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文化工程师与没有历史的人》一书揭开一页沉埋千年的历史:
一群为维护家计,幸福的河北人力抗帝国军队;相对地,帝国文学殿堂中人诸如韩愈、刘禹钖、杜牧等人,抢在帝国军之前大肆展演其文化帝国主义。然而,一百年过去了,无论是帝国铁骑、还是以韩愈为首的文化帝国主义者,都无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国的意志。本书视这群被消音的河北人「没有历史的人」。
河北人百年来面对帝国的文攻和武吓,是怎么挺过来的?
正是说故事高手卢建荣教授要我们解答的。
向星期天的史家致敬一一代序
序曲
第一部 自决
一、蓟城战云佈 万户钉棺声
二、虎踞于河朔 长安计安出
三、幽镇相倾日 瓜李成嫌时
四、河朔乱又起 宰臣全束手
五、?关路更远 灵堂伏剑死
六、忠义满京华 风雨故园情
七、大盗计窃国 河朔故事兴
八、车马喧山寺 良相佐君行
九、两河战士骨 春闺梦里人
第二部 敌对
十、间关万里行 幽人夜难眠
十一、冷月疏星照 寒光铁衣溼
十二、文曲驻辇下 人物辨邪正
十三、七步干戈惨 疑心暗鬼生
十四、文昌笔万钧 平地风云起
十五、长安为异客 河北入梦来
十六、河北为屏藩 君相俱开怀
十七、河北苦离乱 洛阳好成家
十八、禁垣君相汗 沙场将士血
第三部 纳叛
十九、将军朝天阙 军士肝肠断
二十、护主心悲凉 白发忆离乡
二十一、兄弟各异路 生死又情殊
二十二、见缝插针难 隆功崇德易
二十三、十年绝音讯 一朝脱险境
二十四、叔姪争帅位 长安迎输家
二十五、长安富贵居 故乡虎口行
二十六、开门揖降者 不分河南北
第四部 招降
二十七、燕赵高门空 易镇唐心坚
二十八、程家袭三代 历劫无复忆
二十九、三镇歪风炽 监站岂容贪
三十、青女辞罗绮 侠气世无匹
第五部 来归
三十一、洛士群鼓譟 燕赵气益雄
三十二、蓟城洛下客 燕歌塞鸿飞
三十三、洛风拂朔野 不解幽燕情
尾声
参考文献与遗物
索引
本书是我在一九九六年想写的一本专书,所有资料蒐集齐全,全摊在研究室的桌案上,本拟利用一段完整的时间据案直书,一口气写完。只是轮到要下笔为文时却迟疑不前。到底要怎么写关于在有裂缝的社会加重制造内部敌人的文化工程师这么一本书,我突然觉得呈现这段历史的表现手法有着需要讲究的余地。就在这么一个念头的影响下,我每天在桌畔案牍劳形之余,望着日渐蒙尘、兼且日渐褪色的钢笔笔迹的资料,就这样倏忽十年过去了。二○○四年起,我下定决心将材料重新研读一遍,并且每件都写下研读笔记,到了二○○六年春夏之交,竟也完成笔记资料内容的研读心得工作。
西洋史家Philp Aries(法国写欧洲童年史的名家)说自己是位「星期天的史家」,后现代史学旗手Keith Jenkins说历史这一行业是需要牺牲假期的,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我从十八岁入读历史系发表第一篇作品起,至今已有四十年,除开到美国唸四年书,到军中服役二年,有多少春花秋月的日子,我都在写作,数都数不清了。我立意要跟我同时代的同行拉开距离,好区隔开,我是我,他们是他们。我跟他们最大的不同,是我不靠政府津贴写作,我也不赖助理帮同我找资料。我一切自费自理,我要以我一己摧破一个神话,那就是要砸大钱才能做有用的研究。我在研究院的同事,不乏有人年年得奖助,身边少说助理三至五人,却博士到手后一本专书都写不出来,但照样拿国家最高学术荣誉:当选院士,较之欧美,台湾的院士何其廉价。这些领有院士俱乐部会员卡的史家根本就不是「星期天的史家」,那是一个互相吹捧的封闭性小团体,包揽了国家大小各种奖项,就是写不出像样的专书。这就是台湾的史学生态。有几位出版社总编辑问我:「何以本土创作稿源枯渴几十年?」我回答说:「上焉者以领有一张院士俱乐部会员卡而极尽卖身投靠当权派之能事,下焉者混吃等死,而钟情于『星期天的史家』职责者正是我辈!」然后,我告诉他们,我辈只有二、三人而已,六十岁以上的前辈名家只汪荣祖一人,六十岁以下热爱写作的亦仅仅彭明辉一人,本人不才,忝附冀尾云云。
