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的文字一如其人,自然而不扭泥作态,自信而不自夸自矜。有如盐在水中,读者但知盐味而不见有盐。有的文章,诙谐跌荡,促狭黠慧,幽默而不落俗。有的文章则是轻风淡云,空灵活泼,如遥村秀树,使人弥望而不能却。
邱坤良所书写的台湾人台湾事,把战后许多人共同度过的那些单调乏味,索然无趣的生活与生命,变成一个艺术的,充满了真实内在的有情有义的人文世界。当年南方澳的荒村冷巷,乡俚琐事,都如南方澳的青花,充满了新鲜活泼的生机。和邱坤良相往来的那些鸿儒白丁,民间艺人,江湖好汉和跳舞男女,也都在他书中活生活现,历历如在眼前。每个城乡,每个人物,都是一页台湾的「真情活历史」。
本书特色
★文字幽默有味,内容真诚平实,每个城乡,每个人物,都在邱坤良的笔下活了起来,是一页页台湾的「真情活历史」。
作者简介
邱坤良
台湾宜兰人,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戏剧系主任、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两厅院)董事长、文建会主委。
主要着作《台湾剧场与文化变迁》(1997)、《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1993),散文集《马路?游击》(2003)、《南方澳大戏院兴亡史》(1999)、《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以及编导作品《一官风波》(2001、2002)、《红旗?白旗?阿罩雾》(1996)等。
踏歌如梦飞∕王孝廉
││记邱坤良与博多二三事
幸福的所在∕(代序)
辑一 粗坑的菅芒
迷蒙的岛屿 023
粗坑的菅芒 031
日出东方 043
再说一段南方澳情事 055
来自南方的喜悦 065
我的日本时代 070
来去灰婉 075
附录:灰村的锣鼓 089
再见巴黎 101
博多夜船 109
豆浆店的二十年历史 122
金 表 129
围楼纪事 137
辑二 跳舞男女
跳舞男女 153
赫岛十字军西征 167
后壁月夜乐 184
春天的脚步 192
游戏与读书 200
花开的季节 205
三十功名录 209
一副春联 215
以祭典之名 220
辑三 走过馆前路
遥想海岱仙的回家路上 235
走过馆前路 246
这个音二郎 253
寻找大禹的香蕉香 267
赐哥近事 278
踩自己的脚步过日子 302
阿宝的美丽新世纪 307
她:望你疼惜 317
本书作品出处一览表 323
幸福的所在
以往常为一杯午后咖啡而感受快乐人生,最近,午后咖啡的「传统」价值之外,又衍生出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觉。但是,幸福在那里,却又难以名状。 午后幸福感的确切时间,是从十二点三十分开始。在此之前,心情沈重,连正午都还不能纾解,而且,为了期待即将到来的幸福,更容易焦躁不安。我原来不太理会午间情绪的变化,有一天上午心情极端压抑,下课之后突然松懈,竟如大梦初醒,历劫归来,而后我逐渐体会这种心情的转化,也是人生小小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所期待的,必然是极具生命价值、却又艰困无比的光荣战役所带来的荣誉与满足。其实我的幸福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小花样,对别人不具意义,与「天降大任」更相距十万八千里。然而,它伴随我最新的「苦读」经验,让我先蒙受压力,再以阿Q式的「活着真好」,增加生活趣味与学习动力。 最近的幸福感源起于年前在大学戏剧系教书的我,突然被调去「做官」,朋友形容就像在路上走着走着,不分青红皂白被抓去「做兵」……。面对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媒体生态,当官没有什么好得意,更谈不上有何尊荣感,原预定两年四个月的兵期,在一年四个月之后,提前退伍,比我实际服预官役的时间还短。不过,这段「当兵」的日子,仍是人生难得的体验,可以近距离观看光怪陆离的官场百态,增加教学与创作的题材。
