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思维常认为刑事司法(犯罪防治)与社会工作是两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确,在大学学科分立的现状下,我国已有二十多所社会工作相关系所,有三个犯罪防治系所,然而将社会工作的专业哲学、学理、技术与伦理运用在矫正领域,似乎仍然被了解得相当有限。其实,犯罪矫正的目的是要帮助犯罪人复归社会、不要再犯,而社会工作的存在价值也在帮助有问题困扰的人恢复其正常社会功能,在美国,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从事犯罪矫正工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本书是主编者专程发函给具代表性的犯罪矫正及社会工作学者与专家,邀请他(她)们提供对此一学科的专业见解,并将其集结成册出版。本书深受美国学术与实务界之广泛欢迎,也是极少数适合在大专校院矫正与社会工作科系使用,并值得实务人员参考的教科书,欢迎读者细读与指教。
第一部 政策议题
第一章 导论与概述
第二章 司法系统中的社会工作──一个概述
第三章 少年刑事司法政策──现在的趋势与二十一世纪的议题
第四章 矫治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刑事司法体系在城乡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 警察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六章 社会工作在刑事司法体系的历史与角色
第七章 警察社会工作观点的社区工作
第八章 警察社会工作的过去与未来
第三部分 被害者协助工作
第九章 受暴妇女庇护组织的架构与功能
第十章 社工人员在犯罪被害人∕证人协助方案中的角色
第十一章 社会工作与被害者协助方案
第十二章 性侵害与暴力──趋势、政策与方案
第十三章 听障者与刑事司法的特殊问题
第四部分 少年刑事司法方案与服务
第十四章 少年司法哲学的争辩
第十五章 社会工作与犯罪少年
第十六章 在社区团体之家实施社会工作
第五部分 缓刑、假释与法院机构
第十七章 缓刑与假释机关之行政管理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与刑事司法──新的实务领域
第六部分 矫正社会工作
第十九章 培训社工人员在矫正机关从事实务工作
第二十章 刑事司法体系中之女性犯罪者──政策与方案发展
第二十一章 在高度注重安全戒护的情境中实施社会工作
第二十二章 在监狱实施志工服务之一般观念
第二十三章 强化受刑人家庭支持系统
第七部分 与受害人及加害人有关之特殊争议
第二十四章 对暴力、危险案主之评估、管理及预防策略
第二十五章 社工人员在家暴事件之角色
最近读完《矫正社会工作》,脑海中依旧回荡着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真实而又令人心碎的个体故事。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直面了社会中一些最令人不适的现实,比如犯罪、药物滥用、家庭暴力等,并试图从中梳理出可以干预的环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复归社会”的部分。对于那些曾经犯错的人来说,当他们刑满释放,或者摆脱了某种不良习惯后,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社会的不接纳,是就业的困难,还是自身心理上的挣扎?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同时也展现了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各种专业技巧,例如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甚至社区资源的整合,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种“帮助”并非简单的施舍,而是一种赋权,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尊严和自我价值。书中的案例让我看到,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巨大的耐心、专业的知识,以及对人性深处的理解。它也让我意识到,矫正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改造”,更是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一种审视和优化,去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和支持每一个人的社会。
评分《矫正社会工作》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冷静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剖析了社会结构性问题与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并非社会学专业出身,但书中关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讨论,却让我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解释了社会是如何通过法律、道德规范,甚至潜移默化的社会期望来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行为。而当个体行为偏离了这些规范时,矫正社会工作就介入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问题个体”,更深入地探讨了“问题”本身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它揭示了贫困、教育不公、缺乏心理健康支持等因素,如何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土壤。我尤其被书中对“再犯率”的分析所吸引,它促使我去思考,现有的矫正方式是否真正有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预防,而不是仅仅在问题发生后再去“补救”?这本书鼓励了一种更加宏观和前瞻性的视角,去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个案层面。它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那些导致个体走向歧途的深层原因。
评分当我翻开《矫正社会工作》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期待它会是一本提供“速效解决方案”的指南,而更多地是希望能够深入理解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人们。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人性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赋权”(empowerment)理念的强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社会工作并非是居高临下的施予,而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的潜能,并赋予他们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如何倾听、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引导服务对象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改造过程中。这种“参与式”的工作方法,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被动接受改造”的刻板印象。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的价值,即使他们曾经犯错,即使他们曾经跌倒,但他们依旧拥有改变和重生的可能。它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的伟大之处,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点亮了那些黯淡的生命,让它们重新闪耀。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矫正社会工作》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一手资料,为我打开了一个观察这些群体的新窗口。我并非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对社会不平等根源的探讨,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在资源获取和机会面前的巨大差异,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存在着一些隐性的门槛,无形地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书中对“污名化”现象的剖析尤其发人深省。当一个人因为某种行为或身份被贴上负面标签后,他们如何在社会中继续生存?他们又如何才能摆脱这个标签,重新获得社会的接纳?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二元对立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矫正”本身是否会加剧“污名”?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修复者,还是可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控制者?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大量的思考,让我对社会公正和人权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反思,去看到事物更复杂、更人性化的一面,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社会规范。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人类行为模式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最近阅读了《矫正社会工作》这本书,虽然书中涉及的案例和理论都相当专业,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的视角,让我对社会运行的机制以及个体如何在其中挣扎求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观察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些在社会边缘游走、或因种种原因触犯规则的人们,他们的成长轨迹、生活困境以及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其中,对于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通过一系列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原生家庭的创伤、缺乏支持的成长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将他们推向了歧途。我尤其被书中对“习得性无助”的解析所打动,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在反复的挫折后会放弃尝试,不再相信改变的可能性。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人标签化为“坏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消除社会偏见,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选择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工作者正是要在这样的复杂性中,寻找微小的希望,并努力去点亮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