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语学界近年讨论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着作之一。作者从福利国家制度的规范性理念出发,指出西方社会面对工业化衍生的问题时的引导图像,如何形塑了各国社会政策的历史独特性。福利国家一方面协调劳资关系,保障经济企业功能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承认所有的公民拥有社会保护权和享有权,形成人权保障的规范性基础。同时,作者从德国学者传统的「国家-社会」观点,探讨六个主要国家的福利生?制度安排,?明其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现今的形态,从比较性的观点凸显德国及欧洲自身的特色,点出「欧洲社会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它与纯粹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借着这个分析架构,作者试图回答在全球化与欧洲整合的挑战下,欧洲福利国家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作者简介
Franz-Xaver Kaufmann
1932年生于瑞士苏黎世,自1969年起担任德国Bielefeld大学社会学院的社会政策教授,1997年退休。专长领域为社会政策及福利国家理论、家庭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着作等身,主要专着有《安全做为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的问题》(Sicherheit als soziologisches und sozialpolitisches Problem, 1973)、《统一后德国的家庭未来》(Zukunft der Familie im vereinten Deutschland, 1995)、《社会国的挑战》(Herausforderungen des Sozialstaates, 1997)及《社会政策与社会国》(Sozialpolitik und Sozialstaat: Soziologische Analysen, 2005)等书。
译者简介
施世骏
1969年生于台湾彰化县。德国Bielefeld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为Bielefeld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候选人兼讲师。译着:《德国福利国家的挑战》(Franz-Xaver Kaufmann: Herausforderungen des Sozialstaates;五南出版公司,2002)。
导读
1研究方法前言
2理论基础
2.1目前的理论解释尝试
2.2规划性和理论性的导向
2.3现代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2.4本研究的要求
3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福利国家制度
3.1苏联
3.2美利坚合众国
4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不同类别
4.1英国
4.2瑞典
4.3法国
5德国
5.1国家和社会
5.2劳工问题做为德州社会政策的引导问题
5.3经济体系和集体劳动法
5.4国家的所得保障政策
5.5社会服务
5.6结语
6结语
6.1德国相对于欧盟以及其他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会员国的统计比较
6.2欧洲统合的观点
读完《比较福利国家:国际比较中的德国社会国》,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由不同社会政策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这本书的宏大主题,让我对福利国家的概念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在对德国社会国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时,巧妙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似乎并没有将任何一种福利模式视为“完美”或“最优”,而是鼓励读者从多角度去审视不同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德国社会国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和整合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制度基因。例如,作者是否会探讨德国社会国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问题时,所采取的创新性应对策略,并与其他国家在类似挑战面前的举措进行对比?这种比较分析,无疑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追求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国际比较中的德国社会国”,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政策蓝图。作为一名关注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的读者,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在应对贫困、不平等、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路径差异感到好奇。德国的“社会国”模式,以其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和强烈的社会保障传统,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德国社会国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同时又保持自身特色的过程中,是如何演进的。作者是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比如德国在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设计,并将其置于国际比较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希望看到对这些政策的成效、成本以及可持续性的评估,同时也能了解它们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影响而不断调整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更应提供实际的参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适应性。
评分阅读完《比较福利国家:国际比较中的德国社会国》,我感到知识的海洋中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社会国”这一概念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张力。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德国社会国形成的历史脉络,从俾斯麦的社会改革,到二战后的重建,再到当代的挑战,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比较”这一核心议题时的细致入微。书中对德国模式与英美自由主义模式、北欧集体主义模式的对比,并非简单的列举差异,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差异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不仅展现了德国社会国在保障社会福利、促进经济稳定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可能遇到的困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发展史诗。
评分《比较福利国家:国际比较中的德国社会国》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社会正义和国家责任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提供充分的社会福利,不仅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其社会价值观和政治哲学的折射。作者在书中对德国社会国的深入解读,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国家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活力与社会公平的保障之间寻求平衡。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比较”部分的论述,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德国模式与其他福利国家模式在理念、制度设计、财政来源、服务提供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例如,德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与北欧的普遍主义福利模式,在覆盖范围、资金筹集方式以及服务水平上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到不同社会群体的福祉和国家的社会凝聚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从一个更加宏观和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福利国家的演变,理解德国社会国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面临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比较福利国家:国际比较中的德国社会国》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如何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它们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我对欧洲的福利国家模式,尤其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书中“比较”二字,让我期待能够看到对德国模式与其他福利国家,比如北欧模式、英美模式等,在福利供给、财政负担、社会团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深入对比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数据,揭示不同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在面对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技术变革等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例如,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否比其他国家的福利模式更能应对失业率的波动?它的家庭政策在鼓励生育和支持女性就业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独到之处?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德国社会国在国际福利国家版图中的独特定位,以及其对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