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中华民国制宪后的修宪历程。盖近代民主国家,莫不存有宪法,以为其立国基础。但宪法系因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自当因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修改,故凡属宪法成文国家莫不规定宪法修改程序,以适应人类社会变迁的需要。然宪法的修改并非全无限制,而是必须依循法理为之;也就是说,宪法的修改必须具备合法性(legality)与正当性(legitimacy),推至中华民国宪法亦然。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述民国以来的宪政发展历史;第二章分析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修款的修宪过程;第三章分析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时期的修宪过程;第四章则针对中华民国宪法历次修宪结果进行探讨,并对中华民国宪法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作者简介
谢政道
现职∕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屏东地方法院调解委员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专长∕宪政思想史、民主发展理论、鲁凯族传统社会组织研究
再版序
序 言
第一章 中华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清末立宪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民初立宪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立宪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修宪过程
第一节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
第二节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一次修正
第三节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二次修正
第四节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三次修正
第五节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四次修正
第三章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时期的修宪过程
第一节 第一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二节 第二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三节 第三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四节 第四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五节 第五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六节 第六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七节 第七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
第四章 中华民国宪法修宪过程的分析
第一节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分析
第二节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分析
第三节 中华民国宪政的未来展望
附 录
附录一:中华民国宪法(一九四七年)
附录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一九四八年)
附录三: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一次修正(一九六○年)
附录四: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二次修正(一九六六年)
附录五: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三次修正(一九六六年)
附录六: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第四次修正(一九七二年)
附录七:第一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一年)
附录八:第二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二年)
附录九:第三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四年)
附录十:第四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七年)
附录十一:第五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九年)
附录十二:第六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二○○○年)
附录十三:第七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二○○五年)
附录十四:大法官会议对中央政府体制所做成的重要释宪案
参考文献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台湾的政治历史很感兴趣,但从来没有想过修宪这件事可以如此复杂,也如此充满戏剧性。从国民党时代到民进党执政,每一次修宪的背后,都牵扯着多少政治角力、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对台湾未来命运的设想。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政党、不同派别的立场,以及他们如何在国民大会、立法院等场合进行唇枪舌剑。读到书中对某些关键时刻的描述,比如“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废除,或是“冻省”争议,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台湾社会弥漫的紧张气氛和巨大的变革力量。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民主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前辈们努力争取和守护的结果。特别是书中对不同世代政治人物的描绘,他们各自的理念、妥协与坚持,都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立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能够提供多方的视角,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让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政治体制演变,以及理解当下台湾社会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志之士,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读物。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政治史诗,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又加深了一层。
评分我购买《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纯粹是因为对“历史”的兴趣,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剖”历史。我过去对台湾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宪政体制”,一直有一种模糊的认知,但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将这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宪法”与“现实政治”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宪法条文,与台湾社会真实的政治事件、社会思潮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宪法”是如何在现实的政治博弈中,被塑造、被运用、被修改的。书中对不同时期“修宪”的动因、过程和影响的梳理,都做得非常细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争议性”修宪议题时,能够呈现出多方的观点,并且不带个人色彩地进行论述,这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当时的复杂局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公民读本”,它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台湾的政治发展,以及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
评分作为一本“第二版”的书,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必然有更新和更深入的探讨,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在不断地关注和研究台湾政治的最新动态,并将其融入到对历史的梳理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宪政改革”的阶段性分析,它不仅仅是将历史事件简单地罗列,而是试图去总结每一次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比如,书中对“国会改革”在修宪过程中的反复出现,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民意诉求,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曾经对某些修宪的“争议点”感到不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了,这些争议背后往往涉及到台湾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作者在分析这些矛盾时,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这一点非常难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政治研究者看的,对于每一个关心台湾未来的公民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台湾政治的“脉络”,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修宪”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政治哲学”的探索。