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览中掌握核心.在回顾中展望前景
文建会与艺术家出版社合作策画
邀集国内当代艺术工作者,集结国内艺术资讯
以事件、分析与索引,切入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之趋势与现况
提供了解台湾视觉艺术过去与未来之总览
台湾视觉艺术发展至21世纪,由于各种国际局势与科技的变迁而产生瞬息千万、且势难抵挡的变化,其影响遍及艺术的创作、产业与评论各层面,从美术馆、画廊、展览单位、教学机构至艺术家,均试图在愈形庞硕的艺术生成环境和相对负险的地域视角间取得平衡,以跨併大小界线的元素应用,渗入个人脉络的思考,为突破现状寻求可能的出路。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可作为了解此一概况的最佳出发点之一。此本年鑑由文建会与艺术家出版社合作,以2005一年的艺术发展概况为主,分为趋势、现况与便览三篇,透过纪事、分析与条列资讯分头呈现台湾视觉艺术在21世纪初的发展切面。在纪事上,除2005年年度视觉艺术大事纪外,书中亦邀集台湾当代各领域之艺术工作者选取十大艺术新闻与十大艺术展览,以作为2005年艺术事件之导引;在分析上,由当代艺术评论者与学者就2005年的艺术整体运作、美术馆营运、展览型态与艺评发展,提供台湾视觉艺术趋势与现况之系统整理;在资讯上,则条列艺术组织机构,包括美术馆、文化中心、画廊、拍卖公司、画会、艺术教育系所等,以及图书出版资讯,作为参考之依据。全书以图文方式切入处于变动中的台湾视觉艺术概况,试图在综览中掌握台湾视觉艺术的发展路径,在回顾中展望台湾视觉艺术的前景。
反刍变动中的视觉艺术文化主体——《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序∕邱坤良
编辑说明
一、趋势篇
● 2005年台湾美术馆行政与趋势∕黄才郎
● 强本西进?2005年台湾美术发展的战略思考∕倪再沁
● 2005年台湾国际性策展的动态观察∕黄海鸣
● 从艺术杂志的艺评看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生态∕张晴文
● 如果艺文版还有明天——2005年报纸视觉艺术观察∕陈长华
二、现况篇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十大新闻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大事纪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十大展览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焦点1
以中央伍为准,向中看?齐!——试论台湾近年的展览型态学,以2005年为例∕李思贤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焦点2
世界舞台上的台湾位置——2005年台湾艺术市场回顾与分析∕胡永芬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焦点3
加码试探景气的一年——2005年艺术产业趋势∕吴介祥
●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艺评文选
1. 「所在」与「不在」间的辨证——试论许哲瑜的「所在」系列∕简正怡
2. 『舅舅』,让人暗爽的政治寓言——谈林宏璋的〈我的舅舅〉∕陈泰松
3. 从观念到不那么观念——谈「每一次」的知性化习癖∕王圣闳
4. 从符号狂言遁入失语状态——张正仁「平行?漂流」展的作品阅读∕石瑞仁
三、便览篇
● 公私立视觉艺术相关团体索引
1. 美术馆
2. 文化中心
3. 画廊?拍卖公司
4. 艺术村?展览空间?艺术策展、经纪公司
5. 画会?学会?基金会
6. 艺术教育系所?学校艺文空间?艺术材料商店
7. 艺术杂志?艺术相关出版社
● 2005年台湾出版视觉艺术图书辑选
反刍变动中的视觉艺术文化主体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序
2005年的台湾视觉艺术,显现二十一世纪产生于国际潮流与地域系统之间的文化主体性问题,随着整体艺术环境的变迁,复杂性更大,也需要更充分的思考与陈述。从艺术市场的变迁扩充、展览概念的翻新、国际交流活动的频繁、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画廊、策展单位和艺术家对国际潮流所展现的敏感度,使得建构文化主体性、对应国际间发展的问题,较以往更需要政府单位与民间团体深入的思索。
台湾视觉艺术界近年来面临各种山摇地动般的改变。艺术市场由原来的台湾市场,逐渐扩及至包含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在内的华人世界,而画廊与拍卖公司的经营路线亦随之移转;在艺术创作对于各种国际艺术与文化观点的广泛参酌外,艺术家与国际间的接触也日益紧密频繁;美术馆历经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调整,逐渐以概念凌驾原来以单一馆藏为对象的展览组织方式,且开发出与产业结合的行销企划;在国内外的策展活动上,策展人在国际艺术潮流的沖刷下,也激发出各种跨越不同领域与国界的展览主题。
台湾的艺术发展,受到国际间各种固有意义与关系重组的影响,也需在国际、亚洲各国间的位置重新定义,以加强国际竞争力;而在国内艺术生态上,政府部门在文化政策与资源分配上同样需要重新调整与实践,以提升艺文界的文化自觉,进而协助其培养国际意识。
「年鑑」是透过对于一个整体概况的纪录,帮助我们理解过去,釐清现在。若能在平铺直述的纪录、统计之外,也显现出年度总结式的时代意义与可能的讨论向度,更为可贵。
《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以趋势、现况与便览三个篇章,尝试掌握2005年的视觉艺术概况,它所提供的各项整理、总结与分析,有助于理解台湾近年来在文化与艺术环境上的变动。透过2005年的参考点,我们希望能从变动中,辨别出实现台湾视觉艺术文化的潜力与价值的路径,从而建立一个不仅来自于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创意,更来自于概念与生活之持续反刍的视觉艺术文化主体。
邱坤良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拿到《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这厚实的一本书,我感觉像是揣着一张藏宝图。我的兴趣点很具体,我特别想知道,在2005年,台湾的当代摄影界有哪些重要的作品和新人涌现。那一年,摄影技术和表现手法应该也有不少新的尝试吧?有没有那些能瞬间抓住人心的瞬间,或者是以独特视角解读社会现象的照片?我希望能看到那些不落俗套、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它们可能不一定是最华丽的,但一定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除此之外,我也关注当年的平面设计和插画领域。2005年的广告设计、海报、书籍装帧,会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至今仍然影响着台湾的视觉文化?我很好奇,那时候的台湾设计师们是如何运用色彩、构图和文字,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这本书如果能涵盖这些比较“实用”的视觉艺术领域,那对我来说价值就更大了,不仅能欣赏艺术,还能从中获得设计灵感。我期待它能是一本既有艺术高度,又有实际参考意义的读物。
