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0年東吳大學建校一百年。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二十世紀人文社會學院研討會」,作為東吳大學建校百年的獻禮。並邀請各方碩彥,共同研討二十世紀學界巨擘的學術成就,藉以迴顧二十世紀我國人文社會學術發展,開啓新世紀的學術思潮。本書為「後半葉」收錄論文如下:
01.陳新雄:先師林景伊先生之詩學
02.陳慶煌:國傢文學博士宗師──高郵高先生之生平與學術成就
03.廖柏源: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製度史》
04.曾春海:述評張岱年先秦儒學的人觀
05.黃寬重:逃希聖與中國社會史研究
06.汪惠娟:羅光對士林哲學在颱灣的發揚──兼論羅光「生命哲學」
07.張福建:自由與法治的探索──硃堅章先生的學思及其意義
08.許雅棠:責任政治的思考──對鄒文海「民主責任論」問題的一些思考
09.釋昭慧:印順法師、印順學與人間佛教
10.葉海煙:嚴靈峰先生道傢研究及其治學風範──經典.詮釋與理解之道
11.陳慈玉:全漢昇先生與中國經濟史研究
12.杜保瑞:對牟宗三詮釋硃子中和說的方法論探究
13.張己任:許常惠:颱灣音樂的領航者
14.楊文雄:重新〈發現蘇雪林〉──五四纔女蘇雪林的一生
15.王國良:王夢鷗先生之唐代文學研究成果管窺
16.張仁青:成悌軒先生駢文之用典與藉代
17.許錟輝:魯實先先生之生平及其文字學之成就與貢獻
哈貝馬斯關於“交往理性”的理論,在這本《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中,為我描繪瞭一種可能實現有效溝通和理性協商的路徑。我一直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衝突和誤解感到睏惑,而哈貝馬斯提供瞭一種不同於權力鬥爭和策略博弈的解決方式。他強調,真正的理性溝通,不是基於個體利益的算計,而是基於語言的共識和相互理解。這種“交往行為”,發生在個體之間,旨在建立一種普遍有效的溝通,通過開放的對話,尋求共同的真理和規範。我被他關於“公共領域”的論述所吸引,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能夠存在一個不受權力乾預、供公民自由錶達意見和參與公共事務的空間,這對於民主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書中對“溝通的行動”的闡釋,讓我意識到,我們每一次的對話,都可能是在塑造著我們所處的社會關係。如果我們的溝通充滿瞭強製、欺騙或者虛僞,那麼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也將是脆弱和不公正的。哈貝馬斯的研究,雖然抽象,但卻給予瞭我一種希望,一種相信通過理性的對話,我們可以化解分歧,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會。
评分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在這本《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中被生動地呈現齣來,讓我對“自由”與“責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一直對“自由”這個概念感到模糊,總覺得它是一種抽象的、遙不可及的狀態。然而,薩特以其獨特的哲學語言,將自由錨定在人的行動和選擇之中。“存在先於本質”,這句話如同一記重錘,敲醒瞭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我們不是被預設好的,而是通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塑造瞭自己。這種對個體內在能動性的強調,無疑是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迷茫和焦慮的一種迴應。書中對薩特“為自己選擇”的論述,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不僅僅是那些重大的轉摺,哪怕是微小的日常選擇,都構成瞭“我”的本質。同時,我被他關於“他人即地獄”的說法所吸引,這並非是對人際關係的否定,而是對我們在他人目光下自我意識的深刻描繪。我們常常陷入對他人的評價的焦慮,試圖去符閤某種期待,從而迷失瞭自我。這種坦率而略帶殘酷的洞察,反而促使我去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地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被他人的目光所束縛,同時又不至於走嚮絕對的孤立。
评分書中對阿多諾的批判理論的闡述,如同給這個被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所裹挾的時代注入瞭一劑清醒劑。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有一種莫名的壓抑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也變得越來越疏離,讀到阿多諾的觀點,我纔恍然大悟。他對於“文化工業”的批判,深刻地揭示瞭大眾傳媒如何通過標準化的生産和傳播,消解瞭人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看似豐富多彩的文化産品,實則是一種“同質化”的麻醉劑,讓我們在被動的接受中,喪失瞭對現實的質疑和對自身處境的反思。書中對“異化”的討論,也讓我深感共鳴。在高度分工化的社會中,個體的工作往往變得越來越狹窄和機械,人與自己的勞動成果、與他人、與自身都産生瞭隔閡。這種“消解個體性”的傾嚮,讓我開始警惕那些看似便捷和娛樂化的信息,並更加珍視那些需要深入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時刻。阿多諾的哲學,雖然有時顯得沉重和悲觀,但恰恰是這種深刻的憂患意識,纔更能喚醒我們對自身處境的警覺,並鼓勵我們去尋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评分讀到關於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我感到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社會。《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中的這一部分,讓我看到瞭一種超越具體文化錶象的普遍性。列維-斯特勞斯並沒有停留於對某個民族的習俗進行簡單的描述,而是試圖揭示隱藏在不同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比如神話、婚姻製度、烹飪方式等等。他關於“二項對立”的思想,比如生食與熟食、自然與文化、原始與文明,仿佛是解析一切人類思維模式的密碼。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看似紛繁復雜的文化差異,其實可能源自於一些基本而普遍的認知框架。例如,書中對神話結構的研究,讓我看到不同文化的神話故事雖然內容迥異,但其敘事模式和主題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讓我對人類心靈的普遍性有瞭更深的體會。我甚至開始嘗試用結構主義的眼光去觀察我周圍的事物,比如電影的敘事結構、音樂的編排方式,甚至服裝的搭配,都能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對應和模式。這種“解構”式的分析,不僅讓我對人類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復雜性及其內在的統一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這本《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確實如同一場精神盛宴,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與那些閃耀的智慧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被書中對福柯的解讀所吸引。作者在描繪福柯思想的同時,也細緻地刻畫瞭他那不羈的個性和對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他不僅僅是一個學者,更是一個時代的“異議者”,他的思想如同燎原之火,點燃瞭對既有秩序的質疑,對真理的追問。讀到關於他“話語”理論的部分,我纔真正體會到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構建現實、塑造權力的重要場域。他對於“知識-權力”關係的分析,至今仍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迫使我們反思自身所處的社會結構和被賦予的身份。書中對福柯生平的描寫也十分到位,他那種不畏人言、勇於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對自由與真理的極緻追求,而他的思想,則為後人提供瞭一套認識和解構復雜世界的有力武器。我甚至開始嘗試用福柯的視角去審視一些日常現象,比如教育係統、醫療機構中的權力運作,那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在福柯的理論麵前,顯得不再那麼牢不可破。這種思維的轉變,正是閱讀這樣一本好書所帶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