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设计中最为极简、最具诗意的芬兰设计
来自极地芬兰清透澄澈的冰雪灵感,强调创意根植于人性,并与生活、文化及大自然结合;
设计,是生活中的寻常细微事,却也是小国芬兰造就成设计大国、让世界看见的力量!
推荐人
……芬兰是全世界以创意经济领先的国度之一。21世纪的芬兰设计,结合了50和60年代最好的设计遗产,以及当今有才华又被看好的年轻新秀设计师的技艺与创新能力,正是最生气勃勃的时候。
──芬兰设计中心(Design Forum Finland)执行长Mikko Kalhama
……每个芬兰人的家里至少都有两个共同的民族象征:桑拿,和Alvar Aalto的设计花瓶。平凡人民与经典设计之间没有距离。设计属于所有的人。
──芬兰建筑师及地景艺术家Marco Casagrande
全球手机领导者Nokia和以罂粟花图案风靡全球的Marimekko可说是芬兰的两大骄傲。但其实早在20世纪始,就陆续有不计其数的芬兰设计大师及经典作品让世见看见芬兰了,其中首推当代建筑及工业设计大师Alvar Aalto、引领芬兰设计在50年代达到国际高峰的Tapio Wirkkala、创造革命性思维并深深影响后代的Kaj Franck、创造20世纪设计史经典杰作Bubble Chair、Ball Chair的工业设计大师Eero Aarnio……,而Iittala、Artek、Fiskars等经典品牌更是不断随着时代的脉动成长,继续受到全球注目。
而在设计即国力蔚为潮流的新世纪,更有中青生代设计师接续创造国际声誉,像是最让芬兰人景仰的设计全才Stefan Lindfors、以冰块灯受到国际注目的Harri Koskinen、以Snowcrash设计团队在米兰展出大放异彩的Ilkka Suppanen和Timo Salli、以小品牌走向世界的Tonfisk……还有更多的年轻设计师与团队,正一步步地创造着芬兰设计的新气象。
本书便在此一背景下,透过这些共同丰硕了芬兰设计的大师及品牌的故事,试着去探究芬兰设计与创意背后所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因为芬兰设计从来就不只是设计师与设计品牌,还有背后那份想让世界更美好的强烈人文理想:看设计在生活不同层面的运用与创造,芬兰的人文历史如何使设计独树一格;看设计师如何自生活撷取灵感,人文关怀又如何创造动人设计;看设计如何结合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而复兴中的手工艺设计又如何生生不息。这些,似乎更是进入芬兰设计精神的一把钥匙。因为,正是这样的精神,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使得设计在形式与功能、人文与环境的平衡美感之余,也带给人深深的感动。
经典的创意力量仍清晰可见,新一代设计师的能量也在充沛饱满中蓄势待发;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
作者简介
涂翠珊
政大传播学院毕,丹麦奥尔堡大学欧洲研究硕士,曾修习芬兰语言文学与文化、艺术史与文化管理,喜欢探讨设计与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诠释。
与芬兰的缘份很奇妙,先是始于到芬兰工作实习,而后在芬兰完成丹麦的硕士论文,最后因结婚而定居芬兰,至今四分之一的人生,都是北欧。在丹麦芬兰两国及台北之间搬迁,在国家与城市之间游走,从生活与工作中学会,领域和人生没有绝对分野,总是四处晃盪,走路,摄影,探索新事物,为四季的自然之美感动,响往自由并热爱创作。
曾任职芬兰艺文组织,执行芬兰的欧盟文化艺术专案,并于各报刊杂志发表芬兰社会文化与生活设计相关的专栏文章,用北欧四季透明笔记部落格,分享芬兰设计创意,人文风景,与自然生活:Awww.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
导言 设计 让世界看见芬兰
生活何处不设计
1-1 街角门后的创意设计心
1-2 从牛奶盒的艺术画到新北欧厨房
1-3 非时尚的真创意
1-4 以人为本的设计城市
1-5 从北欧健走到单车电车
1-6 围绕儿童生活的设计
1-7 爱「丢」东西的芬兰人
1-8 五彩花与生活小创意
与众不同的原创芬兰
2-1 独树一格的反流行芬兰
2-2 经典中的创新_Marimekko
2-3 回归自然悠闲_IVANAhelsinki
2-4 听说芬兰新设计代表队_Imu Design
2-5 对不起,看我们不从俗的创新_ANTEEKSI
灵感来自于生活
3-1 自然中的灵感新意
3-2 芬兰家居生活的要角_Iittala
3-3 从Nokia,到生活新想像_Nokia.Pure Design.Pentagon Design
3-4 历史故事穿戴上身_Kalevala Koru.Klaus K
3-5 艺术设计的人文家园_Arabiaranta
混合新旧的再生创新
4-1 把废弃物变珍宝
4-2 让环保创意跃上时尚舞台_Globe Hope
4-3 电子时代的珍宝地_Secco
4-4 传统桑拿的新想像
4-5 旧场地再生新气象
手工艺的新意
5-1 新世代的缓慢奢侈
5-2 从一颗钮釦出发_Aarikka
5-3 走向世界的芬兰_Tonfisk
5-4 母女合作的现代织品_Verso Design
5-5 隐于林中的艺术村_Fiskars
设计大师群像
6-1 北欧设计的先驱_Alvar Aalto
6-2 创造生活诗意的魔术巧手_Tapio Wirkkala
6-3 捕捉永恆之光_Timo Sarpaneva
6-4 混搭餐具的设计之父_Kaj Franck
6-5 充满色彩想像力的玻璃鸟大师_Oiva Toikka
6-6 颠覆椅子与空间概念_Eero Aarnio
附录 城市设计现场
.芬兰设计中心 Design Forum Finland
.设计博物馆 Design Museum
.Kiasma现代美术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
.赫尔辛基设计週 Helsinki Design Week
.家居设计展 Habitare
.芬兰家居建筑展 Finnish Housing Fair
.赫尔辛基设计区 Design District Helsinki
设计 让世界看见芬兰
