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我国职业教育的进程分为萌芽、建立、民初、新制、建国、抗战复员、九年国教实施前及九年国教实施后第八个时期,分别叙述其背景及特色;复将职业教育之内容归纳为宗旨、学制、行政制度、课程与教学、实施、师资、设备等项,分别加以叙述。本书即以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为经,内容为纬,作详明的阐述与分析。此外,特将我国职业教育上重要的法令、规章、计画及统计等文献,附于每一时期之后,以便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着者并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大事,整理成纪要,附录于书后,以供读者参考。
一直以来,我对“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颇感好奇。这本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似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在台湾,我们也有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与大陆的发展必然存在一些值得比较之处。我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政策调整的分析,例如,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阶段,国家是如何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和引导职业教育的方向?书中是否提及了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另外,我也想知道,书中对于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国民整体技能水平等方面,是如何进行评价和论述的。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让我对中国大陆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史略有研究的人,这本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无疑是一本让人期待的读物。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时代、不同政治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复杂性。在中国近代史的剧变中,教育是重中之重,而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发展轨迹更是曲折。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思潮的交织,以及如何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想必会有深入的探讨。例如,从洋务运动时期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时期兴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模式,以及后来的自主探索,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非常想了解,在这些历史洪流中,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是如何逐渐形成并被塑造的。
评分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审视的态度。职业教育,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似乎总是与“技工”、“蓝领”等标签紧密相连,但在我看来,它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这本书从历史的维度来梳理中国职业教育的演进,无疑有助于我们跳出当下的一些刻板印象,更深刻地理解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挑战。从早期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到后来强调与市场需求对接,再到如今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过程的艰难与成就,我希望能在书中得到详实的呈现。书中所提及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对于我们思考台湾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甚至是如何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技术人才,都能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厚重的学术著作,但实际翻阅后,却发现它有着超出预期的可读性。作者在梳理宏大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个体和具体的事例。比如,书中对一些早期职业学校的创办人,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们在艰难环境下如何筹集资金、招募师生、设计课程的描写,都相当生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描写感到好奇。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如何解决师资、教材、设备等一系列问题,并快速培养大量急需的技术人才,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具象的视角,去认识职业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墨绿色为主调,配以烫金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几个大字,初看之下,便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重量感。翻开目录,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从早期萌芽的官学、书院,到近代受西方影响的实业学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改革,脉络十分完整。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分析很感兴趣,比如清末民初,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为何会开始引入西方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在当时的水土中生根发芽,又面临哪些阻碍。书中引用了不少当时的官方文献、学者的论述,甚至是一些实业家的回忆录,这使得论述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生动细节。当然,作为一名身处台湾的读者,我最想知道的是,在两岸分治的背景下,两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所差异,又有哪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在书中是否有所体现,是我阅读这本书时非常期待的一个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