评分哇,拿到这本《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时候,心里真是有点小激动。作为一名对台湾艺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脉络,艺术绝对是最直观、也最能触动人心的窗口。而“年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记录、梳理和总结的重量,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一年台湾视觉艺术全貌的大门。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细心的导游,带着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时代洪流中,却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 我很好奇,2005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台湾的视觉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是继承了传统,还是大胆地拥抱了前卫?有没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当年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成为了某种潮流的引领者?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不同媒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比如那些令人惊艳的绘画、充满力量的雕塑,或是那些挑战观者固有认知的装置艺术和影像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感受到台湾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所注入的情感、思想,以及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的独特观察。这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侧写,充满了故事和解读的空间。
评分我拿到《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一定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我特别好奇,在2005年,台湾的建筑设计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和杰出的作品。毕竟,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来塑造的,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艺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一窥当年台湾的建筑设计理念,有没有一些大胆的创新,或者是对传统元素的现代化演绎? 除了建筑,我还对当年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相关的视觉呈现非常感兴趣。一个宜居、有魅力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公共空间和细致的景观设计。我很好奇,2005年,台湾的城市在美学和功能性上,有哪些令人称道的进步?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能够展现出艺术家和设计师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塑造,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本书如果能包含这些更宏观的视觉艺术层面,那对我来说,它就不只是一本关于艺术作品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发展和城市美学演进的记录,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这本厚实的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通往台湾当代艺术脉络的一扇门。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新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呈现。2005年,数字技术和跨界艺术的融合应该已经相当活跃了吧?我很好奇,当年台湾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新媒体,例如影像、声音、互动装置,来表达他们的想法的。那些作品是否大胆、前卫,是否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定义? 我非常想看到,艺术家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体验,是如何用非传统材料和空间布局来构建作品的。一本优秀的年鉴,不应该只展示“美”的,更应该呈现“思考”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文化议题的关注,以及他们通过艺术所做的独特回应。那些作品,是否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否触及了当时的社会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在2005年的台湾,有一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正在用他们的方式,不断地探索和定义着视觉艺术的边界。
评分读到《2005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厚重、扎实的质感,就像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书。我猜它一定收录了当年在台湾各个重要艺术展览、画廊和机构展出的作品,从学院派的严谨到独立艺术家的叛逆,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踪迹。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被大众所忽视,但却有着深远影响的实验性艺术项目。有时候,最精彩的艺术创新就藏在那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角落里。 而且,一本好的年鉴,除了作品本身的呈现,还应该有对艺术家创作理念的深入解读,甚至是对当年艺术生态的梳理。我希望这本书里会有对一些关键艺术家、策展人的访谈,或者是有深度评论文章,能够帮助我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逻辑,以及他们在当时艺术界所扮演的角色。毕竟,艺术创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时代、与社会、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些背景信息,那它就不只是一本“画册”,而是一部关于台湾视觉艺术发展史的珍贵文献,能够让我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些作品,去理解它们为何重要,为何值得被铭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