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設計中最為極簡、最具詩意的芬蘭設計
來自極地芬蘭清透澄澈的冰雪靈感,強調創意根植於人性,並與生活、文化及大自然結閤;
設計,是生活中的尋常細微事,卻也是小國芬蘭造就成設計大國、讓世界看見的力量!
推薦人
……芬蘭是全世界以創意經濟領先的國度之一。21世紀的芬蘭設計,結閤瞭50和60年代最好的設計遺産,以及當今有纔華又被看好的年輕新秀設計師的技藝與創新能力,正是最生氣勃勃的時候。
──芬蘭設計中心(Design Forum Finland)執行長Mikko Kalhama
……每個芬蘭人的傢裏至少都有兩個共同的民族象徵:桑拿,和Alvar Aalto的設計花瓶。平凡人民與經典設計之間沒有距離。設計屬於所有的人。
──芬蘭建築師及地景藝術傢Marco Casagrande
全球手機領導者Nokia和以罌粟花圖案風靡全球的Marimekko可說是芬蘭的兩大驕傲。但其實早在20世紀始,就陸續有不計其數的芬蘭設計大師及經典作品讓世見看見芬蘭瞭,其中首推當代建築及工業設計大師Alvar Aalto、引領芬蘭設計在50年代達到國際高峰的Tapio Wirkkala、創造革命性思維並深深影響後代的Kaj Franck、創造20世紀設計史經典傑作Bubble Chair、Ball Chair的工業設計大師Eero Aarnio……,而Iittala、Artek、Fiskars等經典品牌更是不斷隨著時代的脈動成長,繼續受到全球注目。
而在設計即國力蔚為潮流的新世紀,更有中青生代設計師接續創造國際聲譽,像是最讓芬蘭人景仰的設計全纔Stefan Lindfors、以冰塊燈受到國際注目的Harri Koskinen、以Snowcrash設計團隊在米蘭展齣大放異彩的Ilkka Suppanen和Timo Salli、以小品牌走嚮世界的Tonfisk……還有更多的年輕設計師與團隊,正一步步地創造著芬蘭設計的新氣象。
本書便在此一背景下,透過這些共同豐碩瞭芬蘭設計的大師及品牌的故事,試著去探究芬蘭設計與創意背後所傳遞齣的人文精神,因為芬蘭設計從來就不隻是設計師與設計品牌,還有背後那份想讓世界更美好的強烈人文理想:看設計在生活不同層麵的運用與創造,芬蘭的人文曆史如何使設計獨樹一格;看設計師如何自生活擷取靈感,人文關懷又如何創造動人設計;看設計如何結閤科技讓生活更美好,而復興中的手工藝設計又如何生生不息。這些,似乎更是進入芬蘭設計精神的一把鑰匙。因為,正是這樣的精神,不斷地齣現在不同的設計領域中,使得設計在形式與功能、人文與環境的平衡美感之餘,也帶給人深深的感動。
經典的創意力量仍清晰可見,新一代設計師的能量也在充沛飽滿中蓄勢待發;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
作者簡介
塗翠珊
政大傳播學院畢,丹麥奧爾堡大學歐洲研究碩士,曾修習芬蘭語言文學與文化、藝術史與文化管理,喜歡探討設計與藝術背後的人文精神,並從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詮釋。
與芬蘭的緣份很奇妙,先是始於到芬蘭工作實習,而後在芬蘭完成丹麥的碩士論文,最後因結婚而定居芬蘭,至今四分之一的人生,都是北歐。在丹麥芬蘭兩國及颱北之間搬遷,在國傢與城市之間遊走,從生活與工作中學會,領域和人生沒有絕對分野,總是四處晃盪,走路,攝影,探索新事物,為四季的自然之美感動,響往自由並熱愛創作。
曾任職芬蘭藝文組織,執行芬蘭的歐盟文化藝術專案,並於各報刊雜誌發錶芬蘭社會文化與生活設計相關的專欄文章,用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部落格,分享芬蘭設計創意,人文風景,與自然生活:Awww.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
導言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生活何處不設計
1-1 街角門後的創意設計心
1-2 從牛奶盒的藝術畫到新北歐廚房
1-3 非時尚的真創意
1-4 以人為本的設計城市
1-5 從北歐健走到單車電車
1-6 圍繞兒童生活的設計
1-7 愛「丟」東西的芬蘭人
1-8 五彩花與生活小創意
與眾不同的原創芬蘭
2-1 獨樹一格的反流行芬蘭
2-2 經典中的創新_Marimekko
2-3 迴歸自然悠閑_IVANAhelsinki
2-4 聽說芬蘭新設計代錶隊_Imu Design
2-5 對不起,看我們不從俗的創新_ANTEEKSI
靈感來自於生活
3-1 自然中的靈感新意
3-2 芬蘭傢居生活的要角_Iittala
3-3 從Nokia,到生活新想像_Nokia.Pure Design.Pentagon Design
3-4 曆史故事穿戴上身_Kalevala Koru.Klaus K
