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里,张洁写下她的生活:她的日常所见和旅行所得,她对不同历史、地理所培养出的不同风土民情的观察、她与阿瑟.米勒、索尔兹伯里、冰心、汪曾祺等艺文名人的交往。张洁以细腻的文字、独到的判断力、真挚的情感和高卓的品味,铺成出张洁式生活和张洁式价值观的密网,把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揭露而出。
作者简介
张洁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目前中国唯一得过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沈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张洁除了在中国的文坛享有盛名,更在海外获得重视,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义大利等十余种语言出版,除了获选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也曾获得亿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
我最喜欢的是这张餐桌
在威斯林大学任教期间,经常接到英格的电话,约我们到他们那里去度週末。从威斯林大学到阿瑟.米勒的庄园,开车不到一个小时,算是很近的了。
而在我们相识的初期,来往并不密切,一九八四年九月号香港The Asiaweek Literary Review杂志,曾发表过一段阿瑟关于我的谈话:「张洁的书如同其人,正直不阿。她的目光始终在洞察阴暗的角落。我很喜欢她,但是很难和她接近。」
这样的评语,随着我们的日渐熟悉,更新了很多。而后来的我,对洞察阴暗的角落越来越没有兴趣,没有改变的,依然是「很难接近」——对许多人来说。而且愈演愈烈,几乎到了「不接近」的地步。
阿瑟的庄园没有围栏,四通八达,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可自由出入。问题是一旦进入这个「领地」,主人立刻就会知道。不论阿瑟是在山坡上的小屋里写作,还是在木工房里干木工活;或英格在她那尊炮楼样的房子里,洗印她的作品,原来各处都设有监听装置。
英格是摄影艺术家,颇具语言天才,能操多种语言,除母语之外(英格是奥地利人),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等全都在行,竟然还会说些汉语。阿瑟瞪着两只眼睛,迷迷瞪瞪地说:「和她到各个国家旅行,不论什么语言她都能说,简直像变魔术。」
自二○○二年英格去世后,我不再拜访。不论多么小心,都会是伤心之旅。从来不觉空旷的那处庄园,树林之外,平添了一个无边无际、顶天立地到无法弥补的空洞。而我们也越来越老,这样一个空洞对老去的人来说,是相当恐怖的。
我们径自走进客厅。
首先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感情过剩的劳拉。把牠的两只前爪,搭在我们肩上,一面激动地喘息,一面?上牠的腥嘴,用满是吐液的舌头,在我们脸上一通勐舔。我老担心牠会不会兴奋过头,不由自主地在我们脸上咬一口。最后终于明白我们造访的不是牠,之后便会躺在我们的身边,发出呜呜地埋怨。
不过牠的失落并不长久。劳拉是个没心没肺的姑娘,很快就会忘掉我们的冷落,被屋外的一只鸟、或一支蝴蝶吸引,而且镇子里那只爱串门的狗,一会儿就会准时来到。
劳拉对牠的欢迎,自然要比对我们的欢迎更加疯狂。对劳拉来说,牠虽然老了一点,但牠毕竟是异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能是多数理论家的追求,可惜能达标的不多,弗洛依德却是无心栽柳、柳成荫。
牠和劳拉面对面地蹲着,就跟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一样。不过劳拉对聊天的兴趣不大,一会儿就会跳起来,撩逗对方跟牠到林子里去疯跑。人家毕竟是位绅士,头脑非常冷静,也许会和劳拉到树林子里跑上一会儿,但不多留,呆够半个小时一定告辞。阿瑟认为牠有一种非常自觉的责任感,每天一定要把镇上发生的事传达落实到每一只狗头。
随后才是阿瑟.米勒或英格的迎接。
一九八六年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在威斯林大学任教,还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再见。
当阿瑟从他山坡那栋写作小屋走下来的时候,我看见他的腿脚更不好使了,这并不使我感到意外,早知道他的腿有毛病。可当他先拍拍唐棣的头顶,又转过来拍拍我的头顶时,心上就像掠过一片云似地一暗。
在週末,阿瑟.米勒什么也不写,只是「侃」。他不像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一坐下来就谈国际形势,老在为人类的前途担忧。而是漫无目地瞎聊,心理咨询、驯马、绘画、哲学、天人感应、天南地北、趣闻怪谈……偶而才会谈及政治以及某位作家和她(他)的作品,包括对几位中国作家的印象。
也许他对人类前途的忧虑以及有关文学的思考,暂时放在山坡上的小屋里了。
庄园里有很多树,其中有个苹果树桩子,在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中显得十分神秘。
因为他喜欢调侃,所以我习惯性地问道:「是真的吗?」
「真的,这是真的。」
「你写不写这个苹果树桩子?你要是不写,我可就要写了。」
他说:「好吧,我把这个题材让给你了。」
可我又想,何不让那树桩子继续神秘下去?那样,凡是来这里做客的人,都有机会到那树桩子上亲身感受一番,苹果树桩就会继续它的创作,用它千奇百怪的故事愉悦我们,如果我破了这个咒,苹果树桩也许就会走上才思枯竭的绝路。
否则阿瑟.米勒为什么对此只是津津乐道,而不把这个苹果树桩子,放进他的戏剧里?
最惬意的时光,是在晚餐桌上。
餐桌上蜡光摇弋,蜡烛就插在毕加索捏箍出来的烛台里。「侃」到高兴的时候,阿瑟.米勒会来段即兴表演,比如在想像的提琴上,拉出任人想像的曲子。他的头、身子和手腕,随着那些旋律,比演奏家更演奏家地抖动着、摇摆着,脸上的每一根神经让那些音符牵动得很是繁忙。那时,我就会忘记他先拍拍唐棣的头顶,又转过来拍拍我的头顶,让我心头像掠过一片云似地一暗。
记得有天晚上,从荷兰来了一个国际长途电话。开始阿瑟.米勒什么也不说,只是握着话筒一味在听,过了很久才听见他说:「那你干嘛不写个新的?」
我猜大概是个新手,希望得到阿瑟的指点。
而后阿瑟.米勒便放下话筒,拿起咖啡壶煮咖啡去了。
我们都以为电话已经结束,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
