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平)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康德
  • 批判哲学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 先验哲学
  • 哲学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着以谨严清晰之笔墨,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康德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其中对「第一批判」(认识论)的分疏佔全书过半,伦理学则一併论及康德之政治、历史诸观点,美学又特别注意了对康德的目的论的阐述,均层次井 然,条理清楚。两位着名美国华人学者曾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书乃迄今为止有关康德哲学的最佳中文着作。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余,各章节均附有基于作者个人哲学立场的「批判」,如作者认为应以「人类如何可能」来回答康德的「认 识如何可能」之着名课题,以「客观社会性」来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谓「普遍必然」的「先验」问题,以体用一源,一个世界的人类学本体论来对照以两个世界的传统为背景的康德本体现象断然区分之二元论等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康德的认识论,尤其是他关于“空间”、“时间”以及“范畴”的先验论证,过去一直是我哲学阅读中的一大难点。总觉得他似乎在构建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体系,想要解释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但是很多论证过程过于抽象,让人难以把握。这本书《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平)》,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清晰地梳理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感性”和“知性”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以及“范畴”作为“先天的概念”是如何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没有把这些概念当成孤立的理论,而是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起我们经验世界的基础。它让我理解了,康德所说的“经验”并不是对外界事物毫无保留的照搬,而是经过我们内在的认识工具加工、整理后的产物。这种解释,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认识过程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我们能够认识世界,本身就依赖于我们理性结构本身的一些预设。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康德的认识论,反而觉得它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认识框架。

评分

读完这本《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平)》,我的感觉简直是豁然开朗,像是在浓雾中看到了灯塔。过去我一直觉得康德的伦理学,尤其是那个“绝对命令”,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实践起来有点难度。特别是关于“普遍法则”和“人是目的”这两个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权衡和妥协的情况,如何才能不打折扣地去践行,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出的论证。它不仅详细解释了义务、自由意志、道德动机等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解读视角,说明康德的伦理学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基于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律”概念的阐释,它让我理解到,真正的道德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通过理性认识到并遵循自身的法则。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帮助我看到了康德伦理学在处理现实道德困境时的理论基础,虽然依然需要我们去努力实践,但至少我有了更清晰的理论指引。它让我不再把康德的道德哲学仅仅看作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宣言,而是理解了其背后严谨的哲学论证和实践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我真的等了好久!一直以来,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人不知,但要真正理解他的“批判哲学”,说实话,那是真的不容易。很多时候,读原著就像在啃一块难啃的骨头,磕磕绊绊,常常在概念的迷宫里打转。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那里面的逻辑推演和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更不用说,康德的写作风格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系统性。我之前尝试过几本介绍康德的书,有些过于学院派,虽然内容详实,但离我这种想“入门”的读者来说,还是有点距离;有些则过于简化,丢失了康德思想的精髓,看完之后总感觉抓不住重点。所以,当看到《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平)》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康德晦涩的思想和我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尤其关心它是否能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梳理出康德哲学中最核心的几个概念,比如先验范畴、知性、理性、物自体等等,并且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在“批判”二字上有所着墨,毕竟康德的哲学是以“批判”为名的,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解读这个“批判”的意涵,它到底是对什么进行批判,又达到了怎样的目的。

评分

对于康德的美学思想,我一直以来都感到既好奇又困惑。《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过几次,里面的“无功利的愉悦”、“普遍的审美判断”、“崇高”等等概念,总是让我觉得捉摸不透。尤其是在区分“美”和“崇高”的时候,我常常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像一股清流,为我打开了理解康德美学的大门。它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罗列,而是非常细腻地梳理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判断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由的美”和“依规则的美”的区分,这让我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康德为何强调审美判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同时,书中对“崇高”概念的阐述,也让我摆脱了过去将其简单等同于“宏大”的误区,更深入地理解了它与我们内在情感和理性能力的关联。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感性体验,而与我们的道德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紧密相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艺术作品、自然风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体验,都多了一种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喜好,而是能够从中体悟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康德哲学的影响力感到好奇,但除了知道他在哲学史上地位崇高之外,对于他具体是如何影响了后世,以及这些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平)》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介绍康德本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花了不少篇幅去梳理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如何成为后来各种哲学流派的出发点或反思对象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德国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现象学,甚至一些后现代思潮的分析,看到了康德思想的基因如何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演变和发展。这种“回溯”式的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康德哲学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哲学体系,更是近代以来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后来的哲学家们是如何在继承、发展、甚至批判康德的理论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哲学道路的。它让我明白,理解康德,不仅仅是理解他“说了什么”,更是理解“他如何改变了我们思考哲学的方式”。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康德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