再回到本书身上。本书是我预计要写的唐代五部曲的第五部,之前四部或已出版,或完成论文集正整装待发改写成书。已出书的两部中,一部谈唐代的人如要打官司多半沉冤难雪,另一部谈唐代人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处理尸体以及死后种种。在已完成论文集、而待改写成书的两部中:一部在谈彭城人如何追求自治和自我认同,另一部在谈技术官僚雏型的出现与文化政治。五部中,唯独本书不待发表完相关论文再改写成书,我只在一九九八年发表一篇论文,谈河北人的抗争文化逻辑。这是我在加速我的专书制造业,中间省掉把发现公告学术社群这道手续,直接诉求一般读者大众。我愈来愈不理台湾史学社群对我作品的反应。反正他们全不是「星期天的史家」,与我完全不同调,我何必搭理他们,并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已被我抛诸脑后多年,即使再穷下半辈子加强用功,也只有瞠目结舌遥乎我后,难乎有为了。其实我早已看破我同辈的手脚,他们这一辈子只能抱着一本论文集告老江湖,这还算好的;多半的人连一本论文集都没有,忝颜无耻地凭着教授头顶光环在社会上骗吃骗喝。
写本书的困难不在铺陈论据、而后得出论点,而在如何採叙述史学的方式将八至九世纪这页唐(廷)河(北)百年关系史呈现得更多层次,更多向度,借以照顾历史复杂性的广度和深度。叙述史学之于中、西史学各有着二千五百年的历史趋势,只不过二十世纪时,中、西不约而同放弃以叙述史学作为历史表述的主流形式。所不同地,西方经六○、七○年代的实验,深知放弃叙述史学之弊害,立即幡然省悟再度回归叙述史学的途辙。相反地,中国现代史学社群打从二○年代放弃叙述史学迄今依然一往情深、执迷不悟。在西方,大型书店的陈设,如果左半壁置放文学书籍,那么在右半壁一定摆设史学作品,文史作品产值旗鼓相当不说,史着亦可跻身畅销书排行榜。娜塔丽?戴维斯的《马丹盖赫返乡记》、勒华?拉度里的《蒙大犹村》都以二位数惊人销售业绩傲视群雄∕群芳,遑论霍布斯邦《极端的年代》在世纪末英语系国家雄踞畅销书排行榜经年不衰了。欧美一流写手史家不但会写论文,而且很会写深入浅出的专着。台湾史学界把写扣人心弦的史着机会拱手让给对历史有兴趣的作家,诸如李敖和柏杨之流的人物。说职业史家把写有趣的史着拱手让人,听起来好像史家会写,只是不屑写。其实全不是这回事。台湾的史家根本没有写作细胞,他们只学会杂抄资料的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还美其名说:「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史学。」
好的史着除了拥有一手好中文的能耐这个条件之外,还要有穿透古人所为背后的解释能力,这在古代称作「史才」和「史识」,环顾海崃两岸的芸芸史家中集此二美者,尚不多见。在台湾,文笔好,又愿意以叙述史学方式从事着述者,其唯黎东方莫属,可惜他史识稍弱。黎氏的下一辈倒有两位写手,一位是逯耀东,另一位是汪荣祖。两人均文采晔晔,可惜逯氏执迷于科学史学,在叙述史学上缴了白卷;倒是汪氏挟其史识运笔为文,可说卓绝一代。汪氏以会通中西的博学,并出以典雅的文风谱写出一部传世名篇《史传通说》,他的《晚清变法思想论丛》一书虽学术味道浓郁,但平实中带有雅趣的精鍊文字风格,加上史眼锐利让一众变法之士无所遁形,历史的广度和深度都照顾到了。我更是对他一篇短篇:〈清朝皇帝的乐园与失乐园〉惊艳不已,全无引文,採用的是转述笔法,综述了一页百多年的历史,其说故事的功力无与伦比。另外,彭明辉《晚清经世史学》一书通篇採用转述笔法,也是无一引文,尤获我心,非常敬佩。有朝一日中国史学转回叙述史学的阵营的话,上述黎东方、汪荣祖,以及彭明辉的贡献必定是催生下个世代叙述史学的无上资源所在。