咖啡煮好之后,阿瑟.米勒给自己倒了一杯,一边慢慢地吮着,一边慢慢对我们说:「这是一位导演,正在排演《推销员之死》,打电话是为了说服我把第一场换到最后一场,把最后一场换到第一场去。」
喝完那杯咖啡,阿瑟接着去听电话,原来电话并没有结束。
他还是什么也不说,只一味地听。直听到不但那头、就连我们也都以为阿瑟.米勒接受了那位导演的意见,把第一场换到最后一场去了。这时只听阿瑟开口说道:「等我死了以后,你爱怎么着再怎么着吧。」
有时阿瑟.米勒为我们播放录像带,比如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推销员之死》,并向我们介绍达思汀.霍夫曼拍摄此片的一些情况,我坐在地毯上,一面看一面想,这位霍夫曼要是不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才叫怪。
可能世界上的顶级演员,都扮演过这个角色吧?不过比来比去,我还是最喜欢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推销员之死》,可惜那部电影没在中国放映。
一般说来,聊到十点阿瑟就会说:「好了,咖啡店关板了。」
客人们就会回到各自下榻的屋子里去。
凡事有得必有失,在餐桌上,我们不得不领教英格并不高明的厨艺。与阿瑟.米勒结婚初期,英格曾从欧洲带来一个法国厨子,可是那位厨子声称受不了美国人对美食的亵渎,把英格下岗之后便回法国去了,从此英格只好亲自下厨。
烹饪过程中,她总是不甘寂寞地从厨房里跳出来参加客厅里的谈话,常常是一只脚踩在厨房里,一只脚踩在客厅里。如果我们吃到焦煳的,或是夹生饭,也就不足为怪。我想,厨房连着客厅,对英格来说无疑是个陷阱。
难得那次为宴请我的母亲,她成功地做了一只烤鸡。
那一次英格拒绝了客厅里的诱惑,只见她不断打开烤箱,把烤盘里的汁水浇到烤鸡上去。那只鸡被烤得嫩黄流油、香脆可口,可以说是饭店级的水平,在她的厨艺中实属意外。可惜母亲那天突然头晕,不适乘车旅行,未能赴邀。不完全是为了报答英格的盛情,那天我吃了两个人以上的份量,减肥计划再次告吹。
吃甜食的时候,英格会问谁要咖啡、谁要茶,我自然要茶,咖啡只在早上饮用。「什么茶?」她问。
接着就会和我异口同声地说:「薄荷茶。」
然后跑到院子里,揪几把薄菏泡在开水里。茶水浅浅地染着薄荷的雅绿,沁着新鲜薄荷的清凉,可谓色香俱全。
有一次的饭后甜食让我妒嫉不已。那是一大盒装在松木盒子里的巧克力,每一方巧克力上,都镌刻着阿瑟.米勒一部剧着的名字。
猜一猜这礼物是谁送的?林肯艺术中心!这样的礼物,哪怕你做二十年作家协会主席或党组书记,也是无法得到的。
我小心翼翼地咬着那些巧克力,先从边缘地带咬起,然后渐渐进入纵深,最后还是把阿瑟.米勒的那些剧着吃了下去。
我对阿瑟.米勒说:「我咬一口巧克力,就像咬了一口你。」
阿瑟.米勒却抚摸着他亲手做的、足足可以坐下十二个人的餐桌说:「我最喜欢的是这张餐桌,在这张桌子上,我接待过很多喜爱朋友。」
一九九一年四月七日于北京
二○○五年我在德国Schoeppingen住了几个月,二月十日那天早上,办公室的Mr. Kock突然从电脑中调出一份资料,其中有我和阿瑟.米勒的一张合影,记得那张照片拍于一九八六年。随后Mr. Kock与我谈起阿瑟和他的创作……几个小时后,我就接到唐棣的E-mail,说阿瑟.米勒因心力衰竭去世。
很快,Mr. kock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一脸惊诧地说:这真有点儿怪,我们早上刚刚谈到他。
阿瑟.米勒,也许我不该那样问,关于那个神秘的苹果树桩子,看来果真不是你的调侃。
读到《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都是那些藏在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你知道,台湾的生活节奏不算慢,尤其在都市里,大家总是忙忙碌碌,好像每一刻都要抓住,但越是这样,越会感觉内心空虚。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哈哈大笑的书,也不是那种教你成功学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却又真实存在的伤痛。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有着非常细腻的观察,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难以言喻的情绪。比如,我们常常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家分享的“精彩生活”,但私底下呢?有多少人是在深夜里,对着屏幕哭泣,或者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肝肠寸断”,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它不是小小的委屈,而是深入骨髓的煎熬。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各种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不易,那些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压抑的真实情感。也许,它会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故事,比如职场中的不公、人际关系的疏离、或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来展现这种“肝肠寸断”的状态。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宣泄,一种理解,一种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懂得的力量。我不知道具体内容会是怎样的,但单单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痛点。
