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以大量的历史史料,从通俗文学的角度与立场,对近代通俗戏剧做历史的爬梳与描述。
作者透过对通俗戏剧文本创意和演出情形的深入分析,对通俗戏剧生成的历史条件、新剧的产生、新剧的改良以及通俗戏剧的人生视界、艺术型态等提出自己独特思考。
书摘 陈龙∕着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旧传统、旧体制的崩溃。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成为对外开放口岸,这些城市驻扎着西方国家的租界和领事馆,因而也成为西方侨民云集之地,这些侨民的重大娱乐形式便是演剧,上海影响最大的西方侨民演剧团浪子剧社、好汉剧社,他们排演过一些世界名剧,他们借用货栈搭起临时舞台就演起戏来。
1866年,浪子、好汉剧社合併并得以扩充,组成颇具规模的上海西人业余剧团,简称A.D.C.剧团(Amature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此时他们已盖起了正规的剧场兰心戏院。这个剧团所演的话剧基本上执行的是西方幻觉主义写实体系。尽管这个剧团属于俱乐部性质,观众基本来自外侨,但当时的知识分子也能在这里观赏到西方话剧演剧方式,受到新型戏剧的启蒙教育。中早期话剧创始人汪仲贤、郑正秋、徐半梅都是从这里开始与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的。
尽管中国人观赏西洋话剧存在着客观的障碍,但兰心戏院和各公学的外国演剧影响还是很大的。它激发了上海中国知识阶层演剧、观剧的激情和热情,为上海中国学生演剧扫清了障碍。
1900年(庚子年)冬,各校年终考试刚结束,南洋公学的学生在校中进行了第一次新剧演出的尝试。以幕表的形式编演时事新剧,第一部戏为《戊戌政变纪事》即「六君子故事」;第二部为《经国美谈》,这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排演的新剧;第三部戏为《义和团》。从剧本创作的角度看,这三部戏都存在着草率的特点。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话剧编剧艺术还没有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时的演剧,基本上还停留在游戏阶段。「素人话剧之风,当时不过学生逢场作戏,且必孔子诞日,或开游艺会时,乃一演之。」取乐、满足好奇心是当时演剧的一个重要出发点。1905年汪优游、汪仲梅、汪仲山三兄弟组织文友会,演出了《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两个戏。汪优游就是看了圣约翰学校的演出,而产生兴趣,走上新剧创作道路的。
春柳社、新剧同志会以其较高的艺术品味而闻名于世,他们演出的剧目,大部分反映社会问题。外国题材、外国生活场景佔了很大比重,由于他们注重艺术品味,所以,他们常常选择那些艺术性较强,演出效果较好的剧目。进化团、春阳社的主要成员都是革命党人或主张革命的进步青年,他们宣称其演剧就是宣扬革命。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春柳社、新剧同志会以其较高的艺术品味而走向了雅化戏剧,是形式的不通俗;而春阳社、进化团以其革命宣传而走向了严肃戏剧,是内容的不通俗。所以当王钟声等组织「文艺新剧场」在张园演出时,就会出现「陈意过高,有违流俗,以致演不出匝月,遽尔长逝」的结果。剧场不佳的演出成绩,促使一批剧作家认真反省,辛亥以后,新剧创作又回到通俗剧的方向上来。
创始期的新剧为人们所青睐的是舞台因素和演员,剧本尤其是发表于刊物的剧本常常被人们当作小说来看,写剧本的也不是专职的戏剧家。之所以有许多小说作家也来编写剧本,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甲寅前后通俗剧很有市场,于是开始仿西洋戏剧体式写了许多家庭题材、社会题材的剧作,这些作品就剧本的体裁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场景交代、舞台提示均不充分,这种脱胎于小说的剧本文学在当时却很受读者欢迎,新剧活动的中心因其通俗化、大众化,最终从舞台上移到文苑中来,另一个促成这一转移的原因则是徐半梅所提及新剧不健全的「五大原因」,无论如何,剧本、经济、表演、人才、剧场等都是困扰戏剧发展的难题,他们只能仓促上阵、惨澹经营,而由剧场中心转向剧本中心,即实现演员中心向剧作家中心转移后这些繁琐的因素不再成为干扰戏剧健康发展的障碍。
1907年的秋天,当春柳社在东京搬演《黑奴吁天录》产生巨大影响波及国内时,沪上即有王钟声创办的春阳社与之唿应。王钟声家世无从考,或谓系浙江世胄来沪,自称是政府负责调查戒烟丸的委员,因善于发表演讲而名噪一时,不久与爱国士绅马相伯、沈仲礼相识,并一起办起了春阳社,并借上海圆明园路的爱提西戏园大演新剧,以回应春柳社在日本的新剧活动。春阳社的首场演出也推出了《黑奴吁天录》,但是王钟声并未见过真正的西洋话剧,更不了解日本新派剧,只得由许啸天另行改编剧本,仍按「改良新戏」的套路去演,大量的锣鼓和皮簧唱白,使得这次名为新剧实为不伦不类的演出并不十分成功。紧接着他们似乎悟到了一些新剧真谛,开始注意使用写实的佈景、灯光和道具、服装,并有了整齐的分幕演出形式,这在1907年的中国舞台可以说是新鲜的,一时竟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观看。王钟声的做法引起了当时中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戏剧社团争相模仿,由此引发了话剧在中国剧坛的普及,也推动了时事新剧的变革。