结束借调,回归校园,重新当起教授,刚好轮休年假,不但不需要开课授徒,反而当起学生,跟年轻人挤在一起,接受老师教诲。我参加的课程并非尖端科技,也不是什么超自然潜修冥想,只是一家语文补习班开设的普通日文课程,无须任何能力条件,也不必经过入学测验,只要缴得起钱,任何人都可以登记上课。我年纪一大把,在补习班中鸡立鹤群,十分突兀。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文课程,小时候生活周遭就充满日本经验,左邻右舍的阿公阿婆开口闭口都夹杂日文,学校同学也经常怪腔怪调地模仿电影中的日本武士讲话。三十年前唸研究所时,还修了二年的日文当「第二外语」,只是年少无知,直觉日文非常简单,用看的、猜的,就能应付了事,终致光阴虚掷,浪费生命。多年来我的日文程度十分「苦手」,看日本资料有一大半继续靠猜测。这几年深知日文的重要性,愈来愈觉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多次进出日文补习班,希望能拉抬日文程度,但因年岁老大,又不用心,结果还是半途而废。最近终于因为提前「退伍」,加上年休假的关系,鼓起勇气,以即将进入退休的高龄,再次到日文补习班「勉强」,接受严苛与无情的考验。我很清楚这应该是学习日文的最后机会了,失去这次的「勉强」,这一辈子就永远与日文无缘了。
日文课每週五天,每天三小时,从九点半到十二点半密集上课。「同班」同学有十几位,年龄都很小,不是大学生,就是刚从高中毕业不久的少年家,居然还有一位国中生。授课老师是一位身材微胖、肤色黝黑,长相甜美的台籍妇人。她第一次上课时,要同学猜年龄,小朋友一本认真,「四十五」、「五十」、「五十五」,像喊价般毫不嘴软,她只是微笑地要大家继续猜。最后问到我,我毫不犹疑地说「三十五岁」,她高兴地大叫:「你猜得真准!」其实我以为她应该在五十上下,比我小不了太多,猜她三十五岁,只是基于世俗的礼貌,故意逗她开心,没想到居然「猜」中。
这位老师为人风趣、热心,精力无穷,三个小时的课程一下中文一下日文,偶尔又有英文与台语,唱作俱佳,滔滔不绝,进度与节奏时快时慢。有时像在为大学第一志愿考生上「必胜」课,准备一堆讲义,不断补充教材,还经常为缺课的同学个别复习,「三小时吃到饱」;偶尔又有「日本时间」,天南地北,闲聊人生体验,包括她的东京留学生活、如何对付「阿本仔」,以及第三只眼看到鬼的经验,她在课堂上夸张地说:「我在台湾很少看到鬼,为什么日本的鬼那么多?」这些话题年轻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我却索然无趣。不过,久而久之,三小时的枯燥课程,能借着没营养的话题打发一些时间,解除上课压力,感觉倒也不错。 我在日文课堂上反应慢,记忆力又差,常常跟不上进度,唸起课文结结巴巴,极不流转,许多日语文型唸过几遍,仍然记不起来,也不会活用。相形之下,这些小我三十岁的小朋友学习能力极强,老师怎么教都无所谓,兵来将挡,一听就懂,在他们面前,我显得奇笨无比。我曾找出以前上日语课的笔记,上面写得密密麻麻,似乎也曾唸得滚瓜烂熟,现在却毫无印象,好像从未学过阿伊屋野欧。如照以往的上课习惯,这样的课程不上也罢,早该放弃,此番却下定决心,打死不走。为了让自己不在密集的日文课程中窒息,我开始调节心情,发挥「移动观点」,学习苦中作乐。