评分《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实在太有力量了。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标题,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几乎是宿命般的悲怆感。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关于“时代”和“表情”的思考。我们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现着不同的“表情”。但这些“表情”,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戴上的面具?“肝肠寸断”,这个词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灵魂上的撕裂。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比如经济的压力、家庭的责任、情感的创伤,但表面上却依然要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还要强颜欢笑。这本书名,似乎是在呼唤一种真实,一种对我们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直视。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描绘这些“肝肠寸断的表情”?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还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它会不会探讨,我们为什么会“肝肠寸断”?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导致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这种疼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自己。或许,它会让我看到,原来我感受到的那种孤独和痛苦,并不是个例,而是许多人共同的经历。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的关注,一种对个体困境的体察,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评分《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书名,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你知道吗,最近生活里总是有种莫名的失落感,好像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想要的状态,又好像身边的人都在经历着一些说不出口的痛。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一声叹息,却又带着点戏剧性的张力,让我觉得,或许,我不是一个人在感受这种“肝肠寸断”。我在想,作者到底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是那种强颜欢笑的无奈,还是压抑到极致的爆发?我特别好奇,他会怎么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藏在日常生活细节里的悲伤与挣扎。例如,可能是一个在拥挤地铁里眼神空洞的年轻人,可能是深夜加班后疲惫不堪的上班族,也可能是面对家庭琐事而渐渐失去光彩的父母。这些“表情”,是不是都像碎片一样,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作者却能将它们一一拾起,用文字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也更令人心疼的“我们”。我尤其在意的是,“肝肠寸断”这个词,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一种被深深伤害,却又不得不继续前行的状态。这让我联想到,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有多少人,表面上光鲜亮丽,内心却饱受着各种压力、失望和孤独的折磨。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文学性的张力,好像在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心灵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描绘的这些“肝肠寸断的表情”,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短篇故事的集合,还是长篇小说的叙事?它会是充满批判的,还是更加温情脉脉的?无论如何,我都准备好,去迎接那些可能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因为我知道,在某个时刻,我也曾露出过那样一个“肝肠寸断的表情”。
评分《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的思绪万千。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诊断,一种对我们这个时代症候的深刻洞察。你想啊,现在社会变化这么快,各种信息轰炸,竞争又这么激烈,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在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但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快乐的、满足的?“肝肠寸断”,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灵魂上的煎熬。而“表情”,则把这种内心的痛苦具象化,让我们看到它的样子。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肝肠寸断的表情”:可能是那个在拥挤地铁里,眼神空洞、面无表情的年轻人;可能是那个面对生活的重压,却还要强颜欢笑的父母;也可能是那个在社交媒体上,用精心包装的图片和文字,掩饰着内心孤独的人。这本书名,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深知,这些“表情”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地诉说着我们的挣扎和痛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深刻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自己。它或许会让我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被我们压抑的情感,它们的力量,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它敢于直视我们这个时代的阴影,并试图去理解和表达。
