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岸开放通航以来,台湾同胞,从台商到学者专家、民意代表乃至观光客,前往大陆者每年络绎不绝于途,犹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
本书共分为两辑,第一辑称之为「学术之旅」,合计十篇,是作者到大陆参加为数约十次重要研讨会之心得和感想,从沿海到内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严肃课题中蕴含轻松一面,对大陆史学的最近发展和林林总总的开会文化,有深入而精辟的观察。
第二辑命名为「知性之旅」,纯属开会之余惬意的旅游随兴纪实之作,除古蹟景点之介绍外,举凡高校新貌、书市出版以及社会情况,亦有所论列,借收「他山之石」功用。
作者简介
陈三井
台湾省彰化县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组主任、副所长、所长,曾借调担任淡江大学教授兼历史学系主任、国立空中大学教授兼人文学系主任。退休后,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着有《近代外交史论集》、《现代法国问题论集》、《国民革命与台湾》、《中国国民党与台湾》、《台湾近代史事与人物》、《华工与欧战》、《近代中法关系史论》、《勤工俭学的发展》、《近代中国变局下的上海》、《中山先生与法国》、《中山先生与美国》等专书近二十种暨学术论文逾百篇,编有《勤工俭学运动》、《欧战华工史料》、《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居正先生全集》、《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等十多种。另有散文、杂文着作《法国漫谈》、《学术的变形》、《走过的岁月──一个治史者的心路历程》等多种。
自序
? 辑一 学术之旅
? 沪杭史学之旅
初会杭州
记「中法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绍兴古蹟一日游
沪上取经行
?群英会翠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週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追记
前言
八方精英会翠亨
开会过程与论文讨论
印象难忘的参观活动
结尾的话
? 「纪念史学」的登峰造极──「第二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前言
洋洋大观的论文
会后感言
? 勤工俭学寻根之旅
楔子
周恩来在天津
保定育德中学旧址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
后话
? 「中国城市史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纪实
前言
议程安排
重要内容与特色
感想与建议
? 东北椎心之旅──日军侵华罪証史蹟巡礼
楔子
长春「第五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研讨会」侧记
「伪满皇宫」故事多
参观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沈阳「九一八事变博物馆」的特色
「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巡礼
「抚顺战犯管理所」去来
平顶山惨案遗址一瞥
结尾的话
? 史料与学术研究之间──「华侨与抗日战争研讨会」述感
? 从北京到南京──参加两次近代史盛会纪略
楔子
怡生园VS.中心大酒店
财团资助VS.门票收入
国外学者VS.国外学者
特色论文举隅
去政治化:从开幕典礼到综合讨论
? 武汉东湖之会──纪念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侧 写
辛亥盛会,群贤毕至武汉
论文评选与宣读
参观革命史蹟
回顾与展望
? 八千里路大陆行──华侨协会大陆学术访问团散记
楔子
参访学术机关
华侨研究资讯的采集
走访名胜古蹟
城市添新姿
感想与建议
辑二 知性之旅
? 走过历史,让历史复活──访保定军校旧址抒感
楔子
浪花淘尽皆英雄
忍教青史尽成灰
复活历史的唿唤
? 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名称由来
结构特性
古桥仙迹与神话传说
? 平津取经行纪闻
楔子
三访南开收获多
北京书店新猷
中央党史研究室寻「宝」
王府井大街新貌
? 酆都鬼城楹联的警世作用
? 洪秀全官禄故居巡礼
? 上海寻访蔡元培故居
一次意想不到的缘份
重温蔡元培
故居沧桑
? 溪口巡礼
? 附录──俄罗斯档案之旅
结缘的开始
一波三折的签证
踏入另一个世界
吉普赛惊魂
展开拜会活动
东方新人才流散
圣彼得堡初旅
温馨档案情
莫斯科的最后十六小时
我之所以对《青史留痕--一个台湾学者的大陆之旅》抱有特别的兴趣,源于其“台湾学者”这一身份设定。在我的认知里,来自台湾的知识分子,往往在观察中国大陆时,会带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熟悉,是因为血脉相连的文化背景;陌生,则源于政治格局、社会发展路径以及时代认知上的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观察大陆的维度,或许是一些我从未留意过的社会现象,又或者是对一些我习以为常的景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作者的“大陆之旅”,在我看来,可能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一次与大陆社会的近距离接触。我希望他能够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记录他所见所闻,去分析他所思所想。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打破一些固有的观念,去理解大陆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这位台湾学者的眼睛,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元、也更加有温度的中国大陆。
