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是六十年代初崛起的一位着名女作家。在写作态度上,一向予人构思严谨、文笔讲究、言之有物、余音绕樑之深刻印象。她的小说对话生动俏皮……
智慧光芒的无限折射(代序)
华严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 现场纪实
刘秀美◆花莲教育大学助理教授
二○○六年六月二十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于广州举行﹁华严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崃两岸三地的学者共提供了二十三篇论文,会议当天发表十九篇。这是两岸第一次举办全面性讨论﹁华严作品的会议,与会学者热烈讨论盛况空前,华严也亲自出席了这场会议。
出自台湾、香港、中国的评论视角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在开幕致词中表示,华严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及文化活动家,数十年来创作不断,堪称着作等身。她的作品也在中国大陆发行,此次会议有助于中国评论界对华严作品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助于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加两岸文学界的互动与学习。
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贺词中,鑑于华严创作之影响力,特邀请入馆成为典藏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因不克出席,由助理研究员李娜代为宣读贺信,贺信中提到,华严四十多年间创作了将近二十部长篇小说,态度认真、心诚文妙,作品发挥了人文教化之功效。华严作为现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孙女,因而将其家学渊源,包括父辈、祖辈对家国民生、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忧思注入了文学作品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刘斯奋则说,华严的小说文化笔韵丰厚,儒家哲学的滋润使得作品迥异于时下的一般作品,加上佛家思想的智慧提升,其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使阅读者能获得心灵滋润。香港作家联合会创会会长曾敏之认为,华严的创作始终将国家、民族视为放在心中不能忘怀的点,也期待这一次研讨会能为一向不太重视文学的香港开启推动的作用。
中央大学教授李瑞腾代表台湾学者致词,他首先感谢主办单位对此次会议的用心。他提到从台湾一路与华严来到广州,在整天舟车劳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作家从容、冷静、包容、体恤他人的长者风范。她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一种珍贵的特质,此特质表现在观察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式上,用一颗纯真的心,永远期望一种人生的理想性。她的作品中表现了想达到人生尤其是婚姻、爱情的圆满是困难的,但要努力争取。因此,作品便呈现出一种向上提升的力量。他也提到华严的作品在台湾拥有广大的读者,但属于学术性的研究却是寥寥可数。这一次会议有二十几篇论文从各种不同面向探讨华严的作品,是一场非常难得而且必要的讨论会。
综谈小说的主题特色
会议论文以主题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华严文学创作综论,共计七篇论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金岱华严的艺术观与华严的小说创作,从艺术角度观察,认为华严的小说显然是接近知识分子的艺术观。台湾文讯杂志社总编辑封德屏霭霭停云华严在台湾的文采风流,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论述华严作品,并以陶渊明诗句中之﹁霭霭停云呈现出华严半世纪以来的文学风采。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华严小说艺术片谈,论及华严小说具有人物鲜明之特色,在灵动简洁的笔触下呈现出哲理性。广州中山大学王剑丛教授姻缘道上的现代想像论华严的小说,针对小说论及婚姻部分提出解读,认为小说结尾往往弥漫浓厚的悲剧气氛。台湾中原大学副教授李宜涯蔼蔼含光,淡而有味华严小说析论,以淡而有味对于华严作品的﹁不以浓腻取胜,不以对立媚俗特色提出看法,﹁彷彿一颗被遗忘的珍珠是她认为作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为她在台湾当代小说史上取得定位之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雷铎一个女作家生平创作的慧眼慈心与艺术变奏,从作家的慧眼慈心切入探讨华严作品,认为其作品呈现时代的脉动,在爱情和婚姻的主题下,显现出爱的生命,也传达作者的诗心和佛心。台湾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授许琇祯殉道与恕道论华严小说的人境与艺境,论述了华严小说中所勾勒的人生境界三阶段的转变,从见山是山的无知念想到见山不是山的犹豫徬徨,终而获致了见山又是山的圆熟智虑。
析论言情与哲理的交织揉合
第二单元为﹁华严小说的言情与哲理,计有八篇论文。苏州大学教授曹惠民(情爱、佛理、人性华严小说的一种观察角度),他认为就情爱而言华严肯定的是真爱的存在,透过佛理的宣扬,其作品又蕴涵着哲理性,对于人性也多所着墨。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列耀(以悲悯之心言说众生论华严的情爱小说),以﹁悲悯之心为题探讨华严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认为作家始终以悲悯的情怀俯瞰笔下的众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吴爱萍(女性视野与教化功能华严小说中﹁人文关怀的一种解读),探讨作品中女性的反思,表达的是华严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观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娜(一九四○年代的女学生论华严《智慧的灯》),以作家的写作时间︵一九六一年︶、地点︵台湾︶与小说中的女学生身分︵战后第一代的上海女大学生︶互相交错的历史为主,讨论作品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台湾花莲教育大学助理教授刘秀美(论华严《智慧的灯》之严肃性与通俗性),从﹁点到﹁面的论述方式,总体讨论华严作品的严肃性与通俗性问题。广州暨南大学副教授李凤亮(世俗生活的哲理思索台湾作家华严言情小说浅析),论及情节部分以情节性强、富神祕感、吊读者胃口评价华严的言情小说,且认为小说语言具有简洁精悍、干净俐落的特点。本单元另有二篇由暨南大学硕士生提供,但未做口头发表的论文,分别为吴宏娟(他和她的﹁情思论华严小说的爱情哲思)、赵自云(唿唤人性。启迪人生解读华严的小说智慧)。
探究叙事风格与语言挑战