评分我第一次看到《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觉得它特别有力量,也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你懂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又这么大,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心力交瘁,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或者做什么事情都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个书名,用“肝肠寸断”这样一种非常具象、非常疼痛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我觉得非常贴切。它不是那种简单地描述悲伤,而是带有一种被撕裂、被击碎的强烈感受。我猜想,这本书里描绘的“表情”,不会是那种表面的、容易被察觉的,而更可能是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那些不易被发现的失落、疲惫、无奈和无力感。比如,一个在深夜里还在加班的年轻人,眼神里透露出的疲惫;一个在公共场合强颜欢笑,背后却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或者是一个在人潮涌动中,感到极度孤独的人。这些“表情”,虽然不常被言说,但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身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原来我所感受到的这些“肝肠寸断”,并不是我一个人在经历,而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状态。它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慰藉,让我们知道,在承受痛苦的同时,我们并不孤单,并且可以通过阅读,找到一种理解和释然。这本书名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洞察,一种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
评分《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题目,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令人心疼的分量。你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各种信息爆炸,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好像每个人都在努力奔跑,但有时候,却感觉自己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疲惫。这本书名,“肝肠寸断”,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一种深刻的、撕裂般的痛苦,而“表情”,则将这种痛苦具象化,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捕捉和描绘这些“肝肠寸断的表情”?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无奈?还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犀利剖析,揭示导致这种痛苦的根源?它会不会讲述那些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失落和孤独的人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共鸣,一种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的力量。它或许会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不愿承认,却真实存在于内心的伤痛,而这本书,正是对这些伤痛的一种温柔注视,一种无声的理解。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艺术感和哲学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个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它里面会展现出怎样令人心碎却又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评分《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真的很有冲击力。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一笑的书名,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让人心疼的感觉。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物质上越来越丰富,但精神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着向前冲,但内心的疲惫和失落感却与日俱增。“肝肠寸断”,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无法言说的痛苦,而“表情”则意味着这种痛苦以某种方式被展现出来。我非常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笔触,去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肝肠寸断的表情”?它会不会是一些关于个人奋斗的辛酸故事,关于人际关系中的疏离与冷漠,又或者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正视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掩饰或逃避。也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共鸣,一种理解,让我们知道,原来我所感受到的痛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这个时代许多人共同的经历。这本书名本身,就包含了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深刻关照,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记录,在描绘,试图让我们看到那个不那么光鲜亮丽,却更真实的我们。