3-5 藝術設計的人文傢園_Arabiaranta
混閤新舊的再生創新
4-1 把廢棄物變珍寶
4-2 讓環保創意躍上時尚舞颱_Globe Hope
4-3 電子時代的珍寶地_Secco
4-4 傳統桑拿的新想像
4-5 舊場地再生新氣象
手工藝的新意
5-1 新世代的緩慢奢侈
5-2 從一顆鈕釦齣發_Aarikka
5-3 走嚮世界的芬蘭_Tonfisk
5-4 母女閤作的現代織品_Verso Design
5-5 隱於林中的藝術村_Fiskars
設計大師群像
6-1 北歐設計的先驅_Alvar Aalto
6-2 創造生活詩意的魔術巧手_Tapio Wirkkala
6-3 捕捉永恆之光_Timo Sarpaneva
6-4 混搭餐具的設計之父_Kaj Franck
6-5 充滿色彩想像力的玻璃鳥大師_Oiva Toikka
6-6 顛覆椅子與空間概念_Eero Aarnio
附錄 城市設計現場
.芬蘭設計中心 Design Forum Finland
.設計博物館 Design Museum
.Kiasma現代美術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
.赫爾辛基設計週 Helsinki Design Week
.傢居設計展 Habitare
.芬蘭傢居建築展 Finnish Housing Fair
.赫爾辛基設計區 Design District Helsinki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人們總說,Nokia,讓世界看見芬蘭。其實,在Nokia還未行銷全球之前,設計、建築、與音樂,就已經讓世界,看見芬蘭。小國芬蘭,獨立建國的曆史很短,卻在設計與建築史上,大師備齣,不但彰顯瞭芬蘭的人文成就,也對現代的設計與建築,造成深遠的影響。芬蘭設計,跟瑞典、丹麥設計一樣,有深厚的傳統和國際名聲,在北歐的設計史上,芬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經典傳統裏的芬蘭設計
設計反映瞭民族的精神,芬蘭設計更是跟民族文化緊密結閤,與其他北歐國傢的人比起來,傳統芬蘭人較為內斂沉默,卻多瞭一份該做的事就要做到最好的耐力與堅強意誌,性格上的低調與內斂,其實也讓芬蘭的設計,沉潛齣一份發自內心的深刻情感,讓人感受到藏蘊深厚的真摯和品質。芬蘭人在大自然中的深刻感動,對純粹之美的藝術執著,和從民族曆史中尋根的設計認同,都使芬蘭設計獨樹一格。
在芬蘭的設計史上,觸動民族精神根源的,先是一部史詩「Kalevala」。這部史詩,是長期被瑞典和俄國統治的芬蘭人,在十九世紀時尋找民族根源的成果,由芬蘭東部口傳文學中整理齣的Kalevala,不僅是芬蘭人的驕傲,也曾給予《魔戒》作者托爾金寫作及創造精靈語言的靈感,芬蘭的設計傢、建築傢、音樂傢,更是不斷從中取得創作靈感及精神依歸。
1930年代,芬蘭齣瞭現代建築史上的大師Alvar Aalto,他將自然中得到的靈感,結閤有機形式的人性化功能設計,為整個北歐現代設計的思考理念,奠下重要根基。他在設計中強調使用者的重要性,不斷實驗創新,並在赫爾辛基的市中心,建瞭一棟象徵芬蘭民族獨立精神的芬蘭廳;而由大師及其同為傑齣設計師的第一任妻子Aino Aalto共同創辦的Artek設計名店,從1935年起至今屹立不搖;他那由芬蘭湖泊形狀為靈感齣發的Savoy花瓶,也仍是北歐經典設計裏,最受世人喜愛的作品。
在Alvar Aalto之後,大師Tapio Wirkkala分彆於1951與1954年,在Milan Triennale裏得到多項設計金奬,讓人在他的作品裏,看見從大自然凝結而齣的芬蘭設計精華。同為不斷獲奬的玻璃設計大師Timo Sarpaneva,則齣神入化地創造齣玻璃材質的藝術美感,美得不可思議之餘,也讓人凝思芬蘭設計中,追求極緻之美的美感精神。
到瞭人稱芬蘭設計「黃金時期」的60、70年代,Maija Isola設計的罌粟花圖樣(unikko)開始席捲風潮,Marimekko也以其大膽的設計打齣名號;Oiva Toikka為Iittala設計的玻璃藝術品成為經典;Eero Aarnio運用新塑料材質的設計則走齣芬蘭設計的時代新語言;而以人體工學設計揚名世界的Fiskars剪刀,不僅象徵瞭70年代特彆重視民主設計與人體工學的設計精神,其運用科技發展人性化設計用品的精神,在Nokia之前就已為芬蘭人的設計思考奠下根基。
到瞭80、90年代,當今中生代的設計師開始冒齣頭來,最讓芬蘭人景仰的設計全纔Stefan Lindfors,永遠有驚人的創意,不斷跨界尋求突破;而現在不過三十多歲的Harri Koskinen,在90年代末以冰塊燈得到國際注目,成為目前芬蘭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新生代設計師;另外,Ilkka Suppanen和其他幾位「Snowcrash」團隊的成員,則在90年代末設計齣創新材質又兼具功能與美感的傢具,在米蘭大放異彩,至今他們都是芬蘭設計與建築界中堅分子,也都享有國際聲譽。
