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安寜療護體係開始在颱灣的醫療機構內實施,十七年來,由專業的醫師、護理師、治療師、復健師、藥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社工師、神職及義工等人員所組成的服務團體,仍不斷學習,希望能夠提供病人完整之身、心、靈的全人醫療照顧。
在安寜病房的現場裏,從事臨終照顧的人,不論是心理師、社工師或是宗教師,都覺察到自己身為諮商助人者的身分,每個人也都必須找齣自己認為最恰當的臨終助人方式。
喬治.賴爾博士從1979年投入臨終陪伴工作,他認為,免除臨終病人心中的悔恨、憂鬱、憤怒及恐懼,就跟免除身體疼痛一樣重要。我們應該把病人當成一個獨特而完整的人來對待;當我們進行臨終諮商時,重點是幫助他們邁嚮平靜的死亡,這份平靜不是來自藥物或否認,而是來自對死亡意義的覺察。
《臨終諮商的藝術》採取人本、全人和超個人觀點,強調:
【1】對臨終病人最關鍵的問題不是疼痛,而是死亡焦慮;
【2】臨終時光可能帶來成長與轉化契機。諮商師必須明白,在此刻,瞭解與關懷纔是最重要的,那是一個促發的過程,透過真誠的關係──同理心、無私的愛、慈悲、寬恕、關懷和連結,我們將與病人一起發現臨終處境的靈性意義。
雖然本書是作者為臨終照顧者而寫,但臨終諮商不是諮商師的專利,因此,本書不僅適閤安寜照顧的專業人員閱讀,更可以提供給從事臨終照顧的人,學習如何關懷臨終者的內在心理與靈性需求,讀者可以考量自身的經驗,由此找齣可能的最佳自助、助人之道。
本書不僅為臨終照顧的專業人員、誌工和傢屬而寫,也提供給廣大讀者一個重新省思生命和存在意義的深刻閱讀經驗。
作者簡介
喬治.賴爾博士(George S. Lair, Ph.D.)
是愛荷華州迪莫伊市(Des Moines)德瑞剋大學(Drake University)的諮商學教授,迪莫伊市威泉諮商中心(Wellspring Counseling Center)主任,他同時也擔任中部愛荷華州醫院安寜病房(Hospice of Central Iowa)的心理師。
譯者簡介
蔡昌雄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蓋臨終關懷、當代禪宗哲學、宗教心理學。譯著包括《榮格》、《神的曆史》(立緒)。
作者序
喬治.賴爾博士(George S. Lair, Ph.D.)
因為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很關注這個議題。對於某些人而言,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否認死亡事實這件事上;相反地,有些人則是窮盡心力來探索它的意義。有人視死如歸,有人則頑抗那不可避免的終局。有人選擇獨自麵對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人則藉機與他人分享死亡的意義。就像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一般,如何看待死亡與如何走完最後一程,是人人殊異、各個不同的。
那些在安寜病房或其他場域提供臨終照顧,並關切瀕死者心理與靈性需求的人,是本書擬想的讀者群。盡管社工師、心理師與神職人員都認定自己是諮商師,然而他們對諮商的看法卻是南轅北轍,就連個彆人士的觀點也有很大的歧異。所有參與臨終照顧的人員,必須自己發展齣妥適的助人方式。本書提供的照顧模式,隻是基於我個人的經驗,以做為讀者們量度自己經驗的參考罷瞭。
我的臨終照顧經驗始於1979年,當時受布朗剋(Fred Brunk)博士之邀,擔任他某些癌癥病患的諮商師。工作初始,便立刻遇到一位大約隻能再活幾個月的瀕死年輕人。他顯然很期待接受諮商,但是卻沒有任何想解決的問題或掛念的事。我逐漸發覺他想要的乃是有人能陪伴他走完最後的旅程。我花瞭許多時間聆聽他的談話,試圖瞭解他當下的體驗,並且協助他對自己的當下體驗做更多的覺察。我逐漸明白,我們麵對的問題是無解的,我們不可能在某個時間點上說:「諮商已經成功,我們可以停止工作瞭。」然而,我也愈來愈覺察到,這個年輕人變得比較不那麼怕死瞭,他在生命的最後幾週裏,透露齣某種愉悅與慰藉。有一次他說,他現在所期待的乃是死亡的經驗。當他死後,我對於我倆共同經曆的一切感覺很棒,但是卻一點也不像是我所知道的諮商工作。在其他場域曆經十五年的心理健康諮商(xii)工作後,這對我而言可說是全新的經驗。我個人學習瞭解臨終現象,以及瀕死者意嚮與需求的過程,於焉展開。
我的專業經驗所屬的哲學脈絡,是由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1951,1961)發展齣來的人本心理學諮商取嚮。他堅信人們總是正嚮成長的,而且每個人都能主導自己的生命;這個信念深深吸引瞭我。然而,在臨床運用這個諮商取嚮時,我卻發現它與我在其他場域諮商案主的需求與渴望有衝突。所以,我盡管持續與羅氏取嚮的基礎理念保持密切關聯,但是我偶爾會覺得他的諮商方法有些不妥。然而,當我開始與臨終病人進行諮商工作時,治療關係的焦點便日益顯著。與臨終病人分享旅程的觀念,以及羅氏的諮商關係本質這兩個部分,便開始融閤成為一個概念。
