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经历曹操、曹丕两代而不坠,并夺取曹魏的实权,其子司马昭重施故技,榨干曹家,以煽情的言辞收买天下人心。
诸葛亮写下流传千古、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后,病逝于北伐途中,后主刘禅,只顾享乐,无打天下的雄才伟略,诸葛亮逝后,蜀汉痛失大将,朝内大臣夺权斗争,在此时节姜维仍力主北伐,耗损国力,对内又与宦官黄皓内斗。
东吴则在孙权死后,陷入末代皇帝孙皓暴虐无道的恐怖统治。司马氏篡夺曹魏王朝,灭蜀汉、平孙吴,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当了八年的安乐公。司马氏三分一统,创立晋朝,天下大势,又展开新的局面。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
浙江慈溪人,中国着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
1924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1937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47年任辽北省教育厅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1949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并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等。
林汉达从19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着作丰富,涉及面广泛,极具影响。教育方面的着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学研究着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的故事.王者风格》、《汉朝的故事.盛世经营》、《三国的故事.英雄崛起》等,共达六十余种。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读者的欢迎。
曹魏、刘汉、孙吴于前后六十年间,纷纷过了称帝的瘾;但在培养人才接班上,三个政权都不及格。
先不说曹家养虎贻患。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二三四),以姜维为主的北伐(二五三─二六三)路线不但耗损国力,而姜维又与宦官黄皓内斗。东吴则在孙权死后(二五二)陷入恐怖统治,自顾不暇,遑论其他。
当深具魅力的领导在世时,往往忽略继承问题的重要性,常常狼犬不分、引狼入室,要不就庸人出头、自乱阵脚。例如长寿的司马懿(一七九─二五一)能经历曹操、曹丕两代而不坠,并夺取曹集团的实权,其子司马昭(二一一─二六五)师其故智,把寄主吸光,只留下薄薄的外壳。以曹操的风格榨干曹家,再换壳上市,这是司马氏的深谋远虑。创办人孟德先生若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说天道好还。
刘禅(二○七─二七一)可能不像传说中那般无能,毕竟他在位四十年,主政期间并未滥杀无辜,在亡国后还继续当了八年的安乐公,对这种「大混小混,一帆风顺」的人,若只以「扶不起的阿斗」讥讽,恐怕是过了头。只论刘禅在位四十年而不被推翻,就表示他有些手腕。若说比起他的亲生老爸来,不是打天下的料;比起他的政治干爹来,根本没有文才武略;或比起当年亲手救他的勐将来,只是个「乐不思蜀」的弱者──只能说,阿斗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小人物。
孙权之后,东吴便无可观。活在得过且过的时代,自然无法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庸人当道的好处是可以随波逐流。恶霸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暂时过去了,普通人只想求个安生日子,怎样也长不出「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的气魄。谁想一统天下,就让他去罢!
放眼东汉至三国的趋势,一般的看法是:东汉虽有十二帝,但章帝刘炟、和帝刘肇以下,政教渐衰;殇帝刘隆、安帝刘祜以下,寿年不永。而灵帝刘宏与献帝刘协,无非茍延残喘。就在这两位末代皇帝前后在位五十多年间,各路人马纷纷崛起,汉室早已名存实亡。曹丕代汉,只不过宣告这早该结束的假戏就演到此为止。
奉正朔,行朝仪,「不敢为天下先」,「三辞其请,但为苍生,勉就大位」,是中国政治斗争的入门演技。反正对着自己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傀儡行礼,还能勉强别人不得不从,这种「本来无一物」、「祭之如神在」的象征互动本小利多,所以玩家都深谙其妙,不到决战前绝不撕破脸。
此外,《三国演义》的原作者对自己认同的阵营极尽美化,所以蜀汉在故事里几无缺点;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七星坛借东南风,更是神人般的存在。至于曹操征乌桓(乌丸),则轻轻带过。读者可再参考许盘清与周文业整理的《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当有更多体会。
为何能人异士有时也不得不效忠平庸的领导?为何虎豹豺狼有时也得伪装成草食动物?为何开口百姓、闭口人民,向来是统治者最煽情的修辞?为何狐狸总要找狮子入伙,才能管理牛羊?为何狼虎之辈竟会生出猪狗?欲知不传之密,请读三国。
老实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沉浸。作者的叙事风格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奔腾激昂,时而静谧流淌,总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绝对满足了我的期待。从黄巾之乱的星星之火,到群雄割据的战火纷飞,再到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意外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的崛起与衰落,他们的辉煌与落寞,都让我感慨万千。比如,书里对吕布这个人物的描写,既有他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有他反复无常、缺乏谋略的一面,这种复杂性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还有,作者在描述战争场景时,也做得非常出色,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那种惨烈的厮杀场面,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历史小说,它不仅还原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更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英雄主义的向往。虽然我不是一个历史迷,但三国时期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总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也深谙此道,他笔下的英雄人物,个个都充满血性与传奇。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义”的解读,无论是关羽的忠肝义胆,还是张飞的勇猛无畏,亦或是赵云的舍命相救,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光辉。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与无奈,比如刘备在颠沛流离中坚持的理想,曹操在乱世中建立秩序的野心,以及孙权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这些都展现了英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时刻的刻画,那些决定天下走向的关键一战,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策略对决,都写得气势磅礴,扣人心弦。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那些人物的命运纠葛,他们的荣辱兴衰,都让我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对人性、对理想、对命运的深刻探讨。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一段时间,总算熬到快看完了。虽然我承认我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只能算是皮毛,但读这本书的过程却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叙事方式很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事件,更是把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他对曹操的描写,那种雄才大略、权谋机变,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孤傲与霸气,都让我印象深刻。还有诸葛亮,他的智慧彷佛真的能穿越千年,每一次运筹帷幄都让我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他们的忠诚与背叛,他们的野心与无奈,他们的荣耀与挣扎,这些都让故事更加真实和动人。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看一个故事,而是在感受一段历史,一群人的命运,以及那个时代独有的魅力。有时候,读到那些壮怀激烈的场景,我甚至会感觉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更立体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权谋教科书。作者在对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描写上,简直是炉火纯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计谋的拆解和分析,那些环环相扣的阴谋阳谋,那些步步为营的策略布局,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我甚至会反复去品味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去琢磨人物当时的心思和考量。比如,书中对董卓之乱后的群雄逐鹿,对曹操如何一步步壮大,以及后来各方势力之间的合纵连横,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而且,作者并没有把重点仅仅放在宏大的政治舞台上,他对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以及在权谋斗争中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转变,也有着深刻的洞察。我特别欣赏他对曹操和刘备的对比描写,一个枭雄,一个仁君,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及在乱世中各自的生存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三国历史,更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和权谋的深刻道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不错。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功力很深厚,叙事流畅且富有张力,让人很容易就沉浸进去。我最看重的是历史类书籍的细节还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计谋的精巧设计,到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文臣武将的言谈举止,都仿佛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揣摩。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一些重大战役的描写,比如官渡之战,作者将双方兵力、地形、天气,甚至将领的心态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和战略的智慧。再比如赤壁之战,火攻的细节,周瑜和诸葛亮的配合,都写得惊心动魄。而且,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也独具匠心,他没有简单地堆砌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决策动机。我尤其喜欢他对刘备这个角色的解读,他身上那种仁德与坚韧并存的特质,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