前述的黎东方继承了中国小说文学的叙事文化,特别是插叙的手法,运用得有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在注入中国小说的叙事文化上,八○年代的黄仁宇再向前跨进一大步,他引进了倒叙的技巧,且借着明末一年琐屑不已的一些事务,追索明帝国兴亡之几。这颠覆了中国史界直线史观的写作定规。我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入侵台湾》,同样稍事运用倒叙技巧,从后往前讲。到了二○○四年,我推出的《铁面急先锋》,更是将倒叙技巧使用得淋漓尽致。一段从五一四年到七五五年的历史,我不从头讲,改而从六九三年讲起,再不断回溯过往,之中又下探六九三年以后的史事。明明该书的起点是五一四年,不过我选择的切入点却是六九三年。这样使得史事的起点与写作的切入点不能画上等号。另外,传统史家所遵守的写作定规,除了迷信直线史观之外,他们只知採用单一叙事观点。然而,我在《铁面急先锋》中,则大胆採用多元叙事观点,此举让故事中一些人物各自由其观点看事物。
本书在叙事技巧上,又比《铁面急先锋》犹有过之。我让同一史事在不同场景,不同的书中人物观点反覆出现,为的是要让读者切身感受历史的复杂性。故事的主要场景其实只有两处,一在河北地方,另一在长安和洛阳两京城,我尽可能平均地分写两地,冀求被消音达千年之久的河北人可与两京将相和士大夫平起平坐。这次历史的聚光灯除了打在中央政治舞台之外,还得打到河北地方去,而且保证?方戏分相等,无所畸轻畸重。我本打算在单数章上讲河北,偶数章上说两京的,无如资料的限制使我无法如此整齐划一去操作。不过,前十八章确实依此设计进行,后十五章则不完全遵守。
唐廷与河北的关系这一课题,自来中外史家多在河北节度使府的军事组织、以及军官团行事风格上打转,最后把这一切归结于种族上不同文化的冲突。其实,河北使府军事组织与河北外其他例子没有不同,至于河北军将行为上的负面形象,是两京士大夫形塑的公共形象,这里面忽略了权力的继承危机及其衍生的文化是不分唐廷和河北的。亦即,本课题的研究,打一开始就走错路、问错地方。不断重复写关于使府军事组织的制度、以及河北军人多嚣张跋扈,这对于探索史事背后的底蕴是无所助益的。然而,岁月无情,七十年就这样过去了。这个课题到得我手上,算是败部复活,我借由所受新文化史训练累积的素养,以不同的角度去看这幕文化冲突,所着眼的是一个社会内部文化菁英如何兴风作浪,如何去制造同一社会中的敌人,然后在应付失据后又不负责任地一哄而散。这一幕其实跟晚清士大夫中的清议派很像,其实何止晚清士大夫中的清议派,这种人历朝历代无不有之。只是我感情上不太接受在唐代的这群凭嘴巴办事的人,会是韩愈、元稹、刘禹钖、杜牧,以及权德舆这班人。在年轻时代,我的中文根基从这些文学巨人获得滋润,晚来始知此辈诸公行事如此孟浪、躁进,根本无法与白居易和陆贽这种务实派相提并论,思之怅惘不已。
反正事已至此,不欣赏敬仰的文学大师所为是一回事,历史归历史,既然要写,还是要如实呈现。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还好,我喜欢的法国史中类似行径也不是没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反犹运动如日中天,为了一位犹太人德雷福上尉军官是否通敌卖国的司法审判,举国若狂、分裂成支持和反对两派,?方势同水火,必欲置对方于死地不可。在政治、媒体一同干预司法审理之下,法院作出了错误的判决,而社会也付出撕裂的代价。其情景既像唐代,又像台湾目前的处境。以上德雷福上尉事件就成了西方(不只是法国一国而然)宝贵的一课。我们中文世界中可否借由历史事件鉴往知来呢?空有悠久的历史却从来不汲取历史教训,不正是海崃两岸最佳的写照吗?