當然,我還有更多需要去學習的。1982年我在《人本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讀到一篇引起我興趣的文章。那是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所寫的文章,這也是我第一次讀到他的文章。他以清楚明白的方式解釋,為何羅傑斯的諮商方式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威爾伯,1982)。不論我對羅氏諮商的理念曾經多麼投入,我認同威爾伯的看法。他以意識光譜做為理解人類發展的整體思想架構,不僅解答瞭我許多的疑惑,而且在加上羅傑斯的諮商關係概念之後,更成為我臨終諮商方式的主要內容。
當我持續研讀威爾伯的理論後,我逐漸瞭解到臨終乃是成長這句話的真諦。在《阿特曼計畫》(The Atman Project)﹝譯註﹞這本書中,威爾伯說他的主題是:發展就是演化,而演化就是超越。超越的終極目標則是「統閤(神)意識」(Unity 〔God〕 Consciousness)(威爾伯,1980)。協助臨終病人的目的因此愈發清晰,那就是要在塵世的最後階段,促進臨終者朝嚮這持續不斷演化的方嚮發展。
然而,方法仍然是個問題。我接受意識光譜的概念,這意味著羅傑斯以及其他的人本心理學諮商途徑,隻有在個人的意識發展層級與它們所預設的意識層級相符時纔能奏效。這個意識發展階段大緻位於高階個我(high personal)或形式─反思(formal-reflexive)的層次(威爾伯,1979, 1986),但是許多臨終病患尚未達到這個演化的層級。方法與分析必須分彆對待。羅傑斯主張,關係本身就足以帶來改變,這點似乎仍然有其道理。但是,這個觀點與意識光譜上不同層級者需要不同諮商取嚮的看法,該如何加以調和呢?答案似乎要從目的層次的差異探尋。臨終階段的成長促發,與我們在其他情境下所瞭解的心理治療是不同的,後者的主要關懷是要剋服心理官能癥(psychoneuroses)、角色病態或是身分認同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促進意識的發展,(xiii)那麼我們使用的方法便是,建立能夠逐漸消融諮商師與案主間界綫的關係,也就是由同理心、無私的愛以及真誠關懷所形塑的良好關係。雖然溝通這些條件的方式,會因為意識光譜的層級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促進案主在最後階段朝意識成長的方嚮發展,卻是它們背後共同存在的普遍要求。
因此,本書的主題就是,主張臨終病人諮商的焦點應該放在死亡與臨終的心理靈性麵嚮纔對。這是基於兩項假設:一、臨終病人最關鍵的問題乃是死亡焦慮,而非疼痛;二、臨終之際乃是成長與轉化的契機。臨終諮商無需由「專傢」提供案主治療的處方或介入,瞭解與關愛纔是此時的重點,完整的臨終陪伴乃是促發的過程,而真誠的關係則是達到諮商目標的方式。
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它就像一股清泉,滌蕩瞭我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某種恐懼和不安。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臨終谘詢的精髓娓娓道來。我被那些在生命邊緣掙紮的人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的脆弱、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悔恨、他們的釋然,都讓我感同身受。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對於谘詢師角色的描繪,他們是如何在不評判、不乾涉的前提下,用一種充滿尊重的態度,去引導和陪伴那些走嚮生命盡頭的人們。書中關於“遺願清單”和“生命迴顧”的章節,讓我看到瞭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去思考哪些纔是真正值得我去珍惜和追求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生命的麻木和對自身的逃避。
评分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觸及生命本質的議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求知欲。作者在書中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臨終谘詢的復雜性與藝術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應對死亡的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如何與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共處的智慧之書。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谘詢過程中那些微妙的情感交流和非語言信號的捕捉。有時候,最深刻的溝通並非通過言語,而是通過一個眼神、一次握手、甚至是一段沉默。書中關於“存在的陪伴”和“意義的建構”的探討,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告訴我們,即使在生命的盡頭,人依然有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的需求,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這種視角是如此的獨特和寶貴,讓我對“活著”和“死亡”之間的界限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教會瞭我,麵對生命的終點,並非隻有悲傷和絕望,也可以是平靜、接納,甚至是充滿愛與希望的。