第三单元为﹁华严的小说艺术与其他,共计七篇论文,一篇研讨会论文通论。广州中山大学金钦俊教授(论华严小说的叙事风格),从语言、体裁、结构、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为切入角度探讨华严的作品。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登翰及助理研究员刘桂茹联合发表(对话.言情.想像的位置台湾作家华严对话体小说解读),以华严的对话体小说为主,除了探讨对话体小说的表现形式外,也关注一系列对话体小说所具有的浓厚现实感。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李瑞腾(对话之必要论华严小说(乐园之巅)),探讨(乐园之巅)之余,认为华严的对话体小说尚有发展空间。华严自己认为小说是﹁说出来的,一人说,两人说,甚至众人说,李教授认为她至少尚未运作﹁众人说。香港《文学研究》主编林曼叔(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华严的短篇小说(可怜虫)说起),秉持着从一篇短篇也可以看到作家创作性格的理念。论文以一篇短篇小说为出发点,观察作者笔下描绘大时代的企图及其严肃的创作态度。台湾电视公司徐圆圆(人性化与生活化华严原着电视剧的坚持与哲理),阐述华严作品从书面搬上萤幕,作家却始终坚持﹁寓教于乐的文化素养,不因争取商业效益而违反了小说所表达的人性化与生活化。其他未及于会议中发表的论文,有香港作家协会主席黄仲鸣(冒险的旅程:华严的全对话式小说)及暨南大学硕士生陈小妹(华严小说书写的﹁对话情结)。
所有论文结束发表后,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翼心针对会议论文做一通论式的总结。他将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台湾和香港学者,这些学者大多曾经接触过华严的作品,也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包括她的文学生态。过去在台湾虽然有一些关于华严作品的评论,但是这一次的论文应是突破了过去的水准和层次。整体而言,台湾学者的论文有纵、有横、有深度。
论及大陆的论文,许翼心认为这一次的议题是一个挑战,因为过去研究港台文学的学者并不曾系统的阅读华严的作品。这一次研讨会有机会提供完整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对于研究港台文学多年的内地学者可说丰富了视野,这些过去对港台文学有较完整认识的学者如曹惠民、陆士清、王剑丛等,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下,很快的便为华严作品找到一个明确座标,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至于过去不曾接触过台湾文学及华严作品的学者,他们的论文感觉隔了一层,但是﹁隔的好处便是少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如金钦俊、金岱、雷铎三位教授,一位是研究现代文学史,一位是研究文学理论,另一位则是哲学专业,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华严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难能可贵的是有一批年轻学者也提供了论文,论文中也呈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视角。
小说家莅临现身说法
会议最后高潮是华严的发言,她首先感谢与会学者对于作品的赞赏,并言自己半世纪以来的创作秉持的只是﹁尽自己的心。至于作品写出来的究竟是什么?能否得到他人的赞誉?不是她所想的,也不太计较这些,从创作的第一天开始只知道﹁一直写,直到今天。(乐园之巅)是与会前才刚刚脱稿的短篇小说,若问以后是否还持续写?华严的答案是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她自认是会场中年纪最大的,究竟还有多少时间能写,并不去想。
对于与会学者大加赞赏她的作品,她充满了感谢之情;至于部分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及认为作品有所不周,她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正如一面镜子般在揽镜自照时能一一擦去脸上的斑点。华严也以自己的婚姻生活为例,幽默的陈述自己的经验,夫妻即使个性并不相近,但要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她提到之所以写《智慧的灯》,是在婚后蓦然回头检视过往的伤心日记,发现完全不认识日记中曾经痛苦的自己,发现才短短几年便产生了如此的变化,遑论十年、半生甚至一生,既然如此,当时又何必难过呢?因此便将此种想法灌入小说内。
她说自己一生受到四个男性的影响,第一位是祖父,她在高中时因为祖父的名气影响才得以顺利转入二年级就读;第二位是父亲,她曾经大方的引用父亲写过与﹁禅坐有关的文章完成了一篇作品,尔后这篇文章成为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更重要的是她开始禅坐即自此时开始;第三位是另一半,生活中经常会举出她的不是之处,但是相守近一甲子;第四位是儿子,儿子曾经反对她出版《千心映影》,儿子自有理由,而他就想办法非达到自己的坚持不可。身边的人经常是获得生活智慧的来源,她认为人的潜力本是无穷的,不管体力或智力皆由修炼而来。论及此次会议的因缘,她特别感谢﹁勤+缘企业总裁梁凤仪对于会议不遗余力的协助。
这是一场精采的研讨会,在听了这么多篇精采的论文后,还能与作家有着近距离的互动,亲身体会作家的智慧言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原刊于二○○六年九月《文讯》二五一期【本书特色】
改造=简单+环保+实用+流行。
翻阅《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智慧的花园里漫步,每篇文章都是一朵独特而芬芳的花朵。其中一篇关于“不二法门”在现代散文创作中的应用的论文,尤其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不二法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精髓,探讨了散文家如何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找到共通之处,并将其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更加开阔、更加包容的生命视野。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几位以描绘自然风光和都市生活交织的散文家的分析。他们笔下的文字,常常能在描绘一抹乡间晨曦的同时,又勾勒出都市人内心的迷茫;也能在记录一次繁华的市集时,又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作者认为,这种将截然不同的意象并置,又能在其中找到某种微妙的联系,正是“不二法门”思想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这种“从对立中统一,从统一中显现对立”的写作技巧,不仅让文章更具张力,也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理解。
