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成为目前因应贫穷问题的新方向! 社会救助一直是社会工作专业所关注的领域,但曾几何时成为发放津贴的行业。在本书中,我们试图从当代社会救助政策的变迁,说明上述趋势已然转变。
脱贫,成为目前因应贫穷问题的新方向。 然而,社会工作不应该只有说法而没有做法,因此我们一方面从规范与实务两个层次为脱贫工作找出理据;再方面从华人特有人情文化的生态脉络下,察考它对现有脱贫实务操作的影响;三方面则由服务使用者与供给者立场,检视现有服务供给的情形。盼望透过这样的梳理,可以为国内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更多的省思与借镜。
作者简介
王笃强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博士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贫穷、文化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楔子:两则故事
第二节 贫穷与社会工作
第三节 文化与社会工作
第四节 脱贫行动的想像
第二章 社会救助政策与脱贫实务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 社会救助政策转向的背景
第二节 强制工作与资产形成两种政策取向
第三节 「强制工作」与「资产形成」两种政策取向的比较
第四节 对于台湾脱贫实务的意涵
第二篇 脱贫行动的理论纲要
第三章 脱贫行动的规范理论
第一节 人性预设:追求自由
第二节 贫困问题的根源:能力剥夺
第四章 脱贫行动的实务理论
第一节 增强权能理论
第二节 优势观点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
第四节 资产形成模式
第五节 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篇 生态环境对个人因应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 人情文化与资源分配
第一节 当代西方社会资源公正分配的理论
第二节 对当代西方社会资源公正分配理论的反省
第三节 低收入户资格审查行为中的人情因素
第四节 人情文化、资源分配与社会工作
第六章 人情文化与求助行为
第一节 求助行为的意义与历程
第二节 求助行为的理论与研究
第三节 人情文化与求助行为
第四节 低收入户的求助行为
第四篇 低收入户生活现况、脱贫福利需求与服务输送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低收入户的生活现况与脱贫福利需求——以某县为例
第一节 国内低收入户人口分佈与历年更迭
第二节 低收入户之生活现况
第三节 低收入户之脱贫福利需求
第八章 为什么不脱贫?——低收入户经济户长的生态位置与利基
第一节 国内、外现有脱贫方案简介
第二节 低收入户经济户长对现有脱贫方案的参与意愿与考量因素
第三节 为什么不脱贫?生态观点的检视
第九章 公私部门脱贫方案服务输送的阻碍因素
第一节 公私协力下脱贫服务方案执行现况
第二节 现行脱贫方案的服务输送缺口
第三节 人情社会中公私协力的脱贫服务输送阻碍
第五篇 结论:社会工作的处遇
第十章 脱贫行动的政策构想、操作模式与批判省思
第一节 脱贫行动的政策构想
第二节 脱贫行动的操作模式
第三节 脱贫行动的批判省思
表次
表2-1 强制工作、资产形成与原始政策比较表
表7-1 台湾省2006年列册低收入户服务措施一览表
表7-2 台闽地区2001---2005年低收入户整体概况表
表7-3 台闽地区2005年各县市低收入户统计表
图次
图4-1 以收入为基础的福利模式
图4-2 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模式
图4-3 三元交互决定论
图4-4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关系
图6-1 求助历程模式
图6-2 人情社会中的求助历程
图10-1 脱贫行动的政策构想示意图
图10-2 脱贫行动的行政设计示意图
图10-3 脱贫行动的方案策略示意图
图10-4 抗贫体系示意图
这本书对于我理解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根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之前总觉得,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努力是被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所限制的。它详细阐述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机制,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在无形中塑造了个体的社会流动性。书中对于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指出,单纯的经济援助往往难以根治贫困,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工作,重塑个体的自信心、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并打破社会隔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参与式脱贫”的理念,强调要尊重贫困人口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自身脱贫过程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赋权式的理念,让我看到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社会工作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激励着我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并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它触及了许多我一直以来对贫困问题的困惑和思考。书中对贫困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脱贫项目效果不彰,很可能是因为忽略了当地的文化特性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了社会工作在介入贫困群体时,需要具备的高度敏感性和文化适应性,不能简单地用城市化的标准去衡量和改造农村或者边缘地区的居民。书中对于如何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如何促进社区发展,以及如何应对贫困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等方面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创新。这本书让我看到,脱贫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指标的达成,更是一个涉及到个体尊严、社会公平和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它让我对社会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个体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然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并没有回避贫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而是直面现实,用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贫困是如何渗透到个体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社会工作者在脱贫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不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贫困群体的倾听者、支持者和赋权者。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下的贫困家庭是如何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下,一步步走出困境的。这些案例不仅真实感人,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提出的理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贫困的全新框架,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脱贫的进程中,成为改变的力量。
评分最近迷上了探索社会问题的根源,总觉得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读了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挺硬核的,但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也引人深思。它没有直接罗列一堆统计数据或者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匮乏,更是与文化、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复杂议题。我尤其喜欢它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概念的阐释,它们是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又如何成为阻碍或促进个体脱贫的关键因素。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而是强调了理解贫困的多元性,以及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人文关怀的干预措施。这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看到了社会工作者在打破贫困循环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援助”的本质,不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赋权、支持和引导,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重拾尊严,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社会中长期存在的贫困现象。我一直以为贫困更多的是因为个人懒惰或者缺乏技能,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剖析了贫困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很多时候,贫困并非个体选择,而是社会结构性问题和文化偏见造成的。比如,书中提到的“贫困文化”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争议,但它所揭示的,是贫困群体在长期边缘化和污名化中,可能形成的某些生存策略和思维定势,这些并非是他们“不思进取”,而是被环境所塑造。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社会工作者如何与这些群体建立信任、理解其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的章节。这让我意识到,有效的脱贫行动,绝不能脱离当地的文化土壤,也不能忽视社会工作者在搭建桥梁、消除隔阂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让我明白,要真正帮助到贫困人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社会认同的重塑,以及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主流的有效途径。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社工们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