我每次上课心情沈重,压力不小,三个小时的课程宛如三个月之久,度时如年,有够拖磨。从九点半开始上课,就等着下课,频频拿出手机看时间,第一个小时熬过,小小的欣慰,第二个小时也熬过,略有成就感,第三个小时进入备战状态,分分秒秒地期待「阶段性」使命的完成。历经三小时的煎熬,「劫」后余生的那一剎那,心情非常愉悦,尤其想到马上还可以享用一杯午后咖啡,一股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愉悦的心情从中午十二点三十分下课开始,一直延续到晚餐时分,整个下午的生活非常充实。然而,用过晚餐之后,想到隔天的课程,心情又逐渐郁卒,第二天早上心情更糟,中午过后才又开始「幸福」。一个普通的课程竟然产生压力与抒放,每天心情高低起伏,有挫折,也有期待,以及百味杂陈、週而复始的兴味。 从寻常事物发掘乐趣与价值,一直是我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态度,即使最近几年的教学、写作与行政工作,案牍劳形,忙碌奔波,仍然乐此不疲。行政工作要深思熟虑,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但不需要像计程车司机或卡车捆工,得无眠无休地苦干实干,也不是每天盯着电视画面,或彻夜不眠,就可以兴利除弊。就我而言,对生活、工作以及周遭人事物有所感觉,才有思考空间与创作动力,与是否负责行政工作没有太大关系。
一位作家朋友形容我公忙之余仍能创作不断,在于需要一种形式,来记录、传递我所关心的艺术、生活议题,只要对周遭环境有感觉,就会冒出「故事」,就会忍不住提起散文之笔。也因为这种创作因缘,所以一直到今天,都不会被官场或其他规矩给压抑下去。 我不知道是否真有所谓「故事冲动」,但生活周遭的一点一滴都是我创作的泉源与体验,也是幸福人生的起点。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艺术展演,甚至行政管理,一切皆从「生活」出发。任何题材皆能写成学术论着或研究报告,创作剧本、小说、散文,或作戏剧展演;有如蔬菜鱼肉,葱蒜蔬果,加上不同剂量的佐料,就能做出不同风味的菜餚。
能够回到「一般」官场小花脸管辖不到、注意不到或想像不到的大学校园与剧场舞台,悠然自得的思想与游戏,弥足珍贵。短暂的官场进出,提供我更多的创作空间与思考角度,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善恶都是人性的表现,不分贵贱尊卑、悲欢离合,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角色扮演。纵然穷凶极恶、奸佞狭诈之徒,亦为戏剧舞台所不可或缺,观众也能以宽容、平常之心面对不同的Casting,「戏台上有那款人,戏台下就有那款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人间戏剧才能生动地上演。 每天辛苦上学,快乐放学,心有旁骛,日文也不会因而「上手」。但上课代表一种进步,学习本身就是生活,中老年人重新扮演学生,听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有不少尴尬,也需要勇气,却更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上课下课的情绪转折,热情聒噪的日文老师,忙碌的有些无厘头的柜台小姐,以及乳臭未干、人小志气高的「同班」同学,每个人的脸庞都闪烁有神,而原来空间狭隘、毫不起眼的日语补习班,居然宽广明亮有如我的大学校园,成为小小的幸福招待所。
二○○七年八月
推荐序
踏歌如梦飞 王孝廉——记邱坤良与博多二三事
一、博多夜船
越过了松原,你又来看我?
可看见往来博多的夜船灯火,
可看见夜船灯火。
让爱的夜船,趁黑夜回去吧!
若天亮将无风起浪,
流言四起、耳语四散!
在玄海那里,浪头一定很大吧!
我不想让你回去,
你是难以割舍的那艘船!那艘船!
小学生邱坤良,在「去日本化致力中国化」的童年,对东洋来的演艺、歌谣,有着一种欲迎还拒的矛盾心理下,不知不觉地熟悉了这支歌。 是歌好?还是歌者好?