人们总说,Nokia,让世界看见芬兰。其实,在Nokia还未行销全球之前,设计、建筑、与音乐,就已经让世界,看见芬兰。小国芬兰,独立建国的历史很短,却在设计与建筑史上,大师备出,不但彰显了芬兰的人文成就,也对现代的设计与建筑,造成深远的影响。芬兰设计,跟瑞典、丹麦设计一样,有深厚的传统和国际名声,在北欧的设计史上,芬兰也佔有举足轻重的角色。
经典传统里的芬兰设计
设计反映了民族的精神,芬兰设计更是跟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与其他北欧国家的人比起来,传统芬兰人较为内敛沉默,却多了一份该做的事就要做到最好的耐力与坚强意志,性格上的低调与内敛,其实也让芬兰的设计,沉潜出一份发自内心的深刻情感,让人感受到藏蕴深厚的真挚和品质。芬兰人在大自然中的深刻感动,对纯粹之美的艺术执着,和从民族历史中寻根的设计认同,都使芬兰设计独树一格。
在芬兰的设计史上,触动民族精神根源的,先是一部史诗「Kalevala」。这部史诗,是长期被瑞典和俄国统治的芬兰人,在十九世纪时寻找民族根源的成果,由芬兰东部口传文学中整理出的Kalevala,不仅是芬兰人的骄傲,也曾给予《魔戒》作者托尔金写作及创造精灵语言的灵感,芬兰的设计家、建筑家、音乐家,更是不断从中取得创作灵感及精神依归。
1930年代,芬兰出了现代建筑史上的大师Alvar Aalto,他将自然中得到的灵感,结合有机形式的人性化功能设计,为整个北欧现代设计的思考理念,奠下重要根基。他在设计中强调使用者的重要性,不断实验创新,并在赫尔辛基的市中心,建了一栋象征芬兰民族独立精神的芬兰厅;而由大师及其同为杰出设计师的第一任妻子Aino Aalto共同创办的Artek设计名店,从1935年起至今屹立不摇;他那由芬兰湖泊形状为灵感出发的Savoy花瓶,也仍是北欧经典设计里,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
在Alvar Aalto之后,大师Tapio Wirkkala分别于1951与1954年,在Milan Triennale里得到多项设计金奖,让人在他的作品里,看见从大自然凝结而出的芬兰设计精华。同为不断获奖的玻璃设计大师Timo Sarpaneva,则出神入化地创造出玻璃材质的艺术美感,美得不可思议之余,也让人凝思芬兰设计中,追求极致之美的美感精神。
到了人称芬兰设计「黄金时期」的60、70年代,Maija Isola设计的罂粟花图样(unikko)开始席卷风潮,Marimekko也以其大胆的设计打出名号;Oiva Toikka为Iittala设计的玻璃艺术品成为经典;Eero Aarnio运用新塑料材质的设计则走出芬兰设计的时代新语言;而以人体工学设计扬名世界的Fiskars剪刀,不仅象征了70年代特别重视民主设计与人体工学的设计精神,其运用科技发展人性化设计用品的精神,在Nokia之前就已为芬兰人的设计思考奠下根基。
到了80、90年代,当今中生代的设计师开始冒出头来,最让芬兰人景仰的设计全才Stefan Lindfors,永远有惊人的创意,不断跨界寻求突破;而现在不过三十多岁的Harri Koskinen,在90年代末以冰块灯得到国际注目,成为目前芬兰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新生代设计师;另外,Ilkka Suppanen和其他几位「Snowcrash」团队的成员,则在90年代末设计出创新材质又兼具功能与美感的家具,在米兰大放异彩,至今他们都是芬兰设计与建筑界中坚分子,也都享有国际声誉。
芬兰新设计里的人文精神
当年让世界看见芬兰的经典设计Iittala、Marimekko、Artek、Fiskars等品牌,在新世纪里随着时代的脉动不断更新,继续受到注目,而当代设计品牌如Nokia、Woodnotes、Suunto、Polar等,则各自在它们的领域里,站在世界领先的位置上。
许多设计大师和各领域的品牌创新,都值得深入探述,不过我想更重要的,是去了解芬兰设计与创意背后所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因为芬兰设计从来就不只是设计师与设计品牌,还有背后那份想让世界更美好的强烈人文理想:看设计在生活不同层面的运用与创造,芬兰的人文历史如何使设计独树一格;看设计师如何自生活撷取灵感,人文关怀又如何创造动人设计;看设计如何结合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而复兴中的手工艺设计又如何生生不息。这些,似乎更是进入芬兰设计精神的一把钥匙。因为,正是这样的精神,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使得设计在形式与功能、人文与环境的平衡美感之余,也带给人深深的感动。
北欧经典设计在新世纪里仍然受人注目,而21世纪的芬兰新生代设计师,则在深厚的设计根基上走着自己的路,他们是芬兰设计里的清新力量,不再受既定印象的传统北欧设计束缚,敢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作新的尝试,也开始学习好设计需要好行销的道理。
同时,设计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对自然的爱謢与尊重,仍然承袭延续,设计师们对材料仍然不抱偏见,对设计领域也不抱成见,从经典到现代,人人都爱跨领域尝试,社会也不为其设限。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们,从民族根源里获取能量时,年轻设计师们也学会凝视自己的根,发现当今芬兰独特的设计资源,就藏在民族的历史里。新世代的设计师们,更强调要将生活中的小事物也设计出美感创意,看他们如何从民族文化与设计传统中吸取养分,如何结合东西两方的能量再度创新,彷彿也就从芬兰非常的根里,窥见芬兰非常设计的秘密。
芬兰──设计的社会
FINLAND--DESIGN SOCIETY
推荐序一
Mikko Kalhama
芬兰设计中心执行长
中译 涂翠珊
芬兰是全世界以创意经济领先的国度之一。当今的芬兰设计,结合了1950和1960年代最好的设计遗产,以及有才华又被看好的年轻新秀设计师的技艺与创新能力,正是最生气勃勃的时候。