芬蘭新設計裏的人文精神
當年讓世界看見芬蘭的經典設計Iittala、Marimekko、Artek、Fiskars等品牌,在新世紀裏隨著時代的脈動不斷更新,繼續受到注目,而當代設計品牌如Nokia、Woodnotes、Suunto、Polar等,則各自在它們的領域裏,站在世界領先的位置上。
許多設計大師和各領域的品牌創新,都值得深入探述,不過我想更重要的,是去瞭解芬蘭設計與創意背後所傳遞齣的人文精神,因為芬蘭設計從來就不隻是設計師與設計品牌,還有背後那份想讓世界更美好的強烈人文理想:看設計在生活不同層麵的運用與創造,芬蘭的人文曆史如何使設計獨樹一格;看設計師如何自生活擷取靈感,人文關懷又如何創造動人設計;看設計如何結閤科技讓生活更美好,而復興中的手工藝設計又如何生生不息。這些,似乎更是進入芬蘭設計精神的一把鑰匙。因為,正是這樣的精神,不斷地齣現在不同的設計領域中,使得設計在形式與功能、人文與環境的平衡美感之餘,也帶給人深深的感動。
北歐經典設計在新世紀裏仍然受人注目,而21世紀的芬蘭新生代設計師,則在深厚的設計根基上走著自己的路,他們是芬蘭設計裏的清新力量,不再受既定印象的傳統北歐設計束縛,敢於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作新的嘗試,也開始學習好設計需要好行銷的道理。
同時,設計傳統中的人文精神,與對自然的愛謢與尊重,仍然承襲延續,設計師們對材料仍然不抱偏見,對設計領域也不抱成見,從經典到現代,人人都愛跨領域嘗試,社會也不為其設限。
當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傢們,從民族根源裏獲取能量時,年輕設計師們也學會凝視自己的根,發現當今芬蘭獨特的設計資源,就藏在民族的曆史裏。新世代的設計師們,更強調要將生活中的小事物也設計齣美感創意,看他們如何從民族文化與設計傳統中吸取養分,如何結閤東西兩方的能量再度創新,彷彿也就從芬蘭非常的根裏,窺見芬蘭非常設計的秘密。
芬蘭──設計的社會
FINLAND--DESIGN SOCIETY
推薦序一
Mikko Kalhama
芬蘭設計中心執行長
中譯 塗翠珊
芬蘭是全世界以創意經濟領先的國度之一。當今的芬蘭設計,結閤瞭1950和1960年代最好的設計遺産,以及有纔華又被看好的年輕新秀設計師的技藝與創新能力,正是最生氣勃勃的時候。
芬蘭設計的國際聲譽在1940及1950年代的國際設計展中廣為流傳,特彆是米蘭三年展。當時的設計,是玻璃和陶瓷、木頭雕塑,以及掛於牆上的芬蘭傳統織毯ryijy,芬蘭的設計師們是具有原始創造力的藝術傢,從大自然以及季節的輪轉中取得他們的靈感。簡約、綫條乾淨、具實用性、以及真誠,是當時被用來形容芬蘭設計的詞句。
如今,芬蘭設計仍然忠於它的根以及傳統,同時也發展齣新的麵嚮。芬蘭設計越來越常意指服務設計,新媒體,或是設計經營管理。設計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屬於所有的人,也意在給所有的人使用──且這經常被視為如此理所當然,而幾乎不被注意到。設計是門把也是餐具,是廣告招牌也是公車座椅。芬蘭是一個設計的社會,且正如此呈現。
推薦序二
芬蘭設計──自然的清冽聲音
Marco Casagrande
芬蘭建築師及地景藝術傢
芬蘭的靈魂存在於深鬱的森林中。「於是這森林便迴答瞭,當它被呼喚的時候。」芬蘭諺語如是說,而芬蘭設計就是這呼喚的答案。所有傑齣的芬蘭建築與設計大師,都從這自然的深刻聲音中,得到他們創作的靈感與泉源。他們是與自然靈通的設計精神導師。
當列寜在1917年承認芬蘭的獨立時,並不是由於軍事分離主義或是反革命──而是列寜欣賞芬蘭設計師與藝術傢所呈現齣的,那芬蘭人非常獨特的文化。列寜曾經居住芬蘭,也曾感受到芬蘭國傢浪漫主義中對於自然的那份強烈情感,以及這樣的特質如何為芬蘭人獨有。
芬蘭人以他們的設計師為傲,打從心底珍愛並將設計帶迴傢中。他們象徵瞭芬蘭的靈魂,且所有的芬蘭人都能從中感覺到其後的森林。每個芬蘭人的傢裏至少都有兩個共同的民族象徵:桑拿,和Alvar Aalto的設計花瓶。平凡人民與經典設計之間沒有距離。設計屬於所有的人。
森林隨著一年四季的時序改變。在夏日那迸然爆發的生命力中,樹梢在上方形成屋頂,引領你進入不同的空間與房間。有些朝嚮淨藍的天空開啓,有些則為你展現如鏡之湖麵。鞦天時,那森林突然就轉變成滿溢著燦爛紅、橘、黃的色彩,簡直將地景繪成有如火在燃燒。當雪降臨,整個世界變成一個白色的佈景,襯托著由無葉的樹、冰柱結晶、動物足跡所組成的美麗構圖。當長鼕過去,太陽終於再度升起,森林則迎接著你來欣賞那些融冰形成的雕塑,而陽光灑下的光綫,會找到方式走嚮你。
所有的形狀,所有的戲劇性,所有的光,所有的空間……如果你想要看芬蘭設計的集閤──往森林去。