一九八七年,我还在西雅图华盛顿湖畔唸书的时候,有一天指导教授之一的丹尼?薛罗(Daniel chirot)先生要我读吴尔夫(Eric Wolf)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一书,于读毕之后,内心之震撼久久未能释怀。这本书在讲欧洲白人推动资本主义的四百多年过程中,付出了欧洲农民文化、以及新、旧大陆部民社会文化全遭消灭的代价。其孓遗的欧洲农民和其余各大洲的部民则被席卷入资本主义运转途辙中,全都成了无产阶级,同时也是一群被消音的「没有历史的人」。这个称号指的是这群弱势者虽然生存过,但因不具入史资格,形同不曾活过。本书书旨之一:「没有历史的人」,即是典出于此。
这个「没有历史的人」的用语也通用于中国史上的一些特定弱势群体吗?在我擅长的唐代时段里有这种人吗?有的。想到这里在我脑海中,唐中晚期的河北人立即清晰浮现。唐代的河北人因某种历史因缘,在政治上採抵抗唐廷的立场,而横遭唐代两京士大夫予以丑化,甚至污名化。加上写史的权力操纵在唐代两京士大夫、及其后代心仪者手中,于是乎,两京士大夫对河北人的歧视意见被后代史家当事实看待。我在读毕前述吴尔夫着作之余,我更强烈感受到唐代河北人中一小撮当到疆吏的人被人带上一具丑陋不堪的面具入史,如此一来,还比不上吴尔夫笔下那群丧失入史资格的欧洲农民、及其他各大洲的部民。被人目为丑类而入史,还不如不入史,而如此遭人践踏入史已非复其人,如此一来,还有,绝大多数河北人因非高官的缘故是不见载记的。所以,不论有否入史,真正的河北人其实也是「没有历史的人」。
唐代的皇帝没有营造公共形象的必要,他们只消一味维持其「天威难测」的姿态,就足以产生统治效果,所以,唐代皇帝不需要豢养一群为他们涂脂抹粉的化妆队伍。但唐代皇帝却拥有一支专司丑化帝国反抗者的义勇军,他们很有办法予帝国反抗者以负面形象,并因而让忠于帝国的人对反抗者心生反感,而煽起一股以军事解决反抗者的鹰派风潮。在本书中,我称这批丑化河北人的志工队伍为帝国文化工程师。这些人的工作是在形塑河北人为异族的集体形象。这是一种文化想像的工作。我年轻时读到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篇文章,一直以为作者是在揭示普世性的政治哲学。直到负笈美国修习新文化史的治史方式,才警觉这里面有韩愈冲着河北人而讲的话这一意涵。同我一样读过《韩昌黎集》的读者,通常只出以审美的口味在细品韩文之美,而于不知不觉中对每篇韩文去脉络化。韩愈有多文针对河北人发言,但经读者去脉络化之后,这些文章涉及河北人集体形象这部分就被人给忽视了。韩愈只不过是这支帝国文化工程师队伍的一员,还有许多文学家也是这支队伍的成员,他们写及河北人的部分,千余年来都被忽视了。
在我要写西元七六三年至八七三年这段历史之前,我有义务将书名的用典、以及早年误读材料的经验,借此一併和盘托出,以志治学之不易。好,这些题外话就讲到这里,亲爱的读者且随我走进大唐帝国,她目前情况大不如前……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和构建历史”的思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文化工程师”这个概念融入到大唐的背景之下的。是他们通过某种方法,将知识、技术、艺术进行系统化的传播和整合?还是他们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引导社会思潮和文化走向?而“没有历史的人”这个设定,更是充满了哲学深度。是否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前历史”或“后历史”?他们是否代表着一种被时间遗忘或尚未形成的文明形态?他们的存在,是否是对既定历史叙事的一种挑战?我猜想,这本书的故事线索可能会非常复杂,交织着宏大的帝国命运和个体角色的命运,同时又融入了对文明、技术、人性的深刻探讨。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籍,它不仅仅提供一个故事,更能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绝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糙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书页的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封面设计更是点睛之笔,色彩搭配既有大唐的雍容华贵,又透露出一种神秘的史诗感,那只展翅欲飞的燕子,仿佛真的承载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出一种低调的奢华。而且,它还附带了一张复古风格的藏书票,上面印着一些我不太认识但充满韵味的符号,这简直是给喜欢收藏的读者太大的惊喜了。光是这份制作上的诚意,就已经让我觉得物超所值了,完全可以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随时都能欣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这厚重的外壳下,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视觉和精神的双重盛宴。