芬兰设计的国际声誉在1940及1950年代的国际设计展中广为流传,特别是米兰三年展。当时的设计,是玻璃和陶瓷、木头雕塑,以及挂于墙上的芬兰传统织毯ryijy,芬兰的设计师们是具有原始创造力的艺术家,从大自然以及季节的轮转中取得他们的灵感。简约、线条干净、具实用性、以及真诚,是当时被用来形容芬兰设计的词句。
如今,芬兰设计仍然忠于它的根以及传统,同时也发展出新的面向。芬兰设计越来越常意指服务设计,新媒体,或是设计经营管理。设计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属于所有的人,也意在给所有的人使用──且这经常被视为如此理所当然,而几乎不被注意到。设计是门把也是餐具,是广告招牌也是公车座椅。芬兰是一个设计的社会,且正如此呈现。
推荐序二
芬兰设计──自然的清冽声音
Marco Casagrande
芬兰建筑师及地景艺术家
芬兰的灵魂存在于深郁的森林中。「于是这森林便回答了,当它被唿唤的时候。」芬兰谚语如是说,而芬兰设计就是这唿唤的答案。所有杰出的芬兰建筑与设计大师,都从这自然的深刻声音中,得到他们创作的灵感与泉源。他们是与自然灵通的设计精神导师。
当列宁在1917年承认芬兰的独立时,并不是由于军事分离主义或是反革命──而是列宁欣赏芬兰设计师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那芬兰人非常独特的文化。列宁曾经居住芬兰,也曾感受到芬兰国家浪漫主义中对于自然的那份强烈情感,以及这样的特质如何为芬兰人独有。
芬兰人以他们的设计师为傲,打从心底珍爱并将设计带回家中。他们象征了芬兰的灵魂,且所有的芬兰人都能从中感觉到其后的森林。每个芬兰人的家里至少都有两个共同的民族象征:桑拿,和Alvar Aalto的设计花瓶。平凡人民与经典设计之间没有距离。设计属于所有的人。
森林随着一年四季的时序改变。在夏日那迸然爆发的生命力中,树梢在上方形成屋顶,引领你进入不同的空间与房间。有些朝向净蓝的天空开启,有些则为你展现如镜之湖面。秋天时,那森林突然就转变成满溢着灿烂红、橘、黄的色彩,简直将地景绘成有如火在燃烧。当雪降临,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白色的佈景,衬托着由无叶的树、冰柱结晶、动物足迹所组成的美丽构图。当长冬过去,太阳终于再度升起,森林则迎接着你来欣赏那些融冰形成的雕塑,而阳光洒下的光线,会找到方式走向你。
所有的形状,所有的戏剧性,所有的光,所有的空间……如果你想要看芬兰设计的集合──往森林去。
《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介绍芬兰设计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生活指南。它通过芬兰设计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展现了一种对生活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的态度。书中的许多设计理念,例如“可持续性”、“功能性”和“用户体验”,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发现,芬兰的设计并非遥不可及的高冷艺术,而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你使用的餐具,到你居住的房屋,再到你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充满了设计的智慧。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设计的地位,而是强调了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极端气候下如何设计出更舒适保暖的服装,在城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更宜居的公共区域。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我觉得芬兰的设计师们是真正懂生活、爱生活的人。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设计原则,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高效、也更有意义。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能量,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精心策划的芬兰之旅,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芬兰的设计哲学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赫尔辛基的设计街区,触摸着那些充满温度的家具,感受着那些充满智慧的建筑。书中对于“功能与形式的完美平衡”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华丽的外观,却忽略了物品最基本的用途;而芬兰的设计,却能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美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芬兰教育体系中对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孕育出优秀设计人才的沃土。书中的案例,从marimekko那充满活力的印花,到iittala那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再到芬兰人对于森林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如何在设计中体现,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展示一件件设计品,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被大大提升了,同时也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尝试着用一种“设计”的眼光去审视和改造周遭的环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有品味,也更有创造力。