评分这本书名《青史留痕--一个台湾学者的大陆之旅》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首先,"青史留痕"四个字,带有浓厚的历史厚重感,仿佛预示着作者此行并非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入历史的脉络,去探寻那些沉淀下来的、真正值得被铭记的印记。其次,“台湾学者”的身份标签,更是增加了阅读的维度。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一个台湾学者的大陆之旅,必然会掺杂着许多个人化的视角、两岸的情感与认知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看到一个不同于我所熟知的中国大陆的面貌,或许是一些细微之处,或许是一些宏观的变迁,都可能因为作者的独特身份而呈现出别样的光彩。一个“旅”字,则暗示了行走的、观察的、体验的过程,这让我联想到,书中很可能会充斥着生动的叙事,作者如何在行程中与人交流,如何观察社会百态,如何与历史遗迹对话,这些都将是构成这本书精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想知道,这位台湾学者是如何看待大陆的发展,他会带着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和记录?他的“青史留痕”,究竟是在记录历史事件,还是在记录他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感受与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个引子,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悬念的画面,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我对《青史留痕--一个台湾学者的大陆之旅》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旅”的部分所能带来的视觉与感官冲击。我设想着,作者必然走过了许多我们普通人或许鲜有机会踏足的地方,或者即使去过,也未能像他一样,以一位学者的敏感和探究精神去细细品味。我会好奇,他是否会深入那些古老的村落,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遗存?是否会穿梭于繁华的都市,去观察现代化进程的痕迹?又是否会站在历史的遗址前,去追溯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细节描绘,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言谈举止,甚至是最寻常不过的街头巷尾的景象,都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学者,他对这些景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经济的意义,一定会有独到的见解。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一个台湾学者,在一个日益变化的大陆上行走,他会如何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他会如何连接起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与差异?这本书,或许会成为一座桥梁,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大陆,也重新审视自己。
评分《青史留痕--一个台湾学者的大陆之旅》这个书名,在我听来,是一种带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字。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学者,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关切,踏上了一片既熟悉又充满变革的土地。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游客,更像是一位探求者,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当下,去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去捕捉那些能够证明时代印记的“痕迹”。“青史”二字,暗示着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以及他对事物背后深层意义的探究。而“留痕”,则可能是在寻找那些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过的、有形或无形的证据,这些证据或许是建筑,或许是故事,又或许是一种精神。作为一位台湾学者,他的视角必然会受到他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这使得他的观察和思考,可能与大陆本土的学者有所不同,也因此更具启发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在旅途中所经历的心灵触动,去理解他如何将个人的体验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从而形成他对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洞见。
评分《青史留痕--一个台湾学者的大陆之旅》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溯源与身份认同的探索。我理解的“青史”,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是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而“留痕”则意味着作者此行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寻找在这宏大叙事中,那些曾经存在过的、被忽略的、或是被重塑的印记。作为一位台湾学者,他此行大陆,很可能是在试图理解和梳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这种渊源在大时代变迁中所带来的个人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两岸同胞共同文化根脉的追寻。他会在哪些地方,哪些事件中,找到他所说的“青史留痕”?是古老的文献,还是口传的民俗?是传统的艺术,还是现代的科技?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问题,比如文化传承的断裂与延续,民族情感的凝聚与疏离,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定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旅行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关于“我是谁”的深刻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