过逝前我仍以为,北港彻底是一幅静物画,永远的窄巷、永远的屋檐,我年轻时候渴欲逃离秋云不雨常阴的,灰茫茫的天盖。即令每次返乡,一张张耄耋的容颜,日历纸般撕落,?撕不掉苍老的永远。
  母丧让人了解,信仰永远是生命之所需,再也没有什么比得上死亡的永恆来得剧力万钧,难怪会有肉身炸弹客。面对死亡,人必须愚蠢,否则不会有常态;死亡之前,集体催眠就是圣蹟,缈小的人生只能完全?望?永生就是致死的春药,可以安顿所有心跳。电影〈伊莉莎白-童贞女皇〉剧中,面对该不该屠杀「叛逆」,谋臣瓦辛汉的名言:「人民需要神,如果没有,也得创造一个」。
  然而,丧母于我,让我回到童騃、稚子般的无知与无助。我54年生涯的部分,竟也一夕死亡。
  告别式上,我只能说,母亲一辈子编织大爱奉献,也将我捐献给台湾,而且,母亲的编织,将我们张结在一起,我除了感恩还是感恩。许多朋友遥路来奠祭,也收到一些手札、简讯、伊媚儿、电话的慰问,我感知单单纯纯的真诚与温暖。
  感恩、感怀人间每一份至情至性。那么多朋友们的致意,让我在这两天内沈淀,也即将告别近数年来更年期的困感,我已埋葬部分,且部分必将新生。母亲虽然走了,还有我们世世代代永远的母亲,也就是台湾天地、生界,责任未了,我在今天复活,这将是母亲留给台湾最好的遗产与传承。

时2006年11月30日,
于大肚台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喜欢听播客,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然、历史和人文的节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个关于台湾森林的节目,主持人提到了《台湾植被志》这套书,并着重推荐了第六卷,阔叶林(二)(下)。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了解到,这本书对于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生态的书写。我会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在睡前,翻阅这本书。我发现,书中对不同阔叶树的描述,常常会让我联想到我曾经去过的那些地方,那些山林,那些溪流。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科学、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我所看到的风景。例如,书中提到某种阔叶树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这让我在下次经过类似环境的山林时,会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我探索台湾自然的过程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和启发,让我的旅程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台湾的植物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它所收录的信息量之大、内容之详实,以及研究的深度,都达到了国际级的水准。我尤其欣赏它在物种的鉴别和分类上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对于一些形态相似、容易混淆的物种,书中都会提供非常详细的比对信息,并配有清晰的图解,这对于我们在野外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不同阔叶林类型的生态学特征的阐述,也为我们理解台湾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不仅关注了常见的阔叶林类型,还对一些较为特殊的、分布范围较窄的阔叶林群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研究需求,无论是初步了解还是深入研究,都能从中获益。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记载的物种知识,更在于它所凝聚的几代植物学家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

我是一名对植物插画和绘画充满热情的人,而《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是一本“植物绘画的宝典”。虽然它是一本科学著作,但其配图的精美程度,绝对不亚于专业的植物画册。书中对各种阔叶树的叶片、花朵、果实的描绘,无论是线条的勾勒,还是色彩的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每一张插图都力求真实、准确,同时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去临摹书中的一些插图,从中学习植物的结构、纹理以及光影的变化。书中的插图不仅仅是科学记录,更是一种艺术的再现,它们将那些在野外可能不容易仔细观察到的植物细节,以一种清晰、优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形态美。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如何完美结合,共同展现自然之美。可以说,它是激励我不断提升绘画技艺的重要力量之一。

评分

《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百科全书。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每个物种时,除了基础的形态特征,还会深入探讨其生态位、繁殖策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甚至包括其在整个群落中的作用。例如,书中会详细分析某一优势树种如何通过其发达的根系和巨大的树冠,塑造了下层植被的组成和光照条件,而下层植被又如何为昆虫、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这种从个体到群落,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多层次解读,让我对阔叶林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打破了“一棵树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线性思维,而是将每一棵树都置于一个动态、互联的生命网络中来审视。这对于我们思考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议题,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每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知识点,感受到自然界无尽的奥秘。