拿起《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我並沒有預設它會帶給我多少震撼,但閤上書頁的那一刻,內心卻湧動著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羅列瞭芬蘭的設計成果,更深刻地剖析瞭驅動這些成果背後的文化基因和哲學理念。作者以一種非常真誠和深入的筆觸,描繪瞭芬蘭人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對於社群的關懷,以及對於教育的重視,這些都成為瞭孕育優秀設計的土壤。書中對“諾基亞時代”的迴溯,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通過産品設計,在全球舞颱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而對於當下芬蘭新一代設計師的介紹,又讓我看到瞭這種設計精神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留白”的理解,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留白,更是生活中的留白,那種給予人思考和呼吸的空間,正是芬蘭設計所傳達的一種從容和智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設計並非隻是為瞭“錦上添花”,而是可以用來“雪中送炭”,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通過設計,不僅贏得瞭世界的目光,更贏得瞭世界的心。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吸引力,是真正強大的國傢軟實力。
评分坦白講,起初我以為《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會是一本相當學術、甚至有些沉悶的書,畢竟“設計”和“國傢形象”這兩個詞聽起來就比較嚴肅。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活力和趣味。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不像是在寫報告,更像是在講故事,一個個關於芬蘭設計師、品牌和創新項目的生動細節,將抽象的設計理念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贊賞書中對“簡約”的解讀,在很多文化中,“簡約”可能意味著樸素甚至簡陋,但在芬蘭,它卻是一種極緻的追求,是剔除一切不必要元素後,所呈現齣的純粹與力量。書中的許多産品圖片都拍得非常精美,配閤文字的解讀,讓人能直觀地感受到芬蘭設計的獨特魅力。從傢具的綫條,到服裝的剪裁,再到城市的規劃,都透露著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設計”的定義,它不僅僅是創造美,更是解決問題、提升效率、創造價值的過程。它也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通過係統性的設計戰略,將自身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有效地傳達給世界,從而建立起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思維模式。
评分《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次精心策劃的芬蘭之旅,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啓迪。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芬蘭的設計哲學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置身於赫爾辛基的設計街區,觸摸著那些充滿溫度的傢具,感受著那些充滿智慧的建築。書中對於“功能與形式的完美平衡”的闡述,讓我茅塞頓開。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追求華麗的外觀,卻忽略瞭物品最基本的用途;而芬蘭的設計,卻能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展現齣令人驚艷的美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芬蘭教育體係中對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無疑是孕育齣優秀設計人纔的沃土。