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主义着名学者-Benedict Anderson,认为民族主义是随着前工业社会的三个特性:拉丁文圣经-宗教共同体、神圣王朝与神谕式时空观的没落与崩溃后才产生的。本书顺着这思考脉络,认为传统中国「朝代国家」亦有三个特性:文化天下主义、天朝世界观与「正统政治观」,数千年帝国的崩解,海崃两岸至今仍然未能摆脱这三个特性的制约,而出现「民族国家」转型的困境。
一百多年来,两岸的历史命运不同、政治体制迥异,加上政权与治权的分裂、分治,依照另外一名着名的民族学者-Ernest Gellner的说法,「民族肚脐」有「与生俱来的」、「自己创造的」及「别人赐予的」三种模式。台湾与中国与生俱来的的肚脐是否能运作正常?台湾独派人士另造民族肚脐能成功吗?国际政治势力是否能?两岸肚脐的连接与断裂做「接生婆」?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与力量,正是本书所欲回答的。
作者简介
谢政谕
台湾云林人,1955年出生,东吴大学法学士、政治大学法学硕、博士,近年来分别获得教育部、Fulbright、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及中央研究院奖励学人短期研究等奖助,赴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杭州大学、Valparaiso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等访问研究三年,主要研究领域,两岸民族主义、宪政主义与文化、中国政治思想、休闲文化等。曾任东吴大学课外活动组主任、发展处处长,中华民国民族主义学会理事长。现任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主要着作有《休闲活动的理论与实际》(幼狮)、〈第4届立法院政治生态与国会再造之分析〉、〈百年来东吴大学中西学术融贯之研究〉、〈中西文化中的人义与人权及其发展〉、〈1991-2000年台湾民族认同变动之分析〉、〈从美国进步主义与威尔逊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宪政思想〉、〈高等教育与学生事务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全球在地方化」的模式分析〉、〈1990-2000年台湾修宪的文化解释--与美国「制宪」的比较〉、〈宪政主义的思想文化潜因-东西宪法文化的辨析〉等数十篇。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帝国」的没落与民族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范围与取向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主义vs.民族主义
第一节、文化天下主义vs.民族主义
第二节、「天朝世界观」vs.甲午年台湾的割让
第三节、正统、道统vs.民族主义
第三章:民族主义的演进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演进与本书的分析类型
第二节、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台湾民族主义的文献分析
第四章:二十世纪两岸道统、正统vs.「民族国家」的论争
第一节、孙中山的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
第二节、蒋介石、毛泽东的「正统」之争
第三节、蒋介石、蒋经国治理台湾的「正统」的作用与反作用
第四节、自由主义者建构两岸国家转型的空间
第五章:百年来台湾vs.中国「国家认同」的辨证发展
第一节、辩証法的意涵
第二节、四层两岸民族主义统合的因素与力量
一、国民党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意识教育
二、自由主义菁英推动下的两岸民族统合愿景
三、宪法一中框架下的民族主义
四、国际规约下「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
第三节、五层台湾与「中国」民族主义分离的因素与力量
一、日本统治台湾的去「汉民族意识」政策
二、「228事变」影响下的分离意识
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效应
四、外交的挫败引发「国家」认同的迷思
五、90年代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及其对台湾的威胁
第四节、三层建构台湾民族主义的因素与力量
一、台湾文化主体性?台湾认同意识的发展
二、台湾政治主体性?台湾独立意识的发展
三、两岸现代化发展差距vs.国家认同异化效应
第六章:「新台湾人」论述中的民族认同
第一节、台湾人认同观的历史情结
第二节、原生论的两岸民族认同观及其异化
第三节、建构论的新台湾人认同观的形成及其类型
一、类型一:追求现代化与维持现状的台湾人
二、类型二:追求现代化且追求独立的新台湾人
第四节、结构论的新台湾人认同观
第五节、影响「新台湾人」民族认同光谱移动之因素
一、主流的新台湾人民族认同
二、影响新台湾人「民族认同」移动的几点因素
三、中共化→文化中国化→「新中国人」
第七章:1990年代台湾国家认同变动的「复线历史观」
第一节、复线历史的意涵
第二节、国际政治情势制约台湾国家认同
一、蒋介石、蒋经国主政期间国际体系下的国家认同
二、李登辉主政期间国际体系下的国家认同
第三节、国内政治版图变动下的台湾国家认同
一、蒋介石、蒋经国主政期间国内政治与国家认同
二、李登辉主政期间国内政治与国家认同
第四节、经贸体系变动下的国家认同
一、蒋介石、蒋经国主政期间经贸发展与国家认同
二、李登辉主政期间经贸发展与国家认同
第五节、思想文化体系变动下的国家认同-大小传统的位移
一、蒋介石、蒋经国主政期间的国家意识
二、李登辉主政期间的国家意识
三、台湾文史的兴起?国家认同意识的「猪羊变色」
第八章:1990年代台湾修宪的文化因素vs.国家认同
第一节、宪政生成的文化因素
第二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对台湾修宪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对台湾修宪的影响
二、自由主义对台湾修宪的影响
第三节、对比美国制宪过程中自由主义的影响
第四节、正统思想对台湾修宪的影响
一、正统符号与仪式在修宪中的冲击
二、政治人格与「正统」思想在修宪中的「解重构」
三、「正统」政制面临冲击
第九章:公民社会、全球化与两岸民族认同
第一节、本文「公民社会」的内涵
第二节、公民社会vs.两岸政治
第三节、本文全球化的意涵
第四节、全球化vs.中国国家图像的转变
一、全球意识vs.中国中心论
二、文化的民族主义vs.马、列、毛思想
三、自由的民族主义vs.「全能主义」的政权
第五节、全球化vs.两岸民族认同的未来
一、「经贸、金融景观」vs.两岸民族认同的未来
二、「族群景观」vs.两岸民族认同的未来
三、「媒体与意识景观」vs.两岸民族认同的未来
第十章:结语
第一节、文化、思想制约两岸「民族国家」的转型与认同
第二节、政经体制、情势制约台湾「国家认同」的发展
图表目录:
表7-1:1991-2000年台湾各政党得票率
图7-1:1992-2000台湾民众政党偏好(政党认同)趋势分佈
图7-2:台湾重要政党统独立场政治光谱
表7-2:1991-2001台湾赴大陆投资概况
表7-3:1991-2001年台海岸经香港转口贸易金额统计
表8-1:1760-1805 美国政治作品中引用西方思想家的前36位
表8-2:1760-1805年美国政治作品中引用西方思想家前12名的变动
表8-3:第四次修宪 国、民两党十四项协商共识入宪概况
图10-1:1994-2001年台湾民众统独立场之变化
表10-1:我国历次修宪中「国家结构与定位的变动」