评分

我是一个对城市生活有点腻烦,喜欢往山里跑的“都市隐士”,《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秘密花园指南”。我常常会去家附近的步道散步,以前觉得就是走走看看,但自从有了这本书,每一次出行都充满了“寻宝”的乐趣。它里面详细描述了台湾各种阔叶树的形态特征,比如叶片形状、排列方式、花序、果实等等,而且配有很多清晰的插图。我常常会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对照着书上的描述来辨认。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在你眼中看起来很相似的树,在书里会被区分得清清楚楚,让你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植物分类的精妙。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原来我每天经过的那些树,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生存法则。比如,有些树木的叶片为什么是互生的,有些又是对生的,这背后可能与光照、水分的吸收有关。每一次的辨认成功,都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也让我对身边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连接感。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的一个随身向导,让我能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和欣赏那些隐藏在寻常风景中的不凡。

评分

我是一名林业工作者,长期与台湾的山林打交道,而《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基础的物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阔叶林群落提供了科学的框架和依据。书中对阔叶林内部的优势树种、伴生树种、林下植被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我曾经在进行一项关于国有林地阔叶林生态调查的项目时,这本书就成了我们的案头必备。我们能够根据书中的描述,更准确地识别出不同森林类型的特征,评估它们的健康状况,并据此制定更有效的管理策略。书中还提及了一些珍稀或濒危的阔叶林物种,以及它们面临的保护困境,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片森林。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台湾森林生态研究的巨大贡献,它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让我们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守护这片宝贵的绿色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本土文化和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这本书对我来说,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山林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的场所。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严谨的植物志,但它所描绘的阔叶林,其实就是台湾先民开发、拓垦,以及近代以来森林保育历史的见证。当我阅读书中对那些古老树木,如红楠、牛樟等物种的描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默默矗立的身影,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互动,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书中对这些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它们与台湾原住民和早期移民生活方式的联系,也常常会勾起我的思考。比如,某些植物的木材曾被用于建造房屋、制作工具,某些植物的果实或根茎曾被用作食物或药材。这些细节,都悄无声息地连接着自然与人文,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史官,用植物的语言,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悠久故事。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自然爱好者来说,《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简直就是一本“野外百科全书”。我住在台北郊区,常常会去周边的山林里徒步,以前总觉得看到一棵大树,能说出个“樟树”或“枫树”就已经很不错了。但自从有了这本书,我的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它里面对阔叶林中各种乔木、灌木的描述,详细到连我这样初学者也能大致辨认。它的行文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很多地方都会穿插一些有趣的生态学知识,比如为什么某种树会在某个特定的生境生长得特别好,它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或者它有哪些药用价值和民间传说。这些信息让我在野外观察的时候,不再只是“看热闹”,而是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发现。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很多植物都有非常精美的彩色插图,有时甚至是手绘图,细节丰富,色彩逼真,完全可以作为野外辨识的利器。我曾经在一次登山途中,遇到一棵从未见过的灌木,叶子很特别,我就赶紧拿出这本书翻找,最后竟然真的找到了,并且知道了它的名字和一些基本信息。这种通过专业书籍,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再到“看山又是另一座山”的升华过程,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就得从它的植物开始,《台湾植被志》第六卷,阔叶林(二)(下),无疑是将这个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从物种的命名、分类,到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再到它们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长状况,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梳理。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阔叶林群落结构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里有什么树,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这些树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竞争或共生关系,它们的垂直分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群落结构又如何影响着其他栖息于其中的动物和微生物。读这本书,就像是拥有了一把解锁森林奥秘的钥匙,你会发现,每一片阔叶林背后,都隐藏着一套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实则对整个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物种。比如,一些不起眼的小乔木或灌木,它们可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庇护,或者通过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这种对“整体”的关注,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视角,而这本书恰恰将其贯穿始终。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知识和启发,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生命充满了敬畏。

评分

这套《台湾植被志》真的是太扎实了,特别是这第六卷,阔叶林(二)(下),简直是森林爱好者、植物学同好们的圣经。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给震撼到了。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树种、描述形态,而是深入到每一棵树、每一丛灌木的生态习性、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甚至连它们的分布范围、生境偏好都给讲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隐藏在茂密阔叶林深处、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植物的细致描写。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郁郁葱葱,但这本书却能带我们走进那些细节,了解它们如何与其他生物互动,如何在风雨中扎根,如何在阳光下生长。那些插图更是精美得没话说,每一张都像是出自大师之手,无论是整体的植株形态,还是局部的叶片、花朵、果实的特写,都清晰得让人可以对照着野外实际观察。我曾经拿着它去阳明山,对照着书里的描述,竟然真的找到了好几种我以前从未留意过的植物。这种“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是任何网络搜索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阔叶林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的生命脉络。我时常会花上几个小时,就沉浸在书页的方寸之间,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森林之中,感受着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