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透过具体而细致的实证研究,探讨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的消费文化,希冀打开晚明消费史的多元面向,丰富这一段历史。全书的两大主轴,其一是尝试把近代早期中国的消费史,放在世界史的脉络下,观察晚明时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费社会」的现象,以修正英国史学家关于「消费革命」的历史解释。本书另一个主轴是士大夫的消费文化。从消费文化的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晚明社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士、商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士大夫也透过消费文化,塑造消费品味与流行时尚,来重新建构他们的身分地位。
作者简介
巫仁恕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兼任讲师,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专长领域是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明清城市群众集体抗议、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着有专书《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2005)。
导论:从生产的研究到消费的研究
第一节 明清消费文化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脉络
第三节 本书的主旨、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消费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奢侈消费的风气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消费社会兴起的背景
第四节 士大夫身分地位的变化
第二章 消费与权力象征─以乘轿文化为例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乘轿
第二节 晚明乘轿的流行与普及
第三节 官方因应的对策
第四节 乘轿的象征意义
结论
第三章 流行时尚的形成─以服饰文化为例
第一节 明初的平民服制与社会风气
第二节 晚明平民服饰的流行时尚
第三节 流行时尚的作用
第四节 士大夫对服饰风尚的反应
第五节 士大夫批评服饰风尚的言论
结论
第四章 消费品味与身分区分─以旅游文化为例
第一节 士大夫旅游风气的兴盛
第二节 大众旅游的盛行
第三节 旅游的普及与社会竞争
第四节 品味的塑造与身分区分
结论
第五章 物的商品化与特殊化─以家具文化为例
第一节 家具的消费与商品化
第二节 大众的家具消费:以徽州为例
第三节 高级家具的消费
第四节 文人化的家具消费
第五节 书房、家具与文人品味的特殊化
结论
第六章 文人品味的演化与延续─以饮食文化为例
第一节 饮食消费的奢侈风尚
第二节 饮食风尚与食谱的刊行
第三节 饮膳书籍中感官描述的演化
第四节 品「味」与身分:文人化食谱的味觉理论
结论
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晚明时期那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和随之而来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变化。作者以一种近乎“显微镜”的视角,审视了那个时代的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富而复杂的晚明。从对日常用品的精细化生产和消费,到士大夫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感”,都展现了这个社会独特的魅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风尚”的论述,它并非单纯的潮流追逐,而是士大夫们通过模仿、创新和传播,来塑造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过程。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和定义者。书中关于各种奢侈品,如精美的瓷器、华丽的服饰、考究的家具的描写,都让我感到身临其境。这些物质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判断。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既有宏观的分析,又不乏生动的个案研究,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可读性。它让我看到,晚明的士大夫们并非生活在象牙塔里,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并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和精神寄托。
评分这本书我读得真是心潮澎湃,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晚明那个繁华而又充满矛盾的消费世界。书中对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描绘得细致入微,从他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到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政治空间里寻找到精神寄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物质细节转化为鲜活的个体体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服饰的部分所吸引,那些精美的丝绸、繁复的纹饰,以及士大夫们如何通过服装来彰显身份、品味乃至政治立场,都让我看到了物质消费背后复杂的社会意义。读到关于饮食的部分,那些珍馐佳肴、精致的茶点,以及士大夫们宴饮时的礼仪规矩,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精致的生活美学。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消费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与文化、权力、道德观念之间的互动。士大夫阶层既是奢华的追逐者,也是道德的标榜者,这种内在的张力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我常常在想,当他们在享受精致生活的同时,内心深处是否也会涌起一丝不安?这种对物质的渴望与对精神的追求之间的平衡,究竟是如何维系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它让我不再将晚明视为一个刻板的历史时期,而是充满了人性光辉和生活气息的生动画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史学写作模式,而是以一种更具文学色彩的方式,将晚明士大夫的消费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勾勒出那个时代士大夫们精致的生活画卷。我被书中对各种物质细节的描绘所吸引,从他们日常饮用的茶叶、品尝的糕点,到他们身上穿着的丝绸、佩戴的玉器,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这些物质细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士大夫们的身份、品味、社交乃至政治抱负紧密相连。书中关于“雅玩”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收藏、鉴赏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并在这种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社交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趣”的描写,它展现了士大夫们如何在物质的丰裕中,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晚明士大夫形象,他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书呆子,而是充满生活气息、追求精致和情趣的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历史陈述,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学术探险。作者巧妙地将晚明的社会变迁与士大夫的消费行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揭示了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如何在这种浪潮中既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优越感,又不得不被卷入其中。我被书中对“品味”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所打动,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占有,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资本,一种区分身份、彰显学识和艺术修养的手段。书中关于收藏、园林、书画等方面的论述,都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解读和创造,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社交网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赞美这种消费,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揭示了其中潜藏的社会不平等和潜在的危机。士大夫阶层的消费当然是精致的,但这种精致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代价?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是否也削弱了他们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这些疑问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浮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跟随作者一起探索未知的惊喜感。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将晚明社会置于一个“消费社会”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并聚焦于士大夫阶层的消费行为。这种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晚明的社会变迁。作者并非仅仅关注士大夫们的物质享受,而是深入挖掘了消费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权力关系。我被书中对“名士风流”的论述所吸引,它不再是简单的文人雅集,而是通过消费来构建身份、彰显品味、赢得声望的一种方式。书中关于“享乐”与“节制”的张力,以及士大夫们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找平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史料的巧妙运用,他能够从看似琐碎的记载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并进行深刻的分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晚明的消费社会并非简单的物质膨胀,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社会转型期,士大夫阶层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既是时代的受益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