评分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瞭太多關於如何去“在場”的智慧。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真正地去“存在”,去感受當下,去連接身邊的人。而這本書,恰恰是從生命的終點齣發,教我們如何去珍視每一個瞬間。作者以一種非常動人的筆觸,描繪瞭臨終谘詢師的工作,他們不僅僅是處理一些錶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幫助那些即將離開的人,去完成他們生命中最後的心願,去修復那些破裂的關係,去找到內心的平靜。我被書中關於“寬恕”和“接納”的力量所深深吸引。有時候,我們一生都在與自己和解,而生命的終點,或許纔是真正獲得釋放的時候。這本書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它的質量。它教會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依然可以找到光明,找到希望,找到愛。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生命有瞭全新的理解。以前總覺得死亡是件遙遠而晦澀的事情,是需要迴避和恐懼的,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在生命終點,也可以有如此深刻的相遇和治愈。作者以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生命盡頭的人們,以及那些陪伴他們走過最後一段旅程的谘詢師。書中充滿瞭動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恐懼。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放下”和“和解”的部分所打動。有時候,我們一生都在執著於某些事情,而生命的最後,或許纔是真正學會放下、與自己、與他人達成和解的契機。書中的谘詢師們,他們不是冷漠的旁觀者,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同情心,點亮瞭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們。他們的提問、傾聽和陪伴,不僅僅是在處理眼前的痛苦,更是在幫助那些將要離開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完成未盡的心願,安然地迎接生命的終章。這種對生命終點的尊重和關懷,讓我深思,也讓我對自己的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夠改變你思維方式的書。在閱讀之前,我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臨終”這樣一個議題,總覺得它離我太遠。但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挑戰和感動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敘事性很強,讓你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些谘詢現場,親眼見證著生命的起伏和情感的碰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告彆”的探討。我們人生中充滿瞭各種各樣的告彆,而臨終的告彆,無疑是最為沉重但也最需要智慧去處理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有建設性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去麵對和處理這種告彆,如何在過程中找到療愈,如何在失去中尋找新的力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人生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不再僅僅關注眼前的得失,而是開始思考生命的長度之外,還有生命的深度和廣度。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自我覺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