書中的案例,從marimekko那充滿活力的印花,到iittala那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再到芬蘭人對於森林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如何在設計中體現,都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在展示一件件設計品,更是在講述一個民族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審美情趣被大大提升瞭,同時也開始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嘗試著用一種“設計”的眼光去審視和改造周遭的環境。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有品味,也更有創造力。
评分讀完《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更是一堂關於如何通過設計塑造國傢形象、傳遞文化價值的精彩課程。它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芬蘭這個北歐國度如何將簡約、實用、創新和可持續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麵麵,並由此贏得瞭世界的尊重和喜愛。書中的案例豐富多樣,從傢喻戶曉的諾基亞手機,到芬蘭式的極簡傢居,再到令人驚嘆的公共空間設計,每一個故事都生動地展現瞭設計在芬蘭社會中的核心地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設計思維”的解讀,它不僅僅是錶麵的美學追求,更是一種解決問題、優化體驗的係統性方法。書中提到,芬蘭的設計師們總是先從用戶需求齣發,深入理解生活,然後纔著手創造,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讓人印象深刻。我開始反思,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有多少“設計”是被忽略的,又有哪些“不設計”反而是阻礙我們前進的因素。這本書不枯燥,也不說教,它通過鮮活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引導讀者去思考設計的本質和力量,激發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擁抱和創造更好的事物。它讓我意識到,設計並非少數精英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受益的普世價值。
评分《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介紹芬蘭設計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好”的生活指南。它通過芬蘭設計這個獨特的切入點,展現瞭一種對生活品質有著極緻追求的態度。書中的許多設計理念,例如“可持續性”、“功能性”和“用戶體驗”,都深深地觸動瞭我。我發現,芬蘭的設計並非遙不可及的高冷藝術,而是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你使用的餐具,到你居住的房屋,再到你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充滿瞭設計的智慧。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刻意去拔高設計的地位,而是強調瞭設計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極端氣候下如何設計齣更舒適保暖的服裝,在城市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設計齣更宜居的公共區域。這些貼近生活的案例,讓我覺得芬蘭的設計師們是真正懂生活、愛生活的人。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設計原則,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高效、也更有意義。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能量,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