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0年东吴大学建校一百年。人文社会学院举办「二十世纪人文社会学院研讨会」,作为东吴大学建校百年的献礼。并邀请各方硕彦,共同研讨二十世纪学界巨擘的学术成就,借以回顾二十世纪我国人文社会学术发展,开启新世纪的学术思潮。本书为「后半叶」收录论文如下:
01.陈新雄:先师林景伊先生之诗学
02.陈庆煌:国家文学博士宗师──高邮高先生之生平与学术成就
03.廖柏源:严耕望先生与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04.曾春海:述评张岱年先秦儒学的人观
05.黄宽重:逃希圣与中国社会史研究
06.汪惠娟:罗光对士林哲学在台湾的发扬──兼论罗光「生命哲学」
07.张福建:自由与法治的探索──朱坚章先生的学思及其意义
08.许雅棠:责任政治的思考──对邹文海「民主责任论」问题的一些思考
09.释昭慧:印顺法师、印顺学与人间佛教
10.叶海烟:严灵峰先生道家研究及其治学风范──经典.诠释与理解之道
11.陈慈玉:全汉昇先生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12.杜保瑞:对牟宗三诠释朱子中和说的方法论探究
13.张己任:许常惠:台湾音乐的领航者
14.杨文雄:重新〈发现苏雪林〉──五四才女苏雪林的一生
15.王国良:王梦鸥先生之唐代文学研究成果管窥
16.张仁青:成悌轩先生骈文之用典与借代
17.许锬辉:鲁实先先生之生平及其文字学之成就与贡献
书中对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的阐述,如同给这个被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所裹挟的时代注入了一剂清醒剂。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疏离,读到阿多诺的观点,我才恍然大悟。他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大众传媒如何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和传播,消解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看似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实则是一种“同质化”的麻醉剂,让我们在被动的接受中,丧失了对现实的质疑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书中对“异化”的讨论,也让我深感共鸣。在高度分工化的社会中,个体的工作往往变得越来越狭窄和机械,人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与自身都产生了隔阂。这种“消解个体性”的倾向,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便捷和娱乐化的信息,并更加珍视那些需要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时刻。阿多诺的哲学,虽然有时显得沉重和悲观,但恰恰是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才更能唤醒我们对自身处境的警觉,并鼓励我们去寻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评分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性”的理论,在这本《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后半叶》中,为我描绘了一种可能实现有效沟通和理性协商的路径。我一直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误解感到困惑,而哈贝马斯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权力斗争和策略博弈的解决方式。他强调,真正的理性沟通,不是基于个体利益的算计,而是基于语言的共识和相互理解。这种“交往行为”,发生在个体之间,旨在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沟通,通过开放的对话,寻求共同的真理和规范。我被他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所吸引,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能够存在一个不受权力干预、供公民自由表达意见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这对于民主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书中对“沟通的行动”的阐释,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次的对话,都可能是在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如果我们的沟通充满了强制、欺骗或者虚伪,那么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也将是脆弱和不公正的。哈贝马斯的研究,虽然抽象,但却给予了我一种希望,一种相信通过理性的对话,我们可以化解分歧,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会。
评分这本《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后半叶》确实如同一场精神盛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与那些闪耀的智慧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被书中对福柯的解读所吸引。作者在描绘福柯思想的同时,也细致地刻画了他那不羁的个性和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时代的“异议者”,他的思想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对既有秩序的质疑,对真理的追问。读到关于他“话语”理论的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塑造权力的重要场域。他对于“知识-权力”关系的分析,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迫使我们反思自身所处的社会结构和被赋予的身份。书中对福柯生平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他那种不畏人言、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对自由与真理的极致追求,而他的思想,则为后人提供了一套认识和解构复杂世界的有力武器。我甚至开始尝试用福柯的视角去审视一些日常现象,比如教育系统、医疗机构中的权力运作,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在福柯的理论面前,显得不再那么牢不可破。这种思维的转变,正是阅读这样一本好书所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这本《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后半叶》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我对“自由”与“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对“自由”这个概念感到模糊,总觉得它是一种抽象的、遥不可及的状态。然而,萨特以其独特的哲学语言,将自由锚定在人的行动和选择之中。“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我们不是被预设好的,而是通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塑造了自己。这种对个体内在能动性的强调,无疑是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迷茫和焦虑的一种回应。书中对萨特“为自己选择”的论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不仅仅是那些重大的转折,哪怕是微小的日常选择,都构成了“我”的本质。同时,我被他关于“他人即地狱”的说法所吸引,这并非是对人际关系的否定,而是对我们在他人目光下自我意识的深刻描绘。我们常常陷入对他人的评价的焦虑,试图去符合某种期待,从而迷失了自我。这种坦率而略带残酷的洞察,反而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被他人的目光所束缚,同时又不至于走向绝对的孤立。
评分读到关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我感到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后半叶》中的这一部分,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越具体文化表象的普遍性。列维-斯特劳斯并没有停留于对某个民族的习俗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试图揭示隐藏在不同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比如神话、婚姻制度、烹饪方式等等。他关于“二项对立”的思想,比如生食与熟食、自然与文化、原始与文明,仿佛是解析一切人类思维模式的密码。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看似纷繁复杂的文化差异,其实可能源自于一些基本而普遍的认知框架。例如,书中对神话结构的研究,让我看到不同文化的神话故事虽然内容迥异,但其叙事模式和主题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我对人类心灵的普遍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甚至开始尝试用结构主义的眼光去观察我周围的事物,比如电影的叙事结构、音乐的编排方式,甚至服装的搭配,都能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对应和模式。这种“解构”式的分析,不仅让我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及其内在的统一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