邱坤良以这首歌和唱这支歌而红遍日本台湾的美空云雀的一生,写尽了战后五十年来的世事流转和人间沧桑。
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童年浪漫,为了想看看博多艺妓、坐坐博多夜船……。终于有一天邱坤良轻裘缓带,从容坦荡飞到博多。
年轻的博多人已经不知道博多夜船。没听过、没唱过,也没坐过。这里的年轻日本人虽然也知道国民歌手美空云雀,但很少有人在乎她是谁,以及唱过什么样的歌。一切正如邱坤良博多之游的所见所感。
毕竟博多夜船、艺妓、演歌,都是上一个世纪之前遥远的追忆,早已如过眼云烟。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对这些历史记忆,由内心到外在,都很难产生共鸣。台湾知道美空云雀的人,不可避免地,将愈来愈少。《博多夜船》不管日语版、台语版,也已接近绝响,老一辈的日本情结终将在台湾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或许是全球化的日本时尚吧! ——〈博多夜船〉
老一辈的日本情结终将在台湾销声匿迹,新一代的日本情结却仍然方兴未艾。小吃店的黑轮甜不辣、西门町漫游的状如东洋娃娃的哈日漫画少女,以及文艺界广为使用的那个状如鳗鱼的「?」字。邱博士?书房,私?杜丽珍,午后?红茶,大婶婆?客家小炒……,你侬我侬。老兵不死,夜仍年轻,只不过是年老的艺妓,经过染发整容,脱下和服和三弦,改穿迷你薄纱,手抱电子吉他,再度登场做钢管之秀。
博多景物不再依旧,人事未必全非?福冈其实和台北也没有什么两样。博多的夜船依然每夜十九时出航,两小时绕行博多港湾一周。船名「玛莉爱勒」,日本人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船上有碧眼赤髯的船长和厨师,有法国料理和高级红酒,有洋琴鬼演奏《风流寡妇》之类的西洋名歌名曲。两小时之内,可以吃饭喝酒,可以举办婚礼或生日祝宴。可以远眺博多湾的夕阳落日,可以观鱼赏鸟。唯不得唤红襟翠袖,夜宿淫奔矣。年岁已长,每日浸在欧风美雨之生活中的邱教授,如果上了这样的博多夜船,不知是否会有「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之叹?
二、博多山笠
七月的福冈和台北一样热,邱坤良出巡博多,视察文教兼宣慰侨胞。他带我去博多川端见一个圆脸圆鼻子,绑头巾,持将军扇的半身老头之后,又到附近的承天寺去看了这个老头的坟墓和纪念碑。不久后,读到他写的︿这个音二郎﹀,才知道那天所见的那个貌不惊人,长相滑稽的老头,原来是日本现代剧的先驱,而且与台湾关系最密切的戏剧家川上音二郎。
邱坤良洽公之余,能在拥挤的人群之中,追看那些:「绑头巾,穿日式法被,下着丁字裤」的男子汉「嘿咻嘿咻」地扛着山笠奔跑游行。参与观察地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博多祇园山笠祭。不久后,读到他以磊落豪宕,亮丽活泼的文字写成的︿以祭典之名﹀。
山笠上面坐着七、八人,击掌吆喝,街道两旁的观众在这支长龙快速经过时,或鼓掌赞声,或泼水助阵。我混在拥挤的群众中,感觉场面虽然热闹、喧譁,却仍有一股仪式的静谧与庄严,闻不到台湾大祭典常见的烟硝、米酒、槟榔加上汗臭的五味杂陈。整个庆典倒彷彿在向人间正式宣告夏季的到临,活泼艳丽的民俗色彩正以声势浩大的气势,对炎夏所可能孳养的魑魅魍魉下达驱逐令。……
从博多回来一段时间了,但是山笠祭那种令人血液为之奔流的祭典画面,仍深深镌刻在我心里,未曾褪色。目睹博多祇园山笠祭年轻人参与的盛况,我深刻体会到,日本的祭典能够超越时代的更迭,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流动的人心,并凝聚成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其原因就在于日本人成功地赋予老祭典新生命,对他们而言,祭典的意义在于参与,而不在徒具形式的行礼如仪。 ——〈以祭典之名〉
我把邱教授写的几篇和博多有关的文章,发给学生阅读和讨论。我的学生有博硕士和几位什么都不是的社会贤达。他们认真的查字典,加注音,顿然也能朗朗而诵邱教授之鸿文名着。
许多学生都知道那个川上音二郎,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高中的「社会」课的教科书上。也有学生知道风华绝世的一代名妓川上贞奴。至于伊藤博文、福泽谕吉等明治勋臣,路人皆知。教科书,电视剧,钞票上,都会长相左右,经常见面。
有学生每年夏天跟着博多祇园山笠满街跑,有学生从初中高中时代就在大人的指导下自制山笠,参加每年运动大会般的山笠祭,也有几个每天吃猪肉而没见过猪走路的学生,直到读了邱教授的以祭典之名,对于身边山笠祭的起源、流派、人形、仪式等等,才产生了「成程成程」(原来如此)的大悟。
一个在大学教中国语的学生,讨论时默默,下课后却跑来对我说: 「哭(邱)先生怎么会知道那么多连我们博多人都不知道的博多历史? 哭先生的论文非常『面白』,比王老师教我们读的那些论文有趣多了。」 邱先生写博多的文章让博多年轻人觉得有趣。同样的,邱先生写台湾人台湾事的文章,台湾人读起来一定更有趣。
三、博多落日
每个人都应该放松心情,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读书这件事未必那么伟大、严肃,读书人也不一定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的老K脸孔。把读书视同游戏,或把游戏也当作读书,必能以更宽阔的角度、轻松的心情面对人世间所有的事物。天底下的知识不只是学校所教的学科,学生学习的也不只老师所强调的考试重点。大块假我以文章,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以天地为师,以人人为师,为自己找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与游戏心情。 我成长的年代,教室像电影院,寺庙、教堂、山上、海边、街头、马路也像教室,尤其暑假期间,到处都是我上课的地点。…… 知识、艺术能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游戏也能成为学习的媒介或手段。学者、艺术家怕的是一成不变、了无新意,或者人云亦云,无病呻吟,每个人的生活安排、何尝不然。人生苦短,如果循规蹈矩,千篇一律,五十年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足矣,何必要享高寿? ——〈游戏与读书〉
邱坤良就是这样一个把读书视同游戏,把游戏当做读书的人,是这样的游戏与读书的高明结合,营造了他洒洒落落如光风霁月的人生,踏实、丰富而且充满智慧。 邱坤良所书写的台湾人台湾事,把战后许多人共同度过的那些单调乏味,索然无趣的生活与生命,变成一个艺术的,充满了真实内在的有情有义的人文世界。当年南方澳的荒村冷巷,乡俚琐事,都如南方澳的青花,充满了新鲜活泼的生机。和邱坤良相往来的那些鸿儒白丁,民间艺人,江湖好汉和跳舞男女,也都在他书中活灵活现,历历如在眼前。每个城乡,每个人物,都是一页台湾的「真情活历史」。
读书与游戏,邱坤良两者兼俱,唱做俱佳。他的游戏,是一种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游心自适之游。无挂无碍,自由自在,一如暮春三月,沂水河畔舞雩而归的曾点。
邱坤良的文字一如其人,自然而不忸怩作态,自信而不自夸自矜。有如盐在水中,读者但知盐味而不见有盐。有的文章,诙谐跌荡,促狭黠慧,幽默而不落俗。有的文章则是轻风淡云,空灵活泼,如遥村秀树,使人弥望而不能却。