坦白说,我最近在追一些关于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书籍,尤其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主义’以及后来‘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非常感兴趣。书名里的‘民族新肚脐’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对这个历史脉络的思考。‘肚脐’,在中国文化里常有‘万物之源’、‘生命脐带’的意涵,‘新肚脐’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作者在挑战或重新定义传统的‘民族’观念?它是否指向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或更符合当下现实的民族认同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民族’这个概念在两岸不同语境下的变迁,以及‘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文化交流、历史记忆、甚至语言的细微差异,都在塑造着我们对‘民族’的理解。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接触了不同的外来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对我们来说,可能比大陆更复杂,也更需要被审视。这本书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看到‘民族’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可以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重塑和理解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国家’这个概念,特别是对于台湾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教育、媒体宣传,甚至日常的社会对话,都围绕着‘国家’这个核心展开,但‘国家’到底是什么?是政府、是领土、还是人民?特别是当‘国家’与‘文化’、‘认同’这些更具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议题交织在一起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这本书的题目《文化、国家与认同:打造两岸「民族新肚脐」》,直接点出了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民族新肚脐’这个比喻,听起来非常有力量,仿佛要找到一个能够连接彼此、凝聚共识的核心。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国家’的,它在两岸语境下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文化’元素,能够支撑起这个‘民族新肚脐’的构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立场下对‘国家’的定义,以及‘认同’是如何在这种定义下形成的,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着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政治现实,这使得我们对‘国家’和‘认同’的理解,可能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评分‘认同’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很难抓住。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是谁、我们属于哪里而思考,尤其是在台湾,这种身份的追寻更是显而易见。这本书的题目《文化、国家与认同:打造两岸「民族新肚脐」》,直接将‘认同’放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并且与‘文化’和‘国家’紧密联系,再加上‘民族新肚脐’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比喻,我真的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认同’。它会不会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民族新肚脐’的‘新’在哪里?它又如何能够成为两岸之间的一种新的认同连接点?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台湾的本土认同、中华认同以及其他多元认同的深入探讨,并且分析这些认同是如何受到‘文化’和‘国家’的塑造,以及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台湾社会内部复杂的认同景观,并思考未来可能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颜色搭配上那种深沉又带点复古的暖色调,再加上文字的排版,给人一种沉甸甸、需要静下心来细读的感觉。我平常看书的涉猎挺广的,小说、历史、社科都有涉猎,但近来特别关注两岸关系相关的议题,总觉得很多事情隔着一层迷雾,想更深入地了解背后的逻辑和脉络。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文化、国家与认同’这几个关键词就牢牢抓住了我,‘民族新肚脐’这个说法更是出人意料,带着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到底是如何定义和构建这个‘新肚脐’的,它又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下被提出。台湾的社会一直在变化,年轻一代的认同感也日趋多元,我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身份焦虑,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清这些复杂的情感和认知?我期待它能从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横向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政治口号。
评分我个人对‘文化’在塑造民族认同中的作用一直非常着迷。在我看来,文化不仅仅是艺术、文学,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是那些潜移默化却又根深蒂固的东西。这本书的题目《文化、国家与认同:打造两岸「民族新肚脐」》,把‘文化’放在了首要位置,这让我觉得作者肯定是从一个非常注重文化根基的角度来探讨两岸关系的。‘民族新肚脐’这个概念,是不是试图在两岸共同的文化土壤中寻找一种新的连接和归属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细致地分析,哪些具体的文化元素,例如共同的历史叙事(即使存在争议)、共享的民间信仰、或者在华人世界中通行的价值观念,能够被用来构建这个‘新肚脐’。特别是在台湾,我们的文化本身就融合了原住民、闽南、客家、外省以及后来的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性如何与‘中华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又如何能够成为连接两岸的一种‘脐带’,而不是隔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微妙而复杂的文化互动,而不是泛泛而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