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霍费尔这位被柏林的文化界尊称为「柏林之子」的神学家,是一位「与上帝密谋」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者(此行动称为「第七号行动」),他成了那个年代最具见证力的基督徒。正当欧洲基督教深陷于最为黯淡的时刻,朋霍费尔是一道「巨光」,向那个时代以及未来的世纪阐明了「赴死的学问」,见证「作为基督徒」最终必须付出的代价。
今年是这位殉道牧师诞辰一百周年,感念那曾经被他感动过的日子,也见证这份弥足珍贵的信仰遗产。在此,汉语学界中一群热爱朋霍费尔的朋友,向这位「与上帝密谋」进行刺杀行动,最终被处以极刑的殉道士志哀。
本论文集向汉语学界展示:朋霍费尔的思想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是意义重大的。不管西方人或东方人、基督徒或其他宗教徒,这位「基督之子」留给我们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他留给我们勇气、责任、善良、力量、盼望、坚定、爱、行动……
作者简介
曾庆豹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际期刊Sino-Christian Studies主编。着有「上帝、关系与言说」「信仰的不可能性」等,编有「莫尔特曼与汉语神学」等。
这本书的光辉,仿佛能穿透历史的尘埃,照亮了那些关于信仰与时代的深邃思考。我一直对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旧坚守信仰,并付诸实践的思想家们充满敬意,而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的名字,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他身处纳粹的恐怖阴影之下,却从未放弃对上帝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勇气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这本书的标题,将他与“汉语神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汉语神学,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挑战性又充满意义的领域。它意味着将西方基督教的精髓,用中国式的语言、中国式的文化语境去理解、去表达、去发展。这绝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学识,更需要超越性的智慧。我猜想,作者一定在书中细致地探讨了朋霍费尔的生平、他的神学思想,以及他如何能为汉语神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也许,朋霍费尔那种在罪恶时代中的“在世”的信仰,那种对“非宗教化”时代的关切,对于当下中国的基督徒,在经历快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时,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汉语神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一位伟大的信仰者,以及他如何能激发一种全新的神学探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仿佛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迪特里希·朋霍费尔,这位敢于在希特勒的铁蹄下说“不”的牧师,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重量。他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理论家,而是将神学实践于最严峻的考验之中,那种“为基督受苦”的生命姿态,至今仍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这本书将他与“汉语神学”的脉络相连,这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剖析了朋霍费尔关于“在世基督徒”的教导,那种如何在世俗世界中活出基督徒生命的张力,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保持信仰的纯粹。这对于正在摸索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建立本土化神学的学者们,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也许,朋霍费尔那种对“代价的代价”的强调,对“软弱中的力量”的洞察,能为汉语神学提供一种深刻的伦理维度和存在论的支撑。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两位看似遥远却又精神契合的思想传统,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神学发展方向的有力探索,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在我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所蕴含的深刻意涵深深吸引。迪特里希·朋霍费尔,这位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着人性和信仰光辉的殉道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真理的坚守。而“汉语神学”,这个充满东方智慧和文化底蕴的词汇,与朋霍费尔的形象结合,勾勒出了一幅引人遐想的画面。我推测,本书作者一定深入研究了朋霍费尔关于“青年与宗教”的论述,以及他对于“成熟的世界”的洞察,并试图将其思想转化为能够被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或许,朋霍费尔那种在沉默中反抗的勇气,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智慧,能够为当下中国的教会和信徒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支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的神学家的致敬,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它试图在普世的信仰价值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汉语神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这是一场关于信仰、文化与时代深刻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如同阵阵海浪,不断拍打着我关于信仰和文化的认知边界。朋霍费尔,这个名字在二十世纪的教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以生命践行信仰,他的殉道更是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象征。而“汉语神学”,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东方特有的温润与深邃。将这两者并置,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朋霍费尔思想中与汉语文化相契合的精髓的?他是否从朋霍费尔关于“成熟的世界”的神学,关于“对世界负责”的伦理,关于“邻舍之爱”的实践中,发掘出了能够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生根发芽的种子?或许,朋霍费尔那种在艰难抉择中对良知的坚守,那种在压迫中依然寻求理解和对话的姿态,能为中国基督徒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提供一条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前行之路。这本书不只是学术的探讨,更像是对一种生命实践的召唤,它挑战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浇灌出同样鲜活的信仰之花。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独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迷宫,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迪特里希·朋霍费尔,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的神学思想,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的反思,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汉语神学”,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概念,它承载着一种将普世信仰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梦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他是否在朋霍费尔关于“廉价的恩典”与“代价的恩典”的区分中,找到了能与中国文化中“功不唐捐”或“必有回报”的观念进行对话的契合点?他是否从朋霍费尔对“代祷”的深刻理解中,看到了与中国传统中“祈福”或“念叨”等习俗的潜在联系?这本书,不只是对朋霍费尔思想的梳理,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去探索如何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上,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