春阳社经营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因入不敷出而解散,此后,王钟声又投入了另一项工作创办通鉴学校。1908年春,王钟声在刚从日本回国的任天知帮助下,以通鉴学校的名义排演了英国哈葛特的名着《迦茵小传》,这部作品是根据包天笑、杨紫麟译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任天知、王钟声扮演。由于任天知带来了春柳社在日本演剧的经验,《迦茵小传》在形式上完全扫除了传统戏曲的痕迹,成为国内新兴话剧正式形成的标志。
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先驱梁启超自1902年开始,在《新民丛报》和《新小说》上,陆续发表《新罗马》等三个传奇剧本,并积极唿吁传奇杂剧改良,要使戏剧成为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启蒙教育的有力武器。梁启超的改革是大胆的,他无视戏曲格律的陈规。他的《新罗马》以全新的题材、全新的思想内容和「野狐式」的语言,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当时随即有一些戏剧家进行仿效,打破了清末剧坛的沈闷局面。
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统计,自1901年至1912年间,在《绣像小说》、《新小说》等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杂剧、传奇作品,约有150种。作品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是借古代民族英雄事迹,鼓吹反清排满的,如写文天祥事迹的《爱国魂》、《指南公》,写史可法殉难的《陆沈痛》,写张苍水的《悬岙猿》,写郑成功的《海国英雄记》等。二是反映现实生活重大事件的,如写「百日维新」经过的《维新梦》,写徐钖麟、秋瑾等革命烈士故事的《苍鹰击》、《皖红血》、《六月霜》、《轩亭血》、《侠女魂》等。三是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如写沙俄侵佔黑龙江的《非熊梦》,写八国联军侵华的《武陵春》等。四是通过搬演西方近代民主革命事迹、宣传民主思想的,如写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写古巴学生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学海潮》等。五是提倡女权,唿吁女性解放的,如《国情梦》、《松陵新女儿》等。此外还有运用寓言神话剧形式提倡救国保种的,如《警黄钟》、《后南柯》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均是近代启蒙教育极好的教材,但是从传播效果看,其接受物件主要为知识界人士,因为虽然这些作品经过改良摆脱了过去的陈腐内容,但从形式上看採用的仍是古典的曲文,是一种古奥艰深的诗体韵文,一般人很难听懂。说白也是韵律化、音乐化的,主要角色的定场白还要求用四六对仗的骈文,堆砌典故、雕饰词句,与日常口语有很大距离。而近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朝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的方向演化,由言文分离的文言文、格律化韵文向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自由体散文的方向发展。
晚清以来的戏剧改良在西洋话剧和日本新派剧的先后影响下,经过对传统京崑戏曲表演形式的改革、学生演剧和春柳、春阳等社团的探索,终于完成了其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中国话剧的创作和表演体系开始形成。然而,真正实现新剧的脱胎换骨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近代戏剧以启蒙教育为己任,考虑能否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在这风云激盪的巨变时代,剧作家感到为适应新的时代,表达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戏剧必须突破旧形式,来一次彻底革命。
中国近代通俗戏剧(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近代通俗戏剧(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