评分读完《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堂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塑造国家形象、传递文化价值的精彩课程。它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芬兰这个北欧国度如何将简约、实用、创新和可持续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由此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喜爱。书中的案例丰富多样,从家喻户晓的诺基亚手机,到芬兰式的极简家居,再到令人惊叹的公共空间设计,每一个故事都生动地展现了设计在芬兰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设计思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表面的美学追求,更是一种解决问题、优化体验的系统性方法。书中提到,芬兰的设计师们总是先从用户需求出发,深入理解生活,然后才着手创造,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让人印象深刻。我开始反思,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有多少“设计”是被忽略的,又有哪些“不设计”反而是阻碍我们前进的因素。这本书不枯燥,也不说教,它通过鲜活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设计的本质和力量,激发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拥抱和创造更好的事物。它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都可以受益的普世价值。
评分坦白讲,起初我以为《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会是一本相当学术、甚至有些沉闷的书,毕竟“设计”和“国家形象”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比较严肃。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和趣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不像是在写报告,更像是在讲故事,一个个关于芬兰设计师、品牌和创新项目的生动细节,将抽象的设计理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简约”的解读,在很多文化中,“简约”可能意味着朴素甚至简陋,但在芬兰,它却是一种极致的追求,是剔除一切不必要元素后,所呈现出的纯粹与力量。书中的许多产品图片都拍得非常精美,配合文字的解读,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芬兰设计的独特魅力。从家具的线条,到服装的剪裁,再到城市的规划,都透露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设计”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创造美,更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设计战略,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有效地传达给世界,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思维模式。
评分拿起《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我并没有预设它会带给我多少震撼,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内心却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芬兰的设计成果,更深刻地剖析了驱动这些成果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哲学理念。作者以一种非常真诚和深入的笔触,描绘了芬兰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于社群的关怀,以及对于教育的重视,这些都成为了孕育优秀设计的土壤。书中对“诺基亚时代”的回溯,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产品设计,在全球舞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而对于当下芬兰新一代设计师的介绍,又让我看到了这种设计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留白”的理解,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留白,更是生活中的留白,那种给予人思考和呼吸的空间,正是芬兰设计所传达的一种从容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可以用来“雪中送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设计,不仅赢得了世界的目光,更赢得了世界的心。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吸引力,是真正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