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安宁疗护体系开始在台湾的医疗机构内实施,十七年来,由专业的医师、护理师、治疗师、复健师、药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师、神职及义工等人员所组成的服务团体,仍不断学习,希望能够提供病人完整之身、心、灵的全人医疗照顾。
在安宁病房的现场里,从事临终照顾的人,不论是心理师、社工师或是宗教师,都觉察到自己身为谘商助人者的身分,每个人也都必须找出自己认为最恰当的临终助人方式。
乔治.赖尔博士从1979年投入临终陪伴工作,他认为,免除临终病人心中的悔恨、忧郁、愤怒及恐惧,就跟免除身体疼痛一样重要。我们应该把病人当成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人来对待;当我们进行临终谘商时,重点是帮助他们迈向平静的死亡,这份平静不是来自药物或否认,而是来自对死亡意义的觉察。
《临终谘商的艺术》採取人本、全人和超个人观点,强调:
【1】对临终病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疼痛,而是死亡焦虑;
【2】临终时光可能带来成长与转化契机。谘商师必须明白,在此刻,了解与关怀才是最重要的,那是一个促发的过程,透过真诚的关系──同理心、无私的爱、慈悲、宽恕、关怀和连结,我们将与病人一起发现临终处境的灵性意义。
虽然本书是作者为临终照顾者而写,但临终谘商不是谘商师的专利,因此,本书不仅适合安宁照顾的专业人员阅读,更可以提供给从事临终照顾的人,学习如何关怀临终者的内在心理与灵性需求,读者可以考量自身的经验,由此找出可能的最佳自助、助人之道。
本书不仅为临终照顾的专业人员、志工和家属而写,也提供给广大读者一个重新省思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深刻阅读经验。
作者简介
乔治.赖尔博士(George S. Lair, Ph.D.)
是爱荷华州迪莫伊市(Des Moines)德瑞克大学(Drake University)的谘商学教授,迪莫伊市威泉谘商中心(Wellspring Counseling Center)主任,他同时也担任中部爱荷华州医院安宁病房(Hospice of Central Iowa)的心理师。
译者简介
蔡昌雄
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哲学博士,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领域涵盖临终关怀、当代禅宗哲学、宗教心理学。译着包括《荣格》、《神的历史》(立绪)。
作者序
乔治.赖尔博士(George S. Lair, Ph.D.)
因为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这个议题。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否认死亡事实这件事上;相反地,有些人则是穷尽心力来探索它的意义。有人视死如归,有人则顽抗那不可避免的终局。有人选择独自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有人则借机与他人分享死亡的意义。就像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一般,如何看待死亡与如何走完最后一程,是人人殊异、各个不同的。
那些在安宁病房或其他场域提供临终照顾,并关切濒死者心理与灵性需求的人,是本书拟想的读者群。尽管社工师、心理师与神职人员都认定自己是谘商师,然而他们对谘商的看法却是南辕北辙,就连个别人士的观点也有很大的歧异。所有参与临终照顾的人员,必须自己发展出妥适的助人方式。本书提供的照顾模式,只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以做为读者们量度自己经验的参考罢了。
我的临终照顾经验始于1979年,当时受布朗克(Fred Brunk)博士之邀,担任他某些癌症病患的谘商师。工作初始,便立刻遇到一位大约只能再活几个月的濒死年轻人。他显然很期待接受谘商,但是却没有任何想解决的问题或挂念的事。我逐渐发觉他想要的乃是有人能陪伴他走完最后的旅程。我花了许多时间聆听他的谈话,试图了解他当下的体验,并且协助他对自己的当下体验做更多的觉察。我逐渐明白,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无解的,我们不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说:「谘商已经成功,我们可以停止工作了。」然而,我也愈来愈觉察到,这个年轻人变得比较不那么怕死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週里,透露出某种愉悦与慰借。有一次他说,他现在所期待的乃是死亡的经验。当他死后,我对于我俩共同经历的一切感觉很棒,但是却一点也不像是我所知道的谘商工作。在其他场域历经十五年的心理健康谘商(xii)工作后,这对我而言可说是全新的经验。我个人学习了解临终现象,以及濒死者意向与需求的过程,于焉展开。
我的专业经验所属的哲学脉络,是由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51,1961)发展出来的人本心理学谘商取向。他坚信人们总是正向成长的,而且每个人都能主导自己的生命;这个信念深深吸引了我。然而,在临床运用这个谘商取向时,我却发现它与我在其他场域谘商案主的需求与渴望有冲突。所以,我尽管持续与罗氏取向的基础理念保持密切关联,但是我偶尔会觉得他的谘商方法有些不妥。然而,当我开始与临终病人进行谘商工作时,治疗关系的焦点便日益显着。与临终病人分享旅程的观念,以及罗氏的谘商关系本质这两个部分,便开始融合成为一个概念。
当然,我还有更多需要去学习的。1982年我在《人本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读到一篇引起我兴趣的文章。那是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所写的文章,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他以清楚明白的方式解释,为何罗杰斯的谘商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威尔伯,1982)。不论我对罗氏谘商的理念曾经多么投入,我认同威尔伯的看法。他以意识光谱做为理解人类发展的整体思想架构,不仅解答了我许多的疑惑,而且在加上罗杰斯的谘商关系概念之后,更成为我临终谘商方式的主要内容。
当我持续研读威尔伯的理论后,我逐渐了解到临终乃是成长这句话的真谛。在《阿特曼计画》(The Atman Project)﹝译註﹞这本书中,威尔伯说他的主题是:发展就是演化,而演化就是超越。超越的终极目标则是「统合(神)意识」(Unity 〔God〕 Consciousness)(威尔伯,1980)。协助临终病人的目的因此愈发清晰,那就是要在尘世的最后阶段,促进临终者朝向这持续不断演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方法仍然是个问题。我接受意识光谱的概念,这意味着罗杰斯以及其他的人本心理学谘商途径,只有在个人的意识发展层级与它们所预设的意识层级相符时才能奏效。这个意识发展阶段大致位于高阶个我(high personal)或形式─反思(formal-reflexive)的层次(威尔伯,1979, 1986),但是许多临终病患尚未达到这个演化的层级。方法与分析必须分别对待。罗杰斯主张,关系本身就足以带来改变,这点似乎仍然有其道理。但是,这个观点与意识光谱上不同层级者需要不同谘商取向的看法,该如何加以调和呢?答案似乎要从目的层次的差异探寻。临终阶段的成长促发,与我们在其他情境下所了解的心理治疗是不同的,后者的主要关怀是要克服心理官能症(psychoneuroses)、角色病态或是身分认同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促进意识的发展,(xiii)那么我们使用的方法便是,建立能够逐渐消融谘商师与案主间界线的关系,也就是由同理心、无私的爱以及真诚关怀所形塑的良好关系。虽然沟通这些条件的方式,会因为意识光谱的层级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促进案主在最后阶段朝意识成长的方向发展,却是它们背后共同存在的普遍要求。
