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杀手-揭开新兴传染病威胁的真相

微型杀手-揭开新兴传染病威胁的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deline Drexl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时报书评》《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科学杂志》等媒体好评
  ◎美国中情局前局长James Woolsey、美国疾病管制局之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James M. Hughes及前主任Frederick A. Murphy热诚推荐

  大自然是最具创意的生化恐怖份子,
  其手下的病菌杀手就在我们四周悄悄繁殖,
  等待适当的时机一举出击。

  自古至今,人与病菌就进行着永恆的对抗。人类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加上病菌持续的演化汰择,造成新式疾病的层出不穷。本书揭露了当今初现端倪的新兴传染病,说明这些疾病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时代,以及它们何以永远不会消失。

  资深科学记者麦德琳.德斯勒融合了最新的研究与耐人寻味的史实,引领读者深入传染病的最前线,从最新的食物感染病原体、经由动物和昆虫传播的疾病、造成药物失效的抗药性问题、致命流感的威胁、出人意料的慢性病传染性病原,以及生化恐怖攻击,看科学家如何与这些速度和狡诈都更胜人类一筹的病菌作战。

  传染病无国界,也因此无远弗届,就像外星人入侵,需要全世界合力因应。作者认为推动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将是我们最重要的防御。

  了解这些肉眼看不见却又迫切威胁健康的微型杀手,让我们能提升正确的防疫观念,减少疫病发生时的无谓恐慌。

  藏在食物里的大肠桿菌、神祕难测的西尼罗病毒、无可避免的全球大流感、横扫全球的爱滋病毒,以及令人忧心的炭疽菌恐怖攻击……病原体可以随时跨越国界,在短短48小时内前往世界各地。

  德斯勒为读者讲述了公共卫生调查背后的真实故事——包括倨傲不驯的人物、团队合作的龃龉,以及丑陋的地盘之争。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揭祕之作。
  ——曼菲(Frederick A. Murphy)博士,兽医师,伊波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美国疾病管制局国家传染病中心前主任

  一部切合当前需求的着作,为读者带来丰富的资讯。
  ——休斯(James M. Hughes),医学博士,美国疾病管制局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

  《微型杀手》巧妙捕捉了人类与变化多端的致命微生物缠斗交战的前线经验,是一本令人难以释手的好书。
  ——欧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博士,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暨政策中心主任,《危机四伏》作者之一

  《微型杀手》就像波许(Hieronymus Bosch)的画作,内容充满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在当今这个焦虑弥漫的时代,这是一部深具权威性的着作。
  ——派翠西亚.汤玛斯(Patricia Thomas),《爱滋疫苗面面观》作者

  在这部精采绝伦又令人心惊的着作中,德斯勒恰如其分地给予读者一记当头棒喝。
  ——吴尔奚(James Woolsey),中情局前局长,现为律师

  一部极度扣人心弦的作品。
  ——殷格斯比(Thomas Inglesby),医学博士,约翰霍普金斯民间生化防护策略中心副主任

作者简介

麦德琳.德斯勒 Madeline Drexler

  波士顿的科学及医学记者,曾任《波士顿环球杂志》医学专栏作家,并于1996 ~ 1997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奈特科学新闻研究员,曾获颁通用汽车癌症研究基金会1992年国际生物医学科学新闻奖。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美国了望》(The American Prospect)、《自我》(Self)、《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等美国全国性刊物。

审订者简介

周碧瑟教授

  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博士,现任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教授,兼任国立阳明大学社区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及财团法人人权教育基金会执行长。1984年获
第10届十大杰出女青年奖,1993年获防癌特殊贡献奖。

作者简介

陈信宏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获全国大专翻译比赛文史组首奖、梁实秋文学奖及文建会文学翻译奖等翻译奖项,目前为专职译者。译有《我爱身分地位》(先觉出版)、《品牌思考很简单》《100个创造历史的故事》《不可不知的100位思想家》《101个两难的哲学问题》《西元3000年影响世界的100人》《非暴力抗争》(究竟出版)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各界推荐
推荐序 人与病菌的战争与和平 周碧瑟
第一章 潜伏的疾病
第二章 乘翼而来
第三章 食物惊魂
第四章 超级细菌
第五章 全球大流感
第六章 慢性病的传染性病原
第七章 生化恐怖主义
第八章 立足地方,放眼世界

图书序言

1.
健康食品暗藏危机(摘自本书第三章:食物惊魂)
且看苜蓿芽这种植物:原本是一片潮湿的卷须,然后伸展出淡绿色的茎,上头顶着两片深绿色的叶子。苜蓿芽农夫总是把自己的作物傲然称为「活的食物」。相对之下,美国人惯常食用的肉类则是牲畜的死尸,而且其中充满病菌。苜蓿芽农夫声称一盎司苜蓿芽所含有的蛋白质比一磅牛排还多,而且还有丰富的维他命C。库克船长(James Cook)似乎早就预见了这种另类文化,而在船上种植扁豆芽以预防坏血病。后来出于殖民地经济的考量,远洋航行较喜欢用柠檬类的芸香科树之果实。

食物微生物学家对于这种六○年代遗留下来的观念,则没有那么浪漫的想像。乔治亚大学食品安全与品质强化中心主任多伊尔(Mike Doyle)指出:「芽类植物是非常危险的食品。不但有水,有适当的温度,而且还有养分,这正是培养有害微生物的三项条件。」从公共卫生的观点来看,芽类植物恰好是个典型的例子,显示「活的食物」一旦遭到细菌污染,又大量繁殖而进入食物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每当有新的食品科技出现,我们一定要澈底考量食物感染病原体所可能受到的影响。

一九七○至一九九九年间,芽类植物产业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成长。这个产业的许多企业家都是澈底茹素的人士以及有机种植者,他们对于杀虫剂、荷尔蒙和消毒剂等化学添加物都避之唯恐不及。截至二十世纪末,美国的商店里已有十五种芽类植物,从一般的红三叶草豆芽与苜蓿芽,乃至向日葵芽、麦苗和茴香苗这类较具异国风味的植物。不过,这些高度独立的小型商家却忽略了一点,沙门氏菌和其他病原体经常从一开始就附着在芽类植物种子的裂缝中。

佛克斯把沙门氏菌称为「微生物界的蟑螂」,这种细菌非常耐命,适应力强,无所不在,而且几乎无法澈底消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超过两千四百种,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存活,不论是鱼饲料还是现榨柳橙汁、母鸡的卵巢还是乌龟的脚趾。导致伤寒的伤寒桿菌会经由饮水与食物传染。其他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则是以其孤立存在的地点加以命名,就像全球地图上的一根根小旗子,标示着不洁食物的所在地:诸如新港沙门氏菌、慕尼黑沙门氏菌和海德堡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无所不在,因此出现在芽类植物种子上也并不令人意外。这类种子在田野里有可能受到邻近农场排出来的脏水所污染;而从栽种、仓储到运送等各个阶段,也都可能接触到禽鸟或囓齿类动物的粪便。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