作者在书中,将每一次修宪的背后,都与台湾社会的核心议题紧密相连,比如“国家认同”、“两岸关系”、“民主深化”等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修宪”与“民主化”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它清晰地展示了,宪法的修改是如何为台湾民主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又如何在民主化的进程中,不断地被挑战和完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宪法增修条文”的分析,它反映了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变通”的方式,来回应现实的政治需求。这种“务实”的政治智慧,是这本书中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演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妥协、博弈和创新中向前发展。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台湾政治,以及台湾人民如何塑造自身命运的读者,这本书是绝对的首选。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为一名对台湾政治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我原本以为我对“修宪”这个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这本书,却如同一本详尽的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作者不仅仅关注了那些重大的宪法修正案,更深入挖掘了每一次修宪背后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社会诉求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书中对不同修宪版本之间的关联性、演变逻辑的梳理,非常清晰,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台湾的宪法体系会呈现出现在的样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两岸关系、台湾主权等敏感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能够充分展示不同政治力量在这种议题上的观点差异,并且不带个人色彩地呈现历史事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宪法解释的演变,以及司法院大法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了“法律”不仅仅是条文,更是在不断地被解读和赋予新的生命。这本书对于理解台湾政治的“软肋”与“韧性”,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是我近年来阅读过最有价值的政治史著作之一。
评分读完这本《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如此”。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台湾漫长的修宪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过去对修宪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中那些激烈的辩论和政党间的博弈,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但这本书,通过对每一部宪法、每一条修正案的溯源,以及对制定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明白了这些宪法条文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台湾。特别是书中对“本土化”与“国家认同”在修宪过程中的反复拉锯,让我对台湾政治发展的核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或政党贴上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与困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卡关”时刻的深入分析,比如在国民大会期间,如何通过密室协商、政治交换来达成共识,又如何因为未能达成共识而导致改革的停滞。这种对政治运作机制的揭示,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充满启发。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台湾政治史的入门手册”,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台湾的政治地图,以及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局观”。在台湾,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政治新闻淹没,很容易被眼前的小事件牵着鼻子走,而忽略了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这本书,就像给我提供了一张“政治导航图”,让我能够看清楚台湾的宪政发展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到现在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法统”问题在修宪过程中的反复纠结,这贯穿了不同时期、不同政党的论述。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种“法统”的争议,是如何影响着每一次修宪的方向和结果。我也因此更理解了,为什么台湾的政治认同问题会如此复杂,因为宪法的根本性问题,本身就与国家认同紧密相连。书中对每一次修宪的“前因后果”都做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不再是零散地记忆一些政治事件,而是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读起来却不枯燥,因为它始终关注着“人”的故事,以及“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首先要从它所呈现的“历史厚度”谈起。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台湾的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中华民国修宪史”这个宏大的议题,让我看到了许多过去被忽略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动因。作者似乎拥有惊人的档案资料和采访资源,他能够将那些枯燥的宪法条文,以及晦涩的政治术语,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理解那些修改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时代背景。我尤其被书中对每一次修宪前后的社会思潮、民意走向的梳理所打动。它清晰地展示了,修宪并非是少数政治精英的闭门造车,而是与台湾社会民众的期待、呼声紧密相连。从解除戒严到推动民主化,从追求国家正常化到深化台湾主体意识,这些重大的政治议题,最终都通过修宪的进程得到了体现或回应。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政治立场学者观点的引述,也让整个论述更加丰富和严谨。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换一种方式,现在的台湾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当下的纷扰,去审视台湾政治发展的长河,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是在“挖宝”,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宪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平时对它的关注却远远不够。《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这本书,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作者在书中对于台湾“戒严时期”与“民主化时期”修宪的对比,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在政治体制上的巨大飞跃。我尤其惊叹于,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台湾的政治人物是如何在维护稳定与推动改革之间寻求平衡的。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披露,比如关于“修宪程序”的讨论,以及不同政党在“修宪门槛”问题上的较量,都让我明白了,修宪并非易事,它需要高度的政治共识和周密的准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宪法解释”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影响的阐述,这部分内容让我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和应用,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政治启蒙”,它让我对台湾的宪政体系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阅读《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沉浸的体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老道的说书人,将台湾几十年来围绕着宪法所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故事,一一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具体事件的描绘,比如在国民大会上,不同党派是如何为了修宪条款而展开激烈的辩论,那些充满火药味的发言,以及为了达成妥协而进行的艰难谈判,都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民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每一次宪法的修改,都意味着一次巨大的政治博弈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我曾经对某些修宪结果感到不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结果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政治力量对比下,最有可能达成的方案。书中对于不同派系、不同领导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政治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政治智慧”的教材,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推动历史前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