寥寥天地,才情本少。邱坤良的文学根柢与书写能力都是一级水平,除了是吃多了南方澳的青花鱼的原因之外,或许与他这种读书游戏,游戏读书的游之艺术精神也有关系。 台湾宰相轮换,苏冠张戴,已经鞠躬的邱大臣,正好可以踩着自己的脚步,潇潇洒洒过他美好的日子。 博多的浮云落日,也是游子故人之情,何日坤良再来,吃杀西米,喝地瓜酒?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于日本福冈
?本文作者王孝廉先生,笔名王璇。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日本广岛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任日本福冈市西南学院大学教授。曾以《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一书获新闻局「重要学术着作奖」。王孝廉既写散文又写小说。他的散文主题大都围绕在中国人与日本人长久的心理纠结上,以及一些回忆的篇章;他的小说或写古典素材,或写今事,感性强,也具思想深度;论述则以神话为主,即使从事文化研究,他也能够「用深入浅出的可读性文字解释神话的特质」。着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花与花神》、《彼岸》、《船过水无痕》等书多部。
《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青春的魅力,以及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学生时代的温暖回忆,那些单纯的日子,那些纯粹的情感,都让我无比怀念。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幸福学校”,那里是心灵成长的乐园,是青春故事的发生地。书名中的“跳舞男女”,给我一种非常动感和阳光的联想,他们可能是一群热爱生活、勇于尝试的年轻人,在校园里用自己的方式绽放光彩。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跳舞”这个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之中?它可能是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也可能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正能量的阅读体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校园时光,重温那些美好而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青春文学作品中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描写,我相信它也能打动我。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特别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简直是触及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勾起了我对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独一无二的“幸福学校”,那里承载着我们年少时的梦想、纯真的友情,还有那些青涩而悸动的心跳。书名中的“跳舞男女”,给我一种充满活力、自由奔放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校园里挥洒汗水,释放青春的模样。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诠释“跳舞”这个意象?它可能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情感的抒发,或者是一种追逐梦想的过程。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它预示着一个充满生机和色彩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校园生活片段,那些在教室里的专注,在操场上的奔跑,在图书馆里的沉思,还有那些因为小事而引起的欢笑和泪水。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重温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在懵懂年纪里,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心情。它会让我想起那些一起度过青春时光的朋友们,想起那些在校园里留下的美好印记,也想起那些曾经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人。
评分这本《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想,每个人的心里,一定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幸福学校”,那里面承载着年少时的梦想、纯粹的友情,还有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涩爱恋。书名中的“跳舞男女”,听起来就像是一群对生活充满热情、敢于展现自我的年轻人。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们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甚至在某个午后,因为一个眼神而心动的画面。我觉得,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描绘一段发生在校园里的,关于成长、关于友情、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跳舞”这个意象,总是给人一种自由、快乐、释放的联想,我猜想,书中的角色们一定有着不拘一格的性格,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追求自己的热爱。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课间操时的嬉笑打闹,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还有晚自习后一起回家的路上的闲聊。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勾起我们对学生时代的怀念。而且,“我的幸福学校”也暗示着一种主观的感受,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美好回忆的珍藏和追寻。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快乐,那种在懵懂年纪里,因为简单的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的感觉。