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夏天的夜晚,她们(指她和玲玲)一起坐在湖边,望着夜空,她说她特别想躺在她怀里,……”(《灵山》第27章)在这句话中,“她”指代不明──究竟是谁人说想躺在谁的怀中呢?这个“她”令句子表意含混。这样的句子,会被老师评为病句。但是,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灵山》里却随处可见。作者之所以可以这样写,是因为这是他的一种文学手法,也符合“汉语法度”。人们常提及的“汉语语法”,一般指书面语法,而几乎无例外地又都是指散文语法。
至于其“另一半”──诗歌语法,却被完全忽略了。其实诗与散文的语法虽然出于口语一源,却呈现不同的特点。本书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法理论,即「诗」、「文」句法两分 (或称「文学句法」与「实用句法」两分“的理论。作者认为实用文和文学各有不同特点,不应用同一套文法标准去教授和鉴赏。他认为诗与文学的创作并不神秘,其实皆有迹可寻。
在此书中,他便为我们一一拆解文学与诗歌的句法。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宋词派别与有关代表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新诗、近现代诗词和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问题,提出了不少新颖、独特、发人深省的见解。相信各位文艺爱好者或从事中文写作的人士,都会获益不浅。本书是前作《中文应用写作教程》的延伸,讲述诗词及文学创作的写作方法。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简洁却富有张力,深蓝色背景下,几笔流畅的金色线条勾勒出书本和飞翔的笔尖,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思想的解放和创造力的飞跃。我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它,是因为我一直对中文写作的“新视野”充满了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文字,从微信朋友圈的只言片语,到新闻报道的长篇大论,再到各种平台上的短视频文案,文字的载体和形式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而我个人,一直希望能在这股洪流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满足于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渴望能创作出真正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承诺能带领我跨越实用性写作的门槛,进入到更广阔的文学创作天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一些不落俗套的技巧,甚至是一些能激发我内在创作冲动的火花。毕竟,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如何让自己的文字在万千信息中脱颖而出,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中文写作无限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南。
评分当这本书的笔锋转向“文学创作”时,那种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作者并没有将文学创作描绘成遥不可及的天才之举,而是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可感知的组成部分。他谈到了意象的构建,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捕捉瞬间的情感和视觉体验;他探讨了叙事结构,如何巧妙地安排情节,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他深入分析了人物塑造,如何让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拥有自己的灵魂和命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细节的力量”的讨论。作者强调,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靠宏大的叙事取胜,而是通过那些微小而精准的细节,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列举了许多经典文学片段,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解读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描绘出一种浓郁的氛围。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文学创作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提炼,是对人类情感深刻而精准的捕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文写作的“新视野”并非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的敬畏,以及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作者的笔调温和而坚定,他没有强行灌输任何固定的模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去发现写作的乐趣和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真诚”。他认为,无论是在实用性写作还是文学创作中,真诚都是最重要的品质。只有用真诚的心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作指南,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文字的关系,让我对未来的写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尝试,去突破,去书写属于我自己的“中文写作新视野”。
评分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它始终强调“实用”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作者认为,两者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提出,即使是最实用的信息,如果能够运用文学的技巧去表达,也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文学创作也需要清晰的逻辑和准确的表达,才能避免流于空泛和晦涩。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实用的信息融入文学的框架,让枯燥的内容变得引人入胜;以及如何从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中提炼出文学的灵感,将平淡的生活写出诗意。这种“跨界”的思维,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我过去常常将两者界限分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写作中,融入更多的文学元素,让我的文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能传递情感和思想,让我的文学创作,也能根植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开篇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所谓的“创作秘籍”,而是先花了大篇幅去探讨“实用性写作”的本质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他深入分析了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清晰、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过去常常觉得,实用性写作似乎是“不费脑筋”的事情,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好。但作者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信息传达,背后也蕴含着精妙的逻辑和对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他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从产品文案到商业邮件,再到学术论文的摘要,都展现了实用性写作的艺术。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同理心”在实用性写作中的作用的阐述,这让我开始反思,在撰写任何文字时,都应该首先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能理解什么,他们会被什么打动。这种从“读者中心”出发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实用性写作,我相信它也同样是文学创作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