评分我一直对大唐盛世的历史氛围很着迷,但又觉得很多文学作品在描绘时,要么过于侧重宫廷权谋,要么流于表面的繁华景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解读历史的可能性。它似乎不只是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试图去“建造”一个历史,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生命力的帝国。我猜想,那些所谓的“文化工程师”一定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文人墨客,他们或许掌握着某种超越时代的智慧,或者拥有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特殊能力。而“没有历史的人”,这个概念更是引人遐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才能称之为“没有历史”?是失落的文明?是被遗忘的族群?还是某种超越了时间维度的生命?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奇妙的画面,也许是神话传说与历史尘埃的交织,又或者是宏大的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碰撞。这种充满悬念和哲学意味的设定,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它很可能触及到我们对历史、对文明、对存在本身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就相当可观,厚厚的一本,足够我沉浸其中好一阵子了。我喜欢这种能够让人“吃透”的书,而不是那些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从目录的排布来看,故事的推进似乎很有层次感,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逐步深入到错综复杂的情节之中。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出现的细节描写,那些能够唤醒读者感官的片段,比如对当时城市风貌的描绘,对服饰、饮食、习俗的细致刻画,甚至是对人物内心细微情感的捕捉。一个好的历史故事,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其中闪耀。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精妙的笔触,将那个遥远而又辉煌的时代,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仿佛能够亲身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它的呼吸,去聆听它的心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完整而真实世界的最关键元素。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名字中透露出的“工程师”和“没有历史”的概念,这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陈词滥调的历史小说能比拟的。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野心和创新。我设想,故事中所谓的“文化工程师”可能肩负着某种使命,他们并非仅仅记录历史,而是以一种近乎“设计”的方式,去塑造和维护大唐帝国的文化根基。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智慧、策略,甚至是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手段。而“没有历史的人”的存在,无疑为整个故事增加了神秘感和冲突点。他们是故事中的异数,是历史的“bug”,还是某种不可预测的变数?他们的出现,是否会颠覆“文化工程师”们的既定计划?这种“对抗”与“共存”的可能性,让我想到了许多经典的科幻和奇幻作品中的宏大设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构建出一个逻辑自洽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观,让我沉醉其中,忘却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