评分《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启迪,远不止于对某个具体文学体裁的理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融会贯通”的精神。其中一篇探讨“普贤行愿”在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体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没有生硬地将“普贤十大愿”套入人物设定,而是通过分析几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台湾小说,展现了主人公在经历世事变迁、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恒顺众生”、“普皆供养”、“随喜功德”等普贤菩萨的精神特质。 例如,其中一篇分析了某位以描绘女性独立为主题的小说家,她的笔下主人公,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情感困境时,是如何从最初的自我封闭,一步步走向关怀他人、奉献社会。作者指出,主人公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其内心对“利他”精神的不断追求和实践,这与普贤菩萨“广修供养”、“常行布施”的愿力不谋而合。通过这种解读,我不仅看到了人物的成长弧光,更看到了作者如何将一种宏大的佛教精神,以一种极其细腻、极其生活化的方式,融入到平凡人的故事之中,让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精神高度。
评分拿到《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生活和创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华严思想的大门。书中有一篇关于“事事无碍”理念在长篇小说情节构建中的应用的论文,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事无碍”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分析了它所蕴含的“互摄互入、重重无尽”的宇宙观,如何体现在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 作者选取了几部颇具代表性的台湾长篇小说,细致地剖析了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体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比如,在一部描写家族恩怨的小说中,作者指出,即使是看似不相干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也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一个偶然的举动,而产生微妙的联系,并最终影响整个故事的走向。这种将复杂的现实世界,用一种“网状”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呈现在小说情节中,正是“事事无碍”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现。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情节并非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背后有着一种深刻的整体观。
评分手捧《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原本以为会读到枯燥的经义阐述,没想到,这本书却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宝盒,里面装满了如何将深刻的东方哲学转化为动人文学作品的宝藏。其中一篇关于“六相圆融”在戏剧冲突设置中的应用的论文,令我印象尤其深刻。作者没有直接讲解“六种相”,而是选取了几个经典的台湾本土戏剧片段,细致地剖析了人物之间、事件之间是如何通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个层面,层层递进地构建出引人入胜的戏剧张力。 我尤其被其中对一部乡土剧的分析所吸引。在描述一场家庭纠纷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总相”(家庭的整体矛盾)、“别相”(具体的人物冲突)、“同相”(人物在情感上的共通之处)、“异相”(人物性格和诉求的差异)、“成相”(矛盾的激化与演变)、“坏相”(最终的破裂或和解)等概念,来解析编剧是如何一步步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又如何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埋下希望的种子。这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对戏剧创作的“幕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那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剧情,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结构和哲学智慧。
评分阅读《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法界缘起”与诗歌意象构建的文章。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华严经中的理论,而是深入剖析了“法界缘起”所蕴含的“一多相即”、“重重无尽”的宇宙观,是如何在诗歌的意境营造中得到体现的。他引用了几位台湾当代诗人的作品,详细解析了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人情世故时,是如何通过对意象的精妙组合,来呈现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深层关联。 我记得其中一篇分析了那位以描绘都市生活见长的诗人,如何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个体生存的孤寂巧妙地融合,形成一种既真实又带有哲思的诗歌图景。作者指出,这位诗人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其创作的潜意识中,已经融入了华严思想中那种“万物皆有佛性,万物皆可成佛”的平等观,以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碍境界。通过这种解读,我不再仅仅把那些诗歌当作感性的抒发,而是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生命世界的深刻洞察。这种将宗教哲学提升到一种艺术表达的范畴,让我对文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拿到《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这本书,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毕竟“华严”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宗教色彩,我担心里面的内容会过于艰涩,或是过于偏重理论,与我们日常的文学创作实践离得太远。然而,翻开书页,我的疑虑便渐渐消散了。虽然书名点明了“华严”,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华严思想如何巧妙地融入文学创作的脉络之中。 