评分看到《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我心头一颤。因为它太真实了,太赤裸了,仿佛一下子就戳破了我们试图维持的体面和安稳。在台湾,生活节奏不慢,压力也不小,我们习惯了用“还好”、“没关系”来回应一切,但内心深处,有多少东西是真正“还好”的呢?“肝肠寸断”,这四个字,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痛楚,一种被生活反复揉搓、撕裂的无力感。我猜想,作者笔下的“表情”,绝不是那种外露的、戏剧化的悲伤,而更可能是那些藏在眉梢眼角,一闪而过的失落,是深夜里无眠的辗转反侧,是面对现实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它可能描绘的是一个在都市丛林中迷失方向的年轻人,一个在婚姻围城里挣扎的女性,又或者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无力反抗的个体。这本书名,就像是一声来自这个时代的集体呐喊,它提醒着我们,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空间,让我们能够正视这些“肝肠寸断的表情”,而不是选择性地忽略它们。也许,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共鸣,一种慰藉,甚至是一种重新出发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我们当下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一种对个体价值的追问。
评分光是听到《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我就觉得它很有分量,也很有共鸣。现在的社会,各种信息充斥,各种压力山大,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煎熬。这个书名,把这种内心的痛苦具象化为“肝肠寸断的表情”,我觉得非常贴切。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深刻的、撕裂般的痛楚,是一种被生活反复折磨的无力感。我猜想,这本书里描绘的“表情”,可能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悲伤,而是那种藏在细微之处的,比如眼神的失焦,笑容的勉强,或者是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的孤独感。它可能是在描绘那些在大城市里努力奋斗,却依然感到迷茫的年轻人;又或者是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疲于奔命,渐渐失去自我的中年人。这本书名,就像是一个时代的面相,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和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不要让自己的“肝肠”在不知不觉中“寸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深刻的体悟,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它或许能让我意识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痛苦的“表情”,也是我生命中真实的一部分,而理解它们,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评分老实说,看到《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心悸。它太直白了,太赤裸了,仿佛一下子就戳破了我们试图维持的体面和平静。在台湾,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我们好像总是习惯了用“还好”、“没关系”来回应一切,但内心深处,有多少东西是真正“还好”的呢?“肝肠寸断”,这四个字,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痛楚,一种被生活反复揉搓、撕裂的无力感。我猜想,作者笔下的“表情”,绝不是那种外露的、戏剧化的悲伤,而更可能是那些藏在眉梢眼角,一闪而过的失落,是深夜里无眠的辗转反侧,是面对现实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它可能描绘的是一个在都市丛林中迷失方向的年轻人,一个在婚姻围城里挣扎的女性,又或者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无力反抗的个体。这本书名,就像是一声来自这个时代的集体呐喊,它提醒着我们,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空间,让我们能够正视这些“肝肠寸断的表情”,而不是选择性地忽略它们。也许,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共鸣,一种慰藉,甚至是一种重新出发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对我们当下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一种对个体价值的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