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善攻,一生不断在风险中扩大规模,认定资本总是自己的好,所以垄断是他不变的兴趣。诸葛亮善守,被视为「兴周旺汉」的大才,向来擅长在绝望处看出希望,是务实的多头,并有过人的口才,可拉拢立场摇摆的对手增资买进,以迎战主要敌人。
因果的锁链往往从小处系上。正如曹操罢三公,启用司马仲达为文学掾,怎么知道这就是自掘坟墓的第一步?或如刘备跃马过檀溪,早已命悬一线,又怎知会遇上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指点,还能三顾茅庐,敦请卧龙先生主持大政?这或许只是小说家穿凿附会,但回想「千金难买早知道」的感慨,读者似乎也不能不参详这些虚构中的理路。
诸葛亮正是刘备最不可多得的操盘手,而「隆中对」精湛的架构,更预告往后的布局如何可能。换言之,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详细检查因果环节,层层扣合,这个战略就能爆发惊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战,小说中二十八岁的诸葛亮向五十四岁的曹操斗智,似乎也代表一场世代交替。曹操固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但后生可畏,相对年轻的刘集团与更年轻的孙集团携手合作,终于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
浙江慈溪人,中国着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
1924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1937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47年任辽北省教育厅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1949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并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等。
林汉达从19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着作丰富,涉及面广泛,极具影响。教育方面的着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学研究着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的故事.王者风格》、《汉朝的故事.盛世经营》、《三国的故事.英雄崛起》等,共达六十余种。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读者的欢迎。
曹家天下最后落入司马家手上,远从刘备称王、关羽遇害时,司马懿在曹操面前卖弄计策时就埋下伏笔;而云长昔日于下邳降曹,往后就变成华容道纵放曹军的远因。关、曹两人终究没有为对方痛下杀手,这绝非司马氏的风格。只是曹操杀华佗后,随后命赴黄泉。江山难得易失,历历分明。
就境界论,曹操拾得,孔明舍得。就计谋论,孟德善抢,诸葛善借。前者欲罢不能,所好者志在必得;后者借力使力,到手者物尽其用。用现代的话说,曹操善攻,一生不断在风险中扩大规模,认定资本总是自己的好,所以垄断是他不变的兴趣,「吾为汉相,汉即吾也」,颇有「朕即国家」的气象。诸葛亮善守,被视为「兴周旺汉」的大才,向来擅长在绝望处看出希望,是务实的多头,并有过人的口才,可拉拢立场摇摆的对手增资买进,以迎战主要敌人。正因为资本大多是别人给的,他也无意窃据,所以孔明运筹帷幄时特别洒脱,代理操作的绩效让人刮目相看。反之,曹操为了替后代留资产,南征北讨无不用上全力,尽管本人有不凡的思想高度,却只能在自己亲手建立的霸业牢笼中度过一生。
「我该有什么?」回答是,因果的锁链往往从小处系上;自认「我该有的」往往伴随「我一点也不想要有的」事物,反之亦然。正如曹孟德罢三公,启用司马仲达为文学掾,怎么知道这就是自掘坟墓的第一步?或如刘玄德跃马过檀溪,早已命悬一线,又怎知会遇上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指点,还能三顾茅庐,敦请卧龙先生主持大政?这或许只是小说家穿凿附会,但回想「千金难买早知道」的感慨,读者似乎也不能不参详这些虚构中的理路。
孔明正是刘备最不可多得的操盘手,而「隆中对」精湛的架构,更预告往后的布局如何可能。换言之,为了三分天下,有心人若能详细检查因果环节,层层扣合,这个战略就能爆发惊人的威力。
西元二○八年赤壁之战,小说中二十八岁的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向五十四岁的曹操(一五五─二二○)斗智,似乎也代表一场世代交替。尽管研究者指出「史书上亦无孔明参加赤壁之战的记载」(余明侠《诸葛亮评传》),或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大多时候只能冷眼旁观而已」(陈文德《诸葛亮大传》);但据陈舜臣所言,当时刘备四十八岁、关羽四十七岁、张飞四十一岁、鲁肃三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孙权二十七岁、曹丕二十二岁,东吴主帅孙权的年龄只有曹操之半,帅哥周瑜也和曹操差了二十岁,这些人可都是当时的青年才俊。曹孟德固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但后生可畏,相对年轻的刘集团与更年轻的孙集团携手合作,终于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十二年后,曹丕于三十四岁登基,恰好也是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年纪。
天下大乱,就是年轻人出头的机会。想出面稳定社会秩序,武力、脑力与幸运缺一不可。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阵营实际动员二十余万人(张作耀《曹操评传》),却敌不过孙、刘共五万人联军作战,此中学问甚多,亦可为倚老卖老者戒。正如刘备可以依赖小他二十岁的诸葛亮,如何发掘并重用德智兼备的年轻人,也还是当代不能逃避的课题。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三国灵魂的书,而《三国的故事02:英雄崛起之火烧赤壁》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从它的标题来看,它不仅仅是对三国历史的简单复述,更深入地挖掘了“英雄崛起”的内在逻辑,并将视角聚焦在“火烧赤壁”这一标志性事件上。这让我对作者的叙事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设想,作者一定能够将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却功不可没的将士们,赋予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或许,我们将看到他们在战前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以及在战火纷飞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波涛汹涌。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火烧赤壁”这场战役背后的战略智慧和战术谋划,不仅仅是简述事件,而是展现出那种高瞻远瞩的军事眼光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智慧、勇气和命运的深刻解读,是对那个英雄辈出时代的致敬。