因此,本书的主题就是,主张临终病人谘商的焦点应该放在死亡与临终的心理灵性面向才对。这是基于两项假设:一、临终病人最关键的问题乃是死亡焦虑,而非疼痛;二、临终之际乃是成长与转化的契机。临终谘商无需由「专家」提供案主治疗的处方或介入,了解与关爱才是此时的重点,完整的临终陪伴乃是促发的过程,而真诚的关系则是达到谘商目标的方式。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在阅读之前,我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临终”这样一个议题,总觉得它离我太远。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挑战和感动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事性很强,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咨询现场,亲眼见证着生命的起伏和情感的碰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告别”的探讨。我们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而临终的告别,无疑是最为沉重但也最需要智慧去处理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建设性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种告别,如何在过程中找到疗愈,如何在失去中寻找新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仅仅关注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思考生命的长度之外,还有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觉醒。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生命本质的议题。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作者在书中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临终咨询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死亡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如何与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共处的智慧之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咨询过程中那些微妙的情感交流和非语言信号的捕捉。有时候,最深刻的沟通并非通过言语,而是通过一个眼神、一次握手、甚至是一段沉默。书中关于“存在的陪伴”和“意义的建构”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人依然有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需求,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这种视角是如此的独特和宝贵,让我对“活着”和“死亡”之间的界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教会了我,面对生命的终点,并非只有悲伤和绝望,也可以是平静、接纳,甚至是充满爱与希望的。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太多关于如何去“在场”的智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真正地去“存在”,去感受当下,去连接身边的人。而这本书,恰恰是从生命的终点出发,教我们如何去珍视每一个瞬间。作者以一种非常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临终咨询师的工作,他们不仅仅是处理一些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帮助那些即将离开的人,去完成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心愿,去修复那些破裂的关系,去找到内心的平静。我被书中关于“宽恕”和“接纳”的力量所深深吸引。有时候,我们一生都在与自己和解,而生命的终点,或许才是真正获得释放的时候。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它的质量。它教会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依然可以找到光明,找到希望,找到爱。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总觉得死亡是件遥远而晦涩的事情,是需要回避和恐惧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生命终点,也可以有如此深刻的相遇和治愈。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生命尽头的人们,以及那些陪伴他们走过最后一段旅程的咨询师。书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放下”和“和解”的部分所打动。有时候,我们一生都在执着于某些事情,而生命的最后,或许才是真正学会放下、与自己、与他人达成和解的契机。书中的咨询师们,他们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同情心,点亮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他们的提问、倾听和陪伴,不仅仅是在处理眼前的痛苦,更是在帮助那些将要离开的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完成未尽的心愿,安然地迎接生命的终章。这种对生命终点的尊重和关怀,让我深思,也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某种恐惧和不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临终咨询的精髓娓娓道来。我被那些在生命边缘挣扎的人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的脆弱、他们的勇敢、他们的悔恨、他们的释然,都让我感同身受。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咨询师角色的描绘,他们是如何在不评判、不干涉的前提下,用一种充满尊重的态度,去引导和陪伴那些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们。书中关于“遗愿清单”和“生命回顾”的章节,让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去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我去珍惜和追求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生命的麻木和对自身的逃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