文章的作者们,许多都是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和创作者,他们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去解读那些古老的哲学概念。例如,有一篇探讨“缘起性空”在小说叙事中的应用,作者举例分析了某位知名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发展,是如何体现出因果轮回、无常变化的。我之前读那位作家的小说时,总觉得人物的遭遇虽然引人入胜,却缺少一种更深层次的解释,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背后都暗含着一种精妙的逻辑。这种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文学手法的分析,对我这个喜欢钻研写作技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思考方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理念在人物命运设计中的应用的章节。作者没有生硬地将这个理念套入人物的性格塑造,而是通过分析几部台湾小说的情节发展,展现了人物的命运是如何在“随缘”与“不变”之间巧妙地流转。 他举例分析了一部讲述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小说,作者指出,主人公的命运看似充满了偶然,似乎是“随缘”而遇,但其内心的坚持和不变的信念,却让他们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这种“不变”不是固执,而是内在的精神内核,而“随缘”则是在顺应外部环境的同时,不断寻找和把握机会。作者认为,这种对人物命运的精妙设计,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作品更具深刻的哲学意味。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发展并非完全受制于外界,而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展现内在的生命力。
评分捧读《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我感觉自己仿佛踏入了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而其中的一篇关于“理事圆融”在散文意境营造中的应用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没有拘泥于“理事圆融”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它所蕴含的“事理相即,相辅相成”的精髓,以及它如何体现在散文创作中,创造出一种既具象又富有哲思的独特意境。 他选取了几位以描绘自然景致和人生感悟见长的台湾散文家,详细剖析了他们在描绘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的同时,是如何巧妙地将人生哲理、生命感悟融入其中,使得文章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不失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描写一棵古树时,作者指出,散文家可能不仅仅描绘它的形态,更是通过对古树的感悟,来探讨生命的顽强、岁月的沧桑,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难以言喻的联系。这种将“理”(哲学思考)与“事”(具象描写)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让散文的意境更加深远、更加耐人寻味,也让我对“意境”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去写,而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文学创作背后更深层的精神维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探讨了“观自在”的境界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中的应用。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观自在”的佛教含义,而是选取了几个台湾小说中,人物在经历重大变故后,如何通过内心的反思和觉察,逐渐走出阴影,重拾生命力量的例子。 他详细分析了其中一位女作家笔下的人物,是如何从最初的痛苦与绝望,通过一次次对自我情感的审视,一点点地“观照”自己的内心,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作者指出,这种“观自在”,并非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觉察和转化。它要求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去挖掘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和动机,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如何一步步实现内心的“自在”。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描绘,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华严文学创作论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真一切真,一切一即真”的理念在短篇小说主题挖掘中的应用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个理念套用到小说创作中,而是通过分析几位台湾短篇小说家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如何在一个看似微小、普通的事件中,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以此来展现整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他举例分析了一篇描写一个小人物平凡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指出,这位作家之所以能让这篇小说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就在于她能够抓住故事的“一”,也就是那个最核心、最普遍的“真”,并以此来折射出“一切”的真实。她通过对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描绘,将那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让读者在共鸣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这种从“小”见“大”,从“个”见“全”的写作手法,正是“一真一切真,一切一即真”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的精妙运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