评分这本《三国的故事02:英雄崛起之火烧赤壁》真是让我看得热血沸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上那股磅礴大气的感觉,我就能预感到这次的阅读体验绝对不一般。我一直对三国时期那种群雄逐鹿、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火烧赤壁”这个概念,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仿佛能闻到硝烟弥漫,听到金戈铁马的嘶吼。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我想象着,翻开书页,我就会被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见证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的成长与蜕变。特别是“英雄崛起”这个副标题,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一曲关于个人奋斗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壮丽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赤壁之战之前,那些未来的英雄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舞台中央。这本书,无疑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我坚信它会给我带来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本《三国的故事02:英雄崛起之火烧赤壁》,光是看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仿佛一股洪荒之力即将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三国不仅仅是兵戈交错的战场,更是人性最复杂、最深刻的展现。而“英雄崛起”,这个词汇,更是点燃了我对书中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无限遐想。我想象着,在故事中,那些日后名垂千古的英雄,他们是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到聚光灯下,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持,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而“火烧赤壁”,这个三国时期最为辉煌也最为惨烈的战役,无疑是展现这些英雄崛起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着,在书中,我能够看到这场战役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那种惊心动魄的氛围,以及在那一刻,英雄们是如何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扭转乾坤,书写传奇。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门内是那些永恒不朽的英雄故事。
评分我一直对《三国演义》这个故事背景有着莫名的情结,而《三国的故事02:英雄崛起之火烧赤壁》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三国的故事,它更侧重于“英雄的崛起”这个过程,这让我非常感兴趣。英雄的崛起,意味着不仅仅是力量的强大,更是智慧、胆识、以及不屈精神的磨砺。特别是“火烧赤壁”这个历史事件,一直是我心目中三国时期最具标志性的时刻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一场策略与胆识的巅峰对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英雄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如何在重重困难和险境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在那决定性的战役中,用智慧和勇气点燃烈火,改变历史的进程。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命运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那些英雄们不朽的传奇。
评分《三国的故事02:英雄崛起之火烧赤壁》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向往。我一直觉得,三国时期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群鲜活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而“英雄崛起”这个词,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它意味着不仅仅是战场的厮杀,更是人物内心的成长和蜕变。我想象着,在书中,我将看到那些未来的英雄们,是如何在乱世中摸索前行,如何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走向历史的舞台中央。“火烧赤壁”作为三国时期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飙升。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每一个细节,看到英雄们是如何凭借着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勇气,扭转乾坤,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和命运交织的壮丽赞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