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青春洋溢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特别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回忆的门,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那些充满阳光和欢笑的日子。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关于“幸福学校”的独特定义,那里承载着我们年少时的梦想、纯粹的友情,还有那些小心翼翼萌动的爱恋。书名里的“跳舞男女”,给我一种活力四射、自由奔放的感觉,仿佛看到一群年轻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创意,在校园里跳跃、闪耀。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跳舞”这个意象融入到故事中?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还是象征着他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温暖而愉悦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朝气的校园,与书中的角色一同经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作家笔下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相信它也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总能勾起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我想,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幸福学校”,那里有纯真的友谊,有第一次的心动,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书名中的“跳舞男女”,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我猜想,书中描绘的应该是一群热爱生活、敢于表达自己的年轻人,他们在校园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和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跳舞”这个元素融入到故事中?是作为一个社团活动,还是学生们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亦或是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纯粹的、不被世俗打扰的快乐。那些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成长的故事,应该会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校园的夜空中,让我们回味无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种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氛围,那种课本之外的知识,那种在懵懂年纪里,因为一点小事而获得的巨大幸福感。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经典的台湾青春电影,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那种淡淡的忧伤与甜蜜交织的感觉,我希望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类似的共鸣。
评分哇,看到《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青春洋溢的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幸福学校”这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很多关于校园生活的回忆。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带我们重温那段青涩而美好的时光吧?我一直都觉得,学校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我们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去面对成长中的种种挑战的“幸福摇篮”。书名中的“跳舞男女”,光是听着就很有画面感了,应该是描写一群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们或许在教室里认真读书,或许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又或许在某个角落因为青春的萌动而心动不已。我特别期待书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校园氛围,是那种课业压力沉重,但依旧保有纯真梦想的写实风格,还是那种充满奇幻色彩,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幸福光芒的理想化描绘?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塑造那些鲜活的角色,他们会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会有各自的烦恼和快乐,就像我们身边的同学一样,真实而 relatable。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的青春电影和电视剧,那些作品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年轻人的情感脉络,将那种纯粹的友情、暧昧的爱情,以及在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坚定,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希望《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也能做到这一点,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一同感受那份来自校园的温暖和力量。尤其是“跳舞”这个元素,总给人一种自由、奔放、释放自我的感觉,不知道书中会如何将“跳舞”融入到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里?是社团活动,是舞台表演,还是仅仅是一种心境的表达?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它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青春故事。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就仿佛一首充满活力的青春乐章,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其中。特别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简直就是击中了我内心最深处对校园生活的怀念。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幸福学校”,那里充满了青涩的记忆,有纯真的友谊,还有那些让我们脸红心跳的瞬间。书名中的“跳舞男女”,给我一种非常生动、积极的联想,他们应该是那种敢于表达自我、充满阳光的年轻人,在校园生活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氛围,例如同学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师生之间温情的互动,以及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的坚持与汗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轻松而美好的阅读感受,让我重新体验到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种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爱的青春特质。这本书名让我想起很多台湾创作歌曲中对青春的描绘,那种细腻的情感和淡淡的忧伤与甜蜜交织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兴趣了。尤其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那些纯真年代的校园时光,那种青涩的悸动,还有那些一起疯、一起笑的朋友们。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幸福学校”,那里可能不完美,但一定充满了温暖的回忆。书名中的“跳舞男女”,听起来就像是一群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在校园的某个角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青春的魅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种真实而生动的校园场景,那些课间操的音乐,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还有晚自习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这些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唤起我们对学生时代的怀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种不被现实所羁绊,只专注于当下,享受青春的自由与美好。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青春偶像剧,那种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充满阳光的校园氛围,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一听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温暖的气息。尤其“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股魔力,瞬间把我拉回到学生时代,那些充满欢声笑语、也有懵懂烦恼的日子。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理想中的“幸福学校”,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有那些在心中悄悄发芽的情愫。书名中的“跳舞男女”,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画面感十足,他们应该是那些敢于表达自己、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校园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那些紧张的考试,还是轻松的社团活动?是课堂上的争论,还是操场上的汗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快乐,那种在青春年华里,因为小小的幸福而感到无比满足的心情。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作家笔下那种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描写,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温暖而难忘的阅读体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校园。
评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尤其是“我的幸福学校”这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学生时代的甜蜜回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幸福学校”,那里承载着年少时的梦想、纯真的友情,以及那些第一次心动的感觉。书名中的“跳舞男女”,给我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感觉,让我联想到一群充满朝气、敢于展现自我的年轻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生动有趣的校园场景,比如课间休息时的谈天说地,运动会上的热血沸腾,或者是在某个重要的日子里,大家一起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模样。我猜想,“跳舞”这个元素可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舞蹈,它更象征着一种自由、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校园里漫步一样,感受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青春电影的风格,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那种对